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作者:孔甲丙

在一片昏暗的電影院裡,觀衆們默默地注視着銀幕上展開的場景。随着戰火的硝煙逐漸散去,畫面中的士兵們累得像被抛棄的木偶一般橫七豎八地倒在泥濘中。觀衆的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情緒,卻難以明确是敬仰、惋惜還是憤怒。

這是一部關于越南戰争的電影,深刻地探讨了戰争的殘酷和人性的輝煌。然而,在這樣的影片層出不窮的同時,另一場同樣激烈、同樣影響深遠的戰争——北韓戰争,卻鮮有影像記載,幾乎從美國的大銀幕上消失。為什麼美國的電影制作人會選擇頻頻回顧越南戰争,而對北韓戰争卻避之唯恐不及?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美國群眾對北韓戰争的認知缺乏

北韓戰争,在1950年至1953年間,美國與聯合國部隊介入到北韓半島的沖突中,試圖阻止共産主義的擴散,這是冷戰對抗的直接展現。然而,盡管戰争本身在政治和軍事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在美國的公共記憶中卻顯得較為模糊,與二戰和越南戰争的影響力和影視呈現相比,明顯不足。

當時,美國媒體對北韓戰争的報道并不像後來的越南戰争那樣全面和即時。與二戰時廣泛使用的電影新聞和廣播不同,北韓戰争的新聞報道依賴于相對緩慢的電報和有限的電台廣播。這些報導多是經過官方篩選,僅涵蓋戰争的部分方面,而非全面的戰況描述。此外,報紙上關于北韓戰争的報道往往被其他國内外事件所掩蓋,如麥卡錫主義的崛起和其他國際冷戰場景的緊張。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戰後,雖然有關北韓戰争的官方文檔和資料逐漸公開,但在教育體系中對這一曆史事件的講授仍顯不足。相較于二戰的廣泛教學和越南戰争的深刻反思,北韓戰争在學校曆史課本中常常隻被簡略提及,往往局限于戰争的起因、主要戰役及其結束方式。這種淺嘗辄止的處理方式,使得學生難以全面了解戰争的複雜性及其在全球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在文化傳媒方面,北韓戰争在美國的影視作品中也鮮有深入探讨。二戰和越南戰争因其豐富的視覺資料和廣泛的社會影響,成為衆多電影和紀錄片的題材。相比之下,北韓戰争的影視作品數量寥寥,這不僅是因為可用的視覺資料有限,也與戰争本身的叙事難度有關。戰争的複雜性、國際參與度高以及結局的模糊性,都增加了影視作品創作的挑戰。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由于這種多方面的忽視和限制,北韓戰争在美國公衆的記憶中逐漸模糊。與被廣泛紀念的二戰英雄叙事和越南戰争引發的社會思考相比,北韓戰争的記憶缺乏一個清晰且共識性的叙事架構。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社會對該戰争曆史重要性的認識和評價,使其成為了一個在曆史教育和文化傳媒中“被遺忘的戰争”。

影視作品中的道德困境與叙事難度

北韓戰争的曆史背景和政治複雜性給其在公衆叙事中的定位帶來了困難。美國的介入,最初是為了支援南韓抵抗來自北北韓的軍事侵犯,這一點在冷戰的大背景下被認為是為了遏制共産主義的擴散。然而,随着戰争的發展,尤其是聯合國部隊在麥克阿瑟将軍的指揮下越過三八線,進入北北韓境内,意圖徹底擊敗北北韓政權并統一北韓半島,這一行為被國際社會中的許多人視為過度的軍事行動,甚至是侵略。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這種行為的變化導緻了美國在戰争中角色的雙重性。一方面,美國是在幫助南韓保護自己的主權和安全;另一方面,其軍事行動的擴充又顯得具有侵略性,這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争議。當中國人民志願軍介入戰争,抵抗聯合國部隊的進一步侵犯時,戰争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和激烈。

在這種背景下,北韓戰争的影視叙事處理上遇到了較大的挑戰。不同于二戰中廣泛認同的“正義戰争”叙事,或者越南戰争中普遍的反戰情緒,北韓戰争的道德和政治雙重性使得制作團隊難以找到一個既能引起觀衆共鳴,又能保持曆史客觀性的角度。電影制作者在這種題材上往往需要處理複雜的國際政治關系、戰争的殘酷性以及美國在内外政策上的争議,這些都是難以在幾個小時的影片中充分展現的。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此外,北韓戰争并沒有一個明确的勝利者,戰争最終以1953年的停戰協定而告一段落,北韓半島仍然分裂為南北兩個國家。這種沒有明确結局的戰争,使得電影制作者難以建構一個圓滿或符合傳統叙事結構的故事。與二戰的盟軍勝利和越南戰争中美軍的撤退相比,北韓戰争的結局既不是一個徹底的勝利,也不是一個明确的失敗,這使得影視作品的叙事更加棘手。

