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作者:熱情的逗狐狸

1997年7月1日淩晨,大陸政府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英國放棄對香港長達逾百年的殖民統治,史稱“香港回歸”,東方之珠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事實上,從鴉片戰争清廷戰敗,導緻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開始,在長達150多年的時間裡,香港人民始終在與英國殖民統治者進行鬥争。對于港英政府的無恥剝削行徑,他們從未停止反抗,隻不過因為敵人對消息進行封鎖,讓大陸人民對香港同胞的了解不夠多。

特别是在1967年,中英雙方在大陸與香港的邊界沙頭角地區發生了一場十分慘烈的沖突。沖突的結果是,我軍擊斃了42名英軍,沉重打擊了港英政府及英軍的嚣張氣焰。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那麼,67年的沖突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段不為人知的往事背後,又有什麼樣的背景呢?

解放後的香港魚龍混雜,社會沖突十分尖銳

1949年4月,渡江戰役開始之前,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敗局早已注定。就連蔣介石以及其他國軍高層将領,都開始抓緊向台灣等地轉移資産,以備跑路。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但大陸與台灣隔着海峽,通訊往來多有不便。而與大陸隻隔着一條深圳河的香港,當時已經被英國殖民統治逾百年,名義上屬于英國的海外領土。是以此時的香港,成為了國軍敗退之後,國共雙方地下鬥争的前沿陣地。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很多從事地下工作的我黨特工,以及他們的家人,為了繼續與敵人周旋也去了香港。當然,從大陸前往香港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他們對于未來充滿了不确定,想走出去尋找新生活。

抗戰及解放時期,很多愛國人士都通過香港向祖國提供支援,可以說,香港為國家抵禦外敵、全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而此時,一座主營金融貿易的港口城市,迅速成為了各方勢力争奪的前沿陣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過香港地狹人稠,資源十分有限,而這麼多人開始源源不斷湧入香港,給當地的治安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英國方面一直都把香港當做其在遠東地區經貿往來的重要中轉站,而當香港的人口激增,特别是從大陸地區前往香港的人越來越多,社會治理的難度陡然增大。

大量湧入香港謀生的人,由于沒有工作和住所,基本上是赤貧的流民身份。港英政府隻能寄希望于香港的商業資本家巨頭,為他們安排一些聚集性的住所,以及體力勞動的工作。

随後在香港地區大量出現的木屋村等類似貧民窟的建築,就是當年香港人口激增後帶來的社會景象。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随着香港經濟的騰飛,這些産業勞工們的生活水準逐漸好轉,勞工階級的收入獲得了提升。然而在資本家的地盤上,剝削無處不在,香港也不例外。工廠加班、扣減薪資待遇、假期減少,這些還隻是小菜,港英政府方面真正擔心的,是香港的工農階級團結起來,動搖他們在香港地區的統治地位——新中國是工農階級建立的國家,而這些人又都來自于大陸地區,北邊的社會主義制度是保護工農階級合法權益的,這對他們會有巨大的影響。

而随着工農階級捍衛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他們與港英政府、資本家、買辦的沖突也日益尖銳。勞工們工作十分辛苦卻被克扣工錢,沒有加班費也要延期加工,部分工廠甚至還出現了對勞工的毒打和鎮壓,這讓香港的工農階級群情激奮。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終于,沖突在60年代集中爆發了。勞工暴動引發全社會響應,港英政府出動軍警鎮壓

1967年5月,香港九龍地區一家工廠發生了勞工暴動。此次這次暴動的原因是,資本家為了追求暴利,要求工廠的勞工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款。勞工們本來就要忍受三班倒,為了趕工期甚至将吃飯的時間都壓縮了,資本家居然還變本加厲。勞工們不再忍氣吞聲,而是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工廠的勞工們一邊抗議,一邊争取與資方代表談判,仗勢欺人的資本家們開除了參加抗議活動的勞工,還威脅他們的生命安全。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勞工們。從塑膠花廠到模具廠,衆多一線産業勞工團結起來,罷工運動愈演愈烈。

此前也發生過一些罷工事件,很快被港英政府出動軍警、使用催淚瓦斯等手段鎮壓了下去。然而這一次,勞工們有了成熟的理論指導,開展暴動的時候比之前更加難以對付。

衆所周知,工農階級上司的人民民主革命浪潮之下,新中國應運而生。此時香港發生了同樣的事情,況且香港本就是他們通過侵略戰争從中國的地盤上奪走的。紅色政權在香港擁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對他們而言是極為危險的信号。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暴動很快蔓延至全港。1967年6月24日,香港全境爆發了以反壓迫反剝削為主題的大遊行。港英政府得到英國當局的訓示,出動軍警直接進行武裝鎮壓,有上百人在與軍警的對峙中受傷。同時,港英政府還大肆通緝抓捕進步人士,并動用誘捕、收買等手段,企圖分化勞工階層内部。

