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作者:隴上日月

秦安,古稱成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北部,地處隴山之西,葫蘆河穿城而過,鐘靈毓秀,物阜民安,境内文物古迹衆多,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是頗負盛名的隴上曆史文化名城。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1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114年,漢武帝時期,便已設成紀縣。南宋紹興十二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國稱臣議和,以渭河為界,宋人“割秦州之半與金,而州與砦為二矣”,此時地屬秦鳳路秦州天水郡雄武軍節度的秦砦已屬金人,金人在今天的秦安縣興國鎮修築土城,名曰“秦安城”,并派駐官員治理,後為縣。秦安作為地名,實始于此。

明代鄉賢、學者胡缵宗在嘉靖年間修纂的《秦安志》中說:“秦,故秦州北境也,故亦曰秦。雖近創自金,而統于雍州、涼州,隸于天水郡、略陽郡,著名隴西者遠矣。”胡缵宗解釋了秦安之“秦”,取自秦州之“秦”,卻未說明“安”字之義。

明萬曆年間,郭子章撰《郡縣釋名》,首次對秦安的由來作出了最為合理的解釋:“金正隆間置秦安縣,屬秦州,秦州安定之義也。”在宋金對峙時期,秦州的安定足以使金人有穩固的立足之處,據一地而扼四方,既可駐兵休養,亦可揮軍南下,足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

2

自古以來,秦安素以“羲裡娲鄉”著稱,雖不知始于何代,但卻是人們長期認可的,作為對秦安曆史文化的認可,流傳至今。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傳說伏羲之母華胥氏懷伏羲十二年,而上古時代的十二年為一紀,是以将伏羲誕生的地方稱為成紀;亦有說法認為,伏羲始畫八卦,“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繼天立極,以成綱紀,後人為了紀念伏羲,将其出生地命名為成紀;還有說成紀是成、紀二族的合稱,是活動于濮陽和濟陰一帶的颛顼氏後裔的族稱,因伏羲曾治于此地,故将成、紀族所居之地并稱成紀。當然,這三種說法皆不可考,但都與伏羲有關。

據《三皇本紀》記載,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皆生于成紀。另據明嘉靖《秦安志》所載:“故自庖羲氏開辟,已為成紀地。”“況羲娲之流風猶有存者,而代不乏英豪,高山大川豈亞于隴東邪!”可見在古人的記述中,有關秦安的風土人文,字裡行間都緊緊與伏羲、女娲這兩位人文始祖聯系在一起,人傑地靈更是依托二聖遺風。“羲裡娲鄉”之稱不但是史實,更是說明秦安“羲裡娲鄉”的人文積澱和傳承由來已久,是秦安人民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長期滋養着該地人民。

秦安境内有關伏羲、女娲傳說的遺址、遺迹衆多,位于隴城鎮南側的女娲祠便是其一。主要建築以“娲皇宮”和“女娲祠門牌”為主,由外及裡,先是屹立着一座十二柱三門的牌坊,坐北朝南,碧瓦龍吻,進入女娲祠内,以“娲皇宮”為中心,左建“文昌殿”,右設“化身宮”,在娲皇宮前高高供起的,傳說是女娲補天時所剩的五彩石。《秦安志》記述“山當隴城之北,有女娲廟,廟建于漢代以前”,由此可知,最早的女娲祠位于今隴城城之北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另據《甘肅新通志》所載:“女娲廟,在州北四十裡秦安縣,在縣東北龍泉山,建于漢代以前,國朝乾隆初,龍泉山崩,廟移隴城鎮東北門内。水逼城,廟又移東山坪。同治廟毀,重建于隴城鎮南門内。”可見女娲廟在此期間幾度被毀,修而複修,曆經滄桑。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如今的女娲祠,建築古樸端莊,浮翠流丹,飛檐走獸。大殿正面六根明柱被楹梁連接配接,正中楹梁上雕刻着活靈活現的二龍戲珠圖案,兩側楹梁上均飾以花卉。楹梁懸有“華夏先祖”“娲皇宮”“開天辟地”“煉石補天”的匾額,祠内大殿塑有著名雕塑家何鄂創作的女娲像和煉石補天、抟土造人的壁畫,雕塑下面的磚雕為左馬右牛,相傳是伏羲在卦台山演畫八卦時,分别馱着《河圖》與《洛書》躍出河面的兩種神獸。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相傳女娲生于風溝,長于風台,葬于風茔,汲龍泉之水,抟黃土造人。至今亦可在隴城鎮尋到女娲洞、風溝、風台、風茔、龍泉等地。從秦漢以來,秦安一直是女娲的祭祀地。曆經了數千年的綿延發展,已形成富有獨特地域文化魅力的女娲祭祀典禮。每年正月十五,隴城鎮都要舉辦盛大的女娲廟會,祭拜女娲氏。2010年,蘊含着曆史文化底蘊的女娲祭祀儀式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3