是以,在戰争電影的制作中,北韓戰争題材常被視為風險較高的選擇。制片人和導演在考慮投資回報和觀衆接受度時,可能會傾向于選擇更具有廣泛吸引力和較容易處理的戰争主題。由此,盡管北韓戰争在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在美國影視作品中的呈現卻遠遠不如二戰或越南戰争那樣頻繁和深入。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技術與傳媒的局限性

在1950年至1953年間的北韓戰争時期,美國的通訊技術和媒體覆寫尚未發展到能夠提供即時和廣泛的戰争報道。這個時期,雖然廣播和報紙作為主要的新聞傳播工具已相對成熟,但電視的普及程度還遠未達到像60年代末越南戰争那樣的覆寫廣度和影響力。

在北韓戰争的年代,電視裝置仍然是美國家庭中的奢侈品,而非普遍的家用電器。據1950年的統計,隻有不到10%的美國家庭擁有電視機。是以,絕大多數美國人依賴收音機和報紙來擷取新聞資訊。收音機雖能提供即時的新聞報道,但其資訊的傳達依然有限于聲音,不能提供視覺上的直覺體驗。而報紙雖然能提供一定的圖檔資訊,其時效性和互動性卻遠不及電視和廣播。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由于這些媒體的局限,北韓戰争的報道往往無法像後來的越南戰争那樣,将戰場的實時圖像和聲音傳遞給美國的普通群眾。這種間接的資訊傳播方式使得美國國内對戰争的感覺更多依賴于編輯和記者的二手解讀,而不是像觀看電視新聞那樣的直接視覺體驗。

此外,由于通訊技術的局限,當時從北韓戰場發回的報道需要較長的時間處理和傳輸。戰地記者面臨着極大的挑戰,他們需要在極端的環境下收集資訊,并通過相對緩慢的通信線路将重要新聞發回國内。這種延時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報道的時效性,使得戰争的報道往往無法做到實時更新,減弱了新聞的沖擊力和引發情感共鳴的能力。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相比之下,到了越南戰争時期,電視已成為美國超過90%家庭的标配裝置,這種情況極大地改變了戰争報道的形态。電視的直播技術和日益完善的現場報道裝置使得越南戰場上的情況能夠直接、實時地傳播到千家萬戶中。這種直接的視覺沖擊,使得越南戰争在美國國内引發了廣泛的公衆讨論和反戰情緒,深刻影響了美國的社會心理和政治氛圍。

北韓戰争時期的媒體技術和社會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報道方式的差異,導緻了兩場戰争在美國國内公衆心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北韓戰争由于其間接和緩慢的資訊傳播方式,使得這場戰争在很多美國人的記憶中顯得遙遠和模糊。而越南戰争則因為電視的普及和即時報道的技術,成為了美國社會中一個深刻的文化和政治符号,其影響遠超過了北韓戰争的直接感受。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電影市場的商業考量

電影制作作為一種高成本的文化和商業企業,涉及到從劇本創作、演員選拔、場景搭建到後期制作等多個環節,每一步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和資源。是以,導演和制片方在選擇電影題材時,必須仔細評估潛在的市場接受度和盈利可能性。這種評估通常基于題材的閱聽人範圍、曆史影響力、以及是否具有成熟的叙事架構。

二戰和越南戰争作為電影題材,具有廣泛的認知度和深遠的曆史影響,這使得它們在電影市場中具有較高的吸引力。二戰題材的電影往往能夠展現宏大的曆史場景和深刻的人性探讨,如《拯救大兵瑞恩》和《珍珠港》等,這些作品不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藝術表現上獲得了評論家和觀衆的廣泛認可。而越南戰争電影,如《阿波羅克利普斯》和《全金屬外殼》,則深入探讨了戰争的殘酷性和對士兵心理的沖擊,這些主題同樣吸引了大量觀衆和媒體的關注。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相比之下,北韓戰争作為電影題材則面臨着一系列挑戰。首先,北韓戰争在美國以及全球的知名度相對較低,這種低知名度意味着觀衆對該題材的初步興趣可能不如二戰和越南戰争那麼強烈。其次,北韓戰争的叙事結構相比于二戰和越南戰争來說更加複雜和多變。戰争的參戰方多樣,沖突的原因和過程涉及到冷戰時期的國際政治格局,這些因素使得劇本的編寫和叙事的呈現難度增加。再者,北韓戰争并沒有一個清晰的勝利者或者明顯的英雄形象,這對于建構吸引觀衆的電影叙事架構構成了障礙。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在電影市場中,觀衆對戰争電影的期待往往包括了英雄主義、犧牲精神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而北韓戰争題材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可能不如其他更為人熟知的戰争。是以,制片方和投資者在考慮是否投資北韓戰争題材的電影時,可能會因為擔心其商業吸引力不足而猶豫不決。

美國為何越戰電影多,卻幾乎不拍朝戰?誰也不願扯下遮羞布

此外,北韓戰争的影視作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推廣也面臨着挑戰。不同于二戰和越南戰争的廣泛國際影響,北韓戰争主要涉及的國家相對有限,這可能影響電影在全球市場的推廣效果和票房表現。

  1. 葛兆富.關于北韓戰争幾個重要問題研究綜述[J].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18(4):28-3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