如此嚴重的沖突事件,大陸中央政府在第一時間就得知了消息。由于香港在當時的法理上還屬于英國的地盤,我方先是遵照國際慣例,調查本次事件的來龍去脈。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在了解了情況之後,中央政府發出鄭重警告:香港和九龍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港英政府應當尊重香港愛國同胞所擁有的一切權利。這是底線,不容侵犯。然而嚣張的英國政府并沒有回應,而是調集軍艦來到南海,企圖以武力來示威。

我軍向來是不怕這種“假把式”的。中央軍委迅速做出部署,在廣東省沙頭角地區(今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地區)集結部隊,配合當地的沙頭角民兵組織,與邊界線對面的英軍對峙。中英雙方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一個火苗就能将沙頭角引爆。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沖突因一位村民發病而爆發,我軍上司民兵組織共擊斃英軍42人

由于當時大陸的醫療條件較差,居住在香港與廣東邊界處的村民如有突發急病,在邊境處獲得通關許可,即可前往香港就醫。

但此時中英雙方對峙,邊境線處處于封鎖狀态,因為一名村民申請前往香港為自己的孩子求醫被拒,雙方展開了交火。

在交火過程中,民兵張天生英勇犧牲。他所在的部隊屬于沙頭角基幹民兵連,這支部隊成立于1951年,充分發揮自身既是“民”又是“兵”的優勢,配合我軍在廣東的部隊和公安機關,與潛伏在香港的敵特分子周旋,以保衛邊境地區的安全。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戰友犧牲激起了民兵連戰士們的怒火,但他們也明白,沒有更上層的指令,不能輕易将事态擴大。于是,民兵連一邊向上級請示,一邊在我方界内進行偵查。結果英軍以我軍試圖闖入為由,公然向我軍開火。

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我軍下達了開火的指令。得到了指令的沙頭角民兵連立即展開行動。密集的子彈帶着怒火射向敵人的陣地,讓敵人亂了方寸。他們原以為我軍不敢開火,才肆無忌憚射殺了張天生、襲擊麥田,而此時得到了還擊指令的我軍,不會再給對方留任何情面。

根據英國檔案館現存的材料,英軍的行動“受到了英國政府的重視”,采取軍事行動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中國政府對香港邊界地區的形勢産生誤判”。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但事實上,敵人對于香港人民的欺壓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無論是經濟盤剝還是軍事威脅,都讓香港人民苦不堪言。這次沙頭角沖突,是香港産業勞工拿起武器捍衛自己合法權益的行動。英軍的挑釁行為,激怒了香港人民以及我軍戰士的怒火。戰鬥打響,是因為忍無可忍。

據我軍方統計,此次沖突擊斃多名英軍,(至少擊斃15名英軍)我方犧牲的戰士張天生記個人一等功,連長羅奕光記一等功,連隊被廣東軍區記集體二等功。此戰讓港英政府顔面無光,使得資本家們肆意剝削壓迫香港人民的行為被有效遏制。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讓港澳同胞相信中央政府有能力保護他們的安全,也給了英國政府以沉重的一擊。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然而對大陸而言,此戰并不意味着能夠直接收複香港。因為當時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對我方并不太有利:60年代大陸遭遇自然災害,加之中蘇交惡,又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内憂外患之下如果貿然直接對香港動武,等于直接跟英國開戰,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對大陸的發展有極為不利的影響。

是以,審時度勢之下,大陸選擇了有節制地出拳,但這一套組合拳,已經打得英軍毫無還手之力了。

此次戰鬥讓沙頭角民兵連威名遠揚,他們在那個特殊時期,以血肉之軀築起了邊境線上的一道鋼鐵長城。既有力抗擊了敵人,也保護了香港邊界地區人民的安全,為大陸與英國殖民統治者的鬥争提供了有生力量。

沙頭角民兵連後被授予“英雄民兵連”稱号。他們戰功卓著、曆史悠久,為國防事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下了赫赫戰功,不僅參加過邊境反敵特的前線鬥争,還參與過災情搶險,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紅色堡壘”。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在血火裡誕生,在風雨中成長,在戰歌中走來的中國民兵......

1967年中英雙方在香港發生沖突,我軍擊斃42名英軍,後來如何

位于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的沙頭角民兵連連史館,裡面收藏了很多關于沙頭角民兵連的珍貴資料,驕傲地向每一名參觀職責,訴說着他們的光輝事迹。如今,這支連隊駐守在深圳與香港交界的沙頭角中英街,高舉着“向黨愛國為人民”的旗幟,在沙頭角中英街上架起了一座“民心橋”,這支老百姓擁護、熱愛、信得過的隊伍,依然在守衛祖國邊境的安全,也讓深圳與香港兩地居民的交流更加緊密。

參考資料:

[1]鄭創彬 陳琳君.建黨百年·紅色鹽田 “英雄民兵連”70載堅守初心 鑄就“紅色堡壘”[N].沙頭角民兵連連史館.

[2]深圳特區報.東江縱隊:插在日占區的一把“尖刀”[N].駐港辦官網,2021-08-02.

[3]張朝陽.周恩來與1967年香港“五月風暴”[N].福建黨史月刊,1998-0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