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5元旋轉木馬”事件媽媽被罵慘,事不關己如此在意,都是過來人

作者:蘇南流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一個媽媽發了一個視訊,視訊中提到了25元5分鐘的旋轉木馬,她說可以花25元買玩具,但是絕對不會花25元坐這玩意,因為覺得不值得。

平平無奇的一個視訊,卻引發了很多關注,有人點贊表示支援,有人評論告訴她不要這樣。

本來就是事不關己,那些站出來留言讓她停止使用這種思維的網友,圖什麼?

我特别了解這些人,大家都是過來人,都是曾經因為幾塊錢、十幾塊錢,被父母拒絕過的,深知這對自己一生的影響有多大,是以才會設身處地勸慰這個媽媽,不要這麼做。

“25元旋轉木馬”事件媽媽被罵慘,事不關己如此在意,都是過來人

孩子被拒絕的不是一種體驗,而是一種探索欲

當孩子探索欲最旺盛的階段就是幼兒階段,在2歲到7之間,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沒有被限制的前提下,有一個共同特點:看見什麼都感興趣,看見什麼都想要,看見什麼都想嘗試。

并且想法很熱烈,不被滿足,就不放棄,隻是表現方式不一樣,有的孩子性格執拗,不被滿足,就哭鬧,有的孩子性格溫和,雖然很想嘗試,當被家人拒絕以後,也沒有什麼情緒。

但是孩子在一次次被拒絕之後,他們的探索欲就逐漸消失,在人為的控制下,當有了一定的想法以後,小腦袋裡首先想到的是“爸爸媽媽不同意,還是算了,做個乖孩子”。

慢慢的,孩子想要嘗試的欲望就被打壓下去了,新鮮事物不再想嘗試,遇到什麼事情,都變得畏手畏腳,不想嘗試。

“25元旋轉木馬”事件媽媽被罵慘,事不關己如此在意,都是過來人

可笑的是,當沒有金錢付出的時候,家長又希望孩子成為那個敢于挑戰和嘗試、有好奇心的孩子,殊不知在一次次的阻礙和拒絕下,孩子挑戰新鮮事物的心思都被打擊沒了。

我們都是過來人,相信看到這個媽媽的視訊以後,第一感覺是“壓抑”的網友,會有類似的經曆,是以才能感同身受。

“25元旋轉木馬”事件媽媽被罵慘,事不關己如此在意,都是過來人

不要用自己的标準來替孩子做決定

養育孩子的過程,科學的教養方法是跟孩子周旋,而一些傳統的教養方法是大人利用自己的優勢,強制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

用大人的标準來衡量的結果就是,孩子的錢花的值不值,這錢該不該花。

一旦家長開啟這種模式,那孩子很多意願都會被蓋住,因為用大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所有選擇都是錯的,都是不值得的。

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25元5分鐘,坐上去體驗了,這就夠了。

25元買個氣球,即便氣球最後飛上了天,那也是曾經擁有過,這就值了。

對孩子來說,值與不值,就是幾分鐘之内的感受而已。

“25元旋轉木馬”事件媽媽被罵慘,事不關己如此在意,都是過來人

既然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空間,在消費的額度範圍之内,就該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不是說完全不幹涉,不溝通,如果滿足孩子的所有欲望,那就是溺愛了,溺愛當然不可取。

如果我們覺得25元錢5分鐘比較貴,那就提前跟孩子溝通好,體驗5分鐘就終止,孩子答應了者去體驗,孩子不答應,也要給予一定的限制,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無條件滿足。

真的不要用自己的價值體系,去幹涉孩子的消費,準确來說,在幼稚園階段,他們的消費觀還沒有形成,他們隻是想體驗而已,多一點體驗,多一份經曆,多一點感受,這對孩子有益無害。

“25元旋轉木馬”事件媽媽被罵慘,事不關己如此在意,都是過來人

真窮不可怕,心窮最可怕

真窮的前提下,因為父母沒錢,站在這個角度上來看,并沒有什麼,父母可能會心生愧疚,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引導到位,孩子會和父母站在一處。

心窮是,明明有條件,但是總是用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去幹涉孩子的消費,嘴上說着,25元給你買玩具,比這個要好很多;40元錢買什麼不好,非要交這智商稅……

心窮的父母,總是在用自己的一套标準衡量孩子,打壓了孩子的積極性,最後讓孩子成為了一個沒有主見、沒有探索欲的人。

這個時代的孩子之是以幸運,因為他們當中的很多都出生在小康之家,家庭條件還可以,有自由支配的零花錢。

既然父母提供了這樣的條件,那不如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吧,這也是探索世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