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運河岸邊“戲班子”

作者:愛武城
運河岸邊“戲班子”

運河岸邊“戲班子”

李寬雲

武城縣與相鄰的河北省故城縣在曆史上曾經有過多次交叉歸屬,最近的一次是1964年,武城縣大部分區域劃歸今天的河北省故城縣。在交通落後的年代,這一帶受益于“水路即戲路”的優勢,戲班子很是活躍。國内有了鐵路後,戲劇界一些著名演員講究演出不下火車道線,但可以下運河。這樣一來,不通鐵路的兩個縣,就借了瀕臨運河的光,可以多次欣賞戲劇大咖到此地演出,這對于當地戲班子的發展無疑是有着很大助推力的。

戲班子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團體,在當地的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它有大小之分:大戲班子,行當齊全,粉墨登場,能演整場戲和連台戲,還能受邀跨地區甚至跨省演出;小戲班子則簡單多了,主要以清唱文戲為主,而且大多是選場,能唱整出戲的很少,主要是在當地的紅白喜事或小型慶賀活動中露面。

大戲班子一般不下鄉演出,隻有在重要的慶祝和節會場合才會破例,這也是因為鄉下大多沒有禮堂,需要臨時搭建舞台。搭建舞台時為了省工省力,經常借助自然生長的槐樹,因為槐樹堅挺主幹高,搭建起來有空間。每當這時,鄉村裡就像過年一樣熱鬧,人們紛紛呼朋喚友前來看戲,過了門的閨女更是落不下。當地有一首歌謠就反映了這個喜慶場面:

柳樹柳,槐樹槐,

槐樹底下搭戲台。

人家的閨女都來了,

俺的閨女還沒來。

說着說着也來了:

騎着驢,拿着鞭兒,

穿着套鞋露着尖兒,

四斤馍馍壓粉幹兒。

小戲班子沒有大戲班子的聲勢和轟動,但因為戲金少,簡便機動,可以經常性地演出,同樣被廣大群眾所歡迎,無形中成為了大戲班子的有益補充。

當地的戲班子能演出多個劇種,有被譽為“國粹”的平劇,有發源于山東的呂劇和柳琴戲,有發源于河北的評劇和河北梆子,還有豫劇等。這其中,演唱最多、最受觀衆歡迎的是河北梆子。這大概是河北梆子音調高亢清脆而又表演細膩,很符合當地人粗犷豪放而又重情重義的性格;“野”味十足的唱腔、唱詞和念白,很對觀衆的口味。

戲班子雖分大小,但都在民間生存,是以他們演出的劇目需要被群眾所喜愛,反映他們的心理願望。多年來,在當地經常演出的劇目大緻有以下幾類:一是鞭撻階級壓迫的,如《窦娥冤》《秦香蓮》《蝴蝶杯》等;二是期盼和睦生活的,如《三娘教子》《小姑賢》《打金枝》等;三是歌頌英雄人物的,如《轅門斬子》《寶蓮燈》《穆桂英挂帥》等;四是充滿歡快喜慶氣氛的,其中《小放牛》和《大登殿》可謂典型代表。

《小放牛》是流行于河北省民間的歌舞小戲。内容描寫村姑向牧童問路,而遭遇調皮的牧童故意為難的情景。對話俏皮風趣,音調歡快優美,在小戲班中可謂每演必唱。

《大登殿》的編演過程就是一幕喜劇。新中國成立以前,戲班子經常到大戶人家唱“堂會”,劇目都由主家點演。相傳,有一大戶老太太愛看《汾河灣》,常為薛仁貴與柳迎春夫妻分别後沒有團圓悒悒于懷,以至染病。其子女趕緊安排戲班子排演了一出薛仁貴功成名就當皇上、柳迎春苦盡甘來做娘娘的大團圓戲。老太太看後十分高興,病體得以恢複。于是這出戲就傳開了,但畢竟與曆史人物的真實經曆差距太大,怕招緻非議,是以就把薛仁貴改成了薛平貴,把柳迎春改名王寶钏,取名《大登殿》或《王寶钏》。類似情況,在戲班子編演新戲的過程中并不鮮見。

大小戲班子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大差別,但對于觀衆來說,卻能收到“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效果。

大戲班子行頭正規,道具齊全,幕景逼真。舊時人物什麼穿戴?八寶金殿什麼模樣?三拜九叩如何進行?在沒有電影電視之前,看戲就是最直覺的觀摩。小戲班子是清唱,這些是看不到的或看不完整。大戲班子演出比較正規,唱平劇就是唱平劇,唱評劇就是唱評劇。小戲班子則不同,可以以河北梆子為主,來個大雜燴。在農村,小戲班子又叫“吹打的”,因為紅白喜事需要吹拉彈奏,喜愛音樂的可以大飽耳福,這一點是大戲班子所不具備的。大戲班子編演的唱詞、道白一般是不能改的,比如在《小姑賢》一劇中,惡婆婆看到兒媳做的飯菜清淡,借機斥責道:“你就不會到那集上,去把那個羊肉拉?”小戲班子演到此處卻可以借景生情,到武城演出就加上“咱那武城集”,到故城演出就加上“咱那故城集”,讓觀衆頓生親切感和融入感。再比如,《三娘教子》中有一句台詞:“這個孩子本是你生的,我養的。”小戲班子就能再加上一句:“你耕的,我耪的。”讓農民觀衆倍感熟悉和貼近。改革開放以後,為了适應觀衆的多方要求,小戲班子的演出樣式又增加了雜技、跳舞、唱流行歌曲,而且切入得非常巧妙,比如,在唱《小放牛》中,牧童問女子:“你婆家在哪裡?”女人借機唱答:“婆家住在黃土高坡。”随後便把整首《黃土高坡》唱完。

當地的大戲班子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融入了公辦戲劇院團,小戲班子得以在民間戲劇舞台上一枝獨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随着戲劇傳播媒介的豐富而多彩,再加上提倡簡辦紅白喜事,小戲班子逐漸趨于沉寂;但與此同時也迎來了兩個機遇,一是國家倡導對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二是倡導對運河文化的開發利用。當地的戲班子能否借助東風重振旗鼓?廣大的農民朋友們正在翹首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