天天看點

Pura 70賣爆,華為要奪回蘋果拿走的一切

作者:市界Pro
Pura 70賣爆,華為要奪回蘋果拿走的一切

Pura 70直接上架,給華為高端機的熱度又加了一把火。業内人士對「市界」透露,業内預測:2024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能做到6000萬台左右,并同步實作産能覆寫。這個數字不僅意味着華為手機将從蘋果手中收複失地,也将讓華為大機率重回中國智能手機的市占率第一。

捂了半個多月,在各方的翹首以盼中,華為Pura 70系列選擇“複制”去年Mate 60的釋出政策,直接上架銷售了。

4月15日,華為宣布P系列将更新為“Pura”系列後,市場便有預期華為的新P系列手機将很快亮相。最近3天,各華為終端經銷網點更不斷傳出使用者積極參與“盲訂”的消息。

4月18日上午,華為商城在10點08分上線了華為Pura 70 Ultra和華為Pura 70 Pro。Pura機型大緻延續了P60的價格體系,共分為四個型号:華為Pura70,起售價5499元,Pura70 Pro起售價6499元,Pura70 Pro+起售價7999元,Pura 70 Ultra,起售價9999元——接下來,Pura 70标準版和Pura 70 Pro+将于4月22日開售。

新機上線後,「市界」在第一時間下單,但Pura 70 Ultra和Pura 70 Pro兩款手機在1分鐘内,就已顯示售罄。

同時,一名華為經銷商告訴「市界」,她所在的門店在4月17日提前拿到了部分備貨。但開售後短短一小時内,就隻剩下Ultra版本還有少量現貨。

Pura 70賣爆,華為要奪回蘋果拿走的一切

在深圳華為萬象天地旗艦店,搶購的使用者早早便在華為門店前排起了長隊。

一名參與現場搶購的使用者對「市界」表示,現場人山人海,進入門店後仍需拿号排隊。但相比去年的華為Mate 60,這次備貨明顯更為充分。進店後不久,他成功購買到一部華為Pura 70 Pro,并現場拿到新機。

Pura 70賣爆,華為要奪回蘋果拿走的一切

▲(受訪者供圖)

4月以來,關于“華為P70”何時出街,已數次登上微網誌熱搜。按照往年慣例,作為上半年最重要的旗艦機,華為P系列機型一般會在3月釋出。

對于今年華為Pura 70延期釋出的原因,一名業内人士向「市界」表示,一方面是為了給不久前釋出的華為高端小折疊機Pocket 2留出更長的銷售周期——P系列和Pocket系列都主要面向女性群體。另一方面也與華為正在努力提升産能、增加備貨有關——畢竟去年華為Mate60系列釋出後,很長時間都處于缺貨狀态。

不過,據界面新聞報道,廣東地區經銷商表示,Pura 70系列的首單分貨量相比Mate 60系列,要充足很多。

盡管Pura 70姗姗來遲,但為其正式更名,也可看出華為内部對新機的期待之高。業内人士表示,Pura 70被認為是華為準備從高端市場重新奪回市場地位的一大殺手锏。去年華為Mate 60系列和Mate X5系列折疊屏上市以後,華為在高端市場的出貨量已經暴漲。

熟悉手機行業的業内人士對「市界」透露,業内預測:2024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能做到6000萬台左右,并同步實作産能覆寫。

這個數字不僅意味着華為手機将從蘋果手中拿回失去的份額,也将讓華為大機率重回中國智能手機的市占率第一。

01、千呼萬喚始出來

市場已等待華為Pura 70久矣。

4月11日,華為上線了一場“鴻蒙生态春季溝通會”。原定将在會上亮相的P70手機未見蹤影,重點篇幅都被留給了汽車、PC等産品。但一個多月以來,P系列手機的話題多次霸榜熱搜。尤其是去年華為Mate60系列未發先售,也讓業内猜測,這一次華為P70會再度突襲上架。

Pura 70賣爆,華為要奪回蘋果拿走的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華為Mate 60系列的發售時間是8月底。業内人士此前向「市界」表示,華為P70即便延期,大機率也會在4月上線。“如果延期太久,可能會打亂下半年Mate70系列的産品節奏。”

而有了Mate 60直接上架的經驗,很多使用者和“黃牛”都在華為官方商城提前蹲點,防止P70突然上架而錯過第一輪的搶購先機。

4月18日正式開售後,一名使用者對「市界」表示,他從早上就在官方商城蹲守,并未能搶到手機。另據多名使用者透露,多家華為官方旗艦店上午就被湧入的大量使用者擠滿。有華為經銷商對媒體表示:Pura 70 Pro目前已經出現了溢價500元左右的情況。

02、新機裡的黑科技

随着Pura 70正式掀開廬山真面目,它的相關亮點與參數也很快被首批拿到新機的消費者進行了曝光。

作為華為的旗艦産品,P系列已經有12年的曆史,一直以影像性能見長。數日前,華為在官微上釋出了P系列手機的預熱視訊,披露了華為Pura 70将搭載超聚光影像系統,Pura 70 Ultra會采用超聚光伸縮主攝。作為一大亮點,華為表示該鏡頭可自由伸縮,30萬次伸縮無憂,并具備2米IP68防塵防水。

