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兆宏文學作品:鄰居家的老屋

作者:記錄者網

我的老家在江蘇省泰興市宣堡鎮北森莊村西森三組,在我小時候居住的老宅西邊一百米處,是我家老鄰居徐錦文、徐錦芝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用磚木砌成的七架梁老屋。

放眼望去,隻見鄰居家的老屋,外牆四周已用水泥混凝土粉飾一新,東西房間頂端各開一個小窗戶,兩扇對開大門半開半掩,我推門而入,仔細地打量起來。

徐兆宏文學作品:鄰居家的老屋

老屋整體構造采用的是磚木混合結構,三間七架梁式,砌牆用的材料是青磚、紅磚和白石灰,四周牆縫中嵌有Y形條狀正方形水泥柱子,圓形木頭鑲嵌在水泥柱中間作為整個房屋的支撐點,為了節省成本,牆體中間砌的是空心牆,屋面采用木頭梁條,在梁條上釘好木頭椽子,把長方形薄片汪磚平鋪在椽子上,最後用半圓形普通瓦片蓋住,便形成了人字形屋頂,堂屋夾牆中間使用木闆作為遮擋物,室内鋪設的是泥土地面。

徐兆宏文學作品:鄰居家的老屋

老屋的堂屋。在第二個木頭梁條下方,安裝一個“日光燈”和白熾電燈,在老屋中算是最為現代化的家電了。東側堂屋中間擺放一個全木制成的“八仙桌”,桌子全身刷有紫紅色的油漆,用于主人吃飯和會見賓客。在八仙桌的右側上方,懸挂有三個主人的照片。西北邊放有一個用毛竹編織的“碗櫥”,用于擺放鍋碗瓢盆等廚房用具。在碗櫥的正前方,有一個用陶土制成的“水缸”,用于盛放井水煮飯、洗碗洗筷用。我依稀記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裡,家家戶戶的鍋台旁邊都有這個水缸。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農民經常用扁擔、水鈎、水桶,把吊桶放到水井裡打水,最後,用扁擔的兩個鈎子鈎住水桶,将扁擔放在肩膀上,将盛滿水的水桶挑回家中,将水倒進水缸裡,直至缸裡的水滿為止。為了儲存生活用水,那時的農民吃了不少苦,與如今村民家中使用的自來水是無法比拟的。在堂屋的最北邊,保留了幾個較小的壇壇罐罐,那是用來腌制鹹菜和存放米、面等糧食的。

徐兆宏文學作品:鄰居家的老屋

老屋的西房間。最北邊有一個使用年久的廚房竈台,鄰居家主人的一日三餐,是通過此竈台來生火做飯的。最南邊的地面鋪設有青磚,從我小時侯在農村裡的生活經曆和此地的痕迹來看,此處應為當時的豬圈,由老屋的主人用來在家中圈養肥豬。

老屋的東房間。房間裡擺放兩個木制老式衣櫥,用于存放穿着的衣服。房間最北邊,是一個雕刻精緻圖案的“小轅門床”,床身紫紅色的油漆光彩奪目。

老屋的東邊。還有同樣一個磚木混合結構三間七架梁式瓦房。所不同的是,此房記憶體放的主要物品是木料和雜物,在不起眼的牆角裡,還存放有主人在做箍桶匠時,使用過的箍桶工具。

徐兆宏文學作品:鄰居家的老屋

老屋的後面。隐藏有一幢在上世紀50年代用青磚砌成的二層樓房。樓房中的樓梯是用木頭做成的,樓房中的第二層樓闆是用木闆鋪就的,在我很小的時侯,此樓房在生産隊裡就小有名氣了。另據本文作家老家鄰居徐錦文家小兒子介紹:截止到目前為止,此樓房是江蘇省農村地區僅存的一幢,堪稱古董級的文物了。

老屋雖簡陋,但居住在裡面的鄰居家人卻不簡單。老屋的主人是徐錦芝和徐錦文,他們兄弟倆為人厚道謙和,兄友弟恭,兩個親兄弟雖然都先後成了家,但是一輩子卻從未分家,一直共同生活在這座老屋裡,在我的老家被傳為佳話。

他們兩兄弟極為重視子女教育,弟弟徐錦文有6個子女,他的三個兒子,全是在這座老屋裡奮發苦讀,先後都考取了大學。另外,他的二個孫子和一個孫女也考取了中國的名牌重點大學,其中還有兩個孫子繼續求學,獲得了國外頂尖名校的博士學位,令人羨慕不已,他們是我村裡所有農家子弟學習的榜樣!

如今,鄰居家的老屋,雖然現在已無人居住,但是老屋主人家三個兒子發奮讀書的勵志故事,将激勵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農家子弟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目前,在我的老家,像鄰居家儲存得如此好的老屋,已經很少見了。老屋處處透露着歲月的痕迹,它是農村房屋曆史的見證者,并烙上了民居文化的印記,同時以一種獨特方式記錄着農村的滄桑變化。

責任編輯: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