距女娲祠十五六公裡處,是距今約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大地灣遺存包含的五個文化期,上下跨越了三千年,其位于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原始先民們在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創造着早期的人類文明。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這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曾孕育出大陸最早的旱作農作物糜子和油菜籽,出土了中國發現時間最早的彩陶,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最早的繪畫以及最早的度量衡與十進制,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堪稱“黃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

大地灣遺址的發現,表明秦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更重要的是,對探索中華文明的線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隴右與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編年和文化序列、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産生以及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曆史程序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2021年10月18日,大地灣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4

從大地灣附近的九龍山向西延伸出來的餘脈,其山龍頭所在,因其形似鳳凰雄峙秦安縣城,故又稱鳳山。《秦安志》中說:“迤西為廟山,其山自高峰趨赴縣東,悠然而集,翩翩若鳳焉。”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鳳山在秦安縣城之東,是域内主山。相傳明朝時期,朱元璋曾夢見自西北方向飛來巨龍,張着血盆大口向他襲來。驚醒後忙問詢于劉伯溫,劉伯溫觀星望月,發現西北方向有龍虎之氣。朱元璋遂命劉伯溫率領随從探訪,從脈象所指尋至此處,在此地挖開山脈,意為“斬龍脈”,從此這山上便有了一條深壕。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今天的鳳山上,存有殿宇四十一座,建在拾級而上的九個平台上,分一閣、一宮、二洞、三廳、五廈、六山門、二十四殿宇。其上景緻四季有别,建築舒朗有序,布局精巧,錯落有緻,既富于變化,又渾然一體。屬于中國古典庭院園林建築風格。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從前山門而上依次是:财神殿、東嶽泰山殿建築群、蓬萊閣、魯班殿建築群、五台觀建築群、碑林、三法宮、玉皇殿、三清殿、邀月亭和太白樓。其中“邀月亭”,是為了紀念唐朝大詩人李白所建。以太白詩《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化之而來,其下有一段城牆,經過雨水侵蝕,漸成李白舉杯對望“邀月亭”之狀,望之渾然天成,不禁讓人感歎造物主之鬼斧神工。而泰山廟古建築群則是我省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主體建築東嶽大殿位居山脈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氣勢雄偉,據現存石碑記載,重建于清康熙五十年,是單檐硬山頂五架梁結構,鬥拱雕刻簡潔明快,彩繪絢爛,四門八窗,八柱式承載負荷,殿前抱廈是斜梁拉牽八柱式卷棚頂結構,曆史悠久,做工精湛。據胡缵宗和清代孫海《秦安縣志》考證,泰山廟始建于元大德年之前,曆經了數百年的曆史發展,集儒釋道三家文化和楹聯牌匾金石碑刻于一體,以道家為主,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展現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奔流文化·尋隴】從成紀到秦安,一座隴右名城的“出圈史”

如今,漫步秦安境内,女娲祠、興國寺、文廟、鳳山建築群、街亭古戰場等古迹燦若星辰。移步換景,一眼千年,它們不僅是隴原大地上耀眼的文化符号,從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史整體打量,個個也都是威名赫赫、神采奕奕。

來源:奔流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