有華為手機供應鍊人士對媒體表示:Pura攝像頭有較大的技術更新。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透露:Pura 70 Ultra的波塑混合鏡頭因采用模造玻璃,造價将會是7P鏡頭(高端手機鏡頭,iPhone13使用的便是此類鏡頭)的4-5倍。

一覽新機的消費者還發現,Pura 70搭載的是全新的鴻蒙4.2系統。此外,華為也沒有錯過AI的快車,在Pura 70上搭載的是盤古大模型,并全系支援AI隔空操作、AI消除、AI雲增強等新功能。

自Mate 60上線以來,5G通信是華為旗艦機的重要亮點。據市場消息,此次Pura 70系列全系配備麒麟晶片,擁有5G能力,并同時支援衛星通信。這也意味着,華為5G通信已在全系列高端機中宣告回歸。

而從市場的熱烈回報看,華為Pura 70應将續寫Mate 60上線時的熱潮。

Pura 70賣爆,華為要奪回蘋果拿走的一切

▲(4月18日,上海南京路華為旗艦店内,Pura70手機吸引顧客體驗)

考慮到從去年華為Mate60系列釋出以來,華為便已經重回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前五。據媒體報道,2024年前兩周,華為又奪得了中國手機市場的出貨量第一。接下來,華為Pura70的上線,将寄托着華為奪回高端市場的進一步希望。

據Canalys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73億台,其中市場排名第一的蘋果出貨量為5180萬台。

而據熟悉手機行業的業内人士對「市界」透露,業内預測:2024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能做到6000萬台左右,并同步實作産能覆寫。今年,人們對華為超越蘋果的位次可以開始期待。

而Pura 70的上線,将貢獻一部分重要增量。郭明錤預測,華為Pura 70 系列2024年的出貨量預計将大幅增長至1000萬-1500萬部。作為對比,2023年華為推出的P60系列銷量為400–500萬部。

結合下半年華為還将釋出新一代Mate 70系列,如果出貨目标順利完成,華為今年便很有可能重回市場頭名。

03、高端機全面壓上

雖然華為從去年下半年Mate 60上線開始,便一路“開挂”,但考慮到如今手機市場的犬牙交錯局面,華為的領先優勢也來得殊為不易。

進入2024年,雖然全球手機市場迎來了進一步的複蘇勢頭,但各大廠商之間的競争變得更為激烈。Canalys分析師朱嘉弢對「市界」表示,預測今年全球市場能實作3%到4%的增長,國内市場預期也将同比微漲。

某種程度上,蘋果的創新乏力,讓各家看到了更多追趕的希望。“現在前五大廠商的份額都很接近,基本上沒有哪家被真正甩開。而蘋果今年全球出貨量環比、同比下跌都比較明顯,在中國、北美、歐洲幾大市場都在下跌。”

朱嘉弢表示,蘋果今年第一季度之是以大幅下降,一方面和去年第四季度庫存升高有關。則是市場競争越發激烈,除了華為回歸以外,其他廠商也在用折疊屏等差異化産品去打蘋果的價格段。

而華為為了快速奪回被蘋果蠶食的市場,在高端機領域的進攻可謂步步為營、淩厲推進。

雖然去年受制于衆所周知的核心技術産能影響,在Mate 60系列中,華為一度未能實作放開供貨。但這一情況,近期已得到改善。資料顯示:截止今年2月,華為Mate60系列标準版和Pro兩款機型合計銷量超過了1700萬台——其中華為Mate60 Pro單款機型激活量超過了1200萬。此外,定位更高端的Mate X5折疊屏銷量也達到了400萬台。

近期,市場研究機構BCI釋出的2024年中國第一季度手機激活量顯示,華為的激活量同比增長81%至1058.4萬台,占比15.5%,排名第三反超蘋果,僅次于vivo(含iQOO)和榮耀。而作為華為在高端市場的最大對手,該季度蘋果激活量同比大跌20%至1056.9萬台。

另外,華為也用高端折疊屏,在直闆機之外,區隔出了一個定位更小衆、利潤更豐厚的細分市場。據市場統計,目前銷量高達400萬台的華為Mate X5,起售價為12999元。而不久前釋出的華為Pocket 2小折疊,起售價為7499元起,藝術定制版起售價9999元起。

Pura 70賣爆,華為要奪回蘋果拿走的一切

今年3月,據知名顯示器供應鍊研究機構DSCC資料顯示,得益于華為Mate X5和華為Pocket 2的優異表現,華為在2024年第一季度超過三星,成為全球折疊屏市場占有率第一名;出貨量相較去年同期增長105%,市場占有率突破40%——這也是華為的折疊屏市場占有率首次超過三星。

在多款機型同步熱銷的推動下,華為終端收入迎來大漲。不久前,華為公司釋出了2023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華為終端業務銷售收入2515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17.3%,迎來近三年首次正增長。

Pura 70賣爆,華為要奪回蘋果拿走的一切

接下來,随着華為Pura 70上市,以及下半年華為Mate70系列的疊代,華為在高端市場勢必仍将加速收複失地。

(作者 | 曾廣,編輯 | 李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