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作者:塗磊-4月6号早8點藍月亮工廠溯源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确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深以為然。

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常常陷入暴力溝通的誤區,傷人而不自知。

他們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言辭無忌,試圖以算賬式付出來激發孩子的負罪感和愧疚感。

然而,這樣的做法不僅換不來孩子的感恩,反而可能導緻孩子的敵對和疏離。

是以,别圖一時口舌之快,用言語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創傷。

尤其是以下這幾句話,千萬不要輕易對兒女說,否則終會自食其果,追悔莫及。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家裡很窮,别淨亂花錢”

不久前,看到一位網友的分享,描述了他偶遇的一對父子。

一位爸爸帶着自家孩子到肯德基買兒童餐。

原本應該是一個充滿歡聲笑語、充滿樂趣的時刻,這位父親卻選擇進行一場沉重的苦難教育。

他對着孩子說:

“你知道嗎,你這一頓飯,就花去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

孩子原本洋溢着期待和喜悅的臉龐,在聽到這句話後,瞬間變得凝重起來。

他沉默了,眼裡的光漸漸消失。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還有一位母親,在網上曬出自己吃白菜炒飯的日常,并透露兒子在學校用餐每天花費超過30元,一杯奶茶也要20多元。

她原本期望此舉獲得他人的同情與了解。

但沒想到,網友們對此極為反感,紛紛勸這位母親不要沒苦硬吃。

翻開這位母親釋出的過往動态,不難推斷,這個家庭的生活水準至少達到了小康。

一個家庭裡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身上的“窮氣”,以哭窮的方式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

想要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品質固然值得贊賞,但絕非通過哭窮來實作。

真正的教育,在于父母引導孩子樹立正确的消費觀念,學會量入為出,而非一味地告訴孩子“這個太貴,我們買不起”。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想起一位朋友,她對待女兒的方式讓人深感觸動。

在她丈夫破産後,家中經濟便陷入困境,窮得就快揭不開鍋,隻能無奈向父母求助以渡過難關。

朋友曾是典型的家庭主婦,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她整日眉頭緊鎖,四處奔波尋找工作,以緩解家裡的經濟壓力。

這時,她三年級的女兒,用平時攢下的零花錢,為朋友買了一條價值三十元的項鍊。

孩子純真地對朋友說:

“媽媽,你别不開心,我買了小賣部最貴的一條項鍊,你戴上一定非常漂亮。”

面對這份出乎意料的禮物,朋友内心雖然憂慮家中的經濟狀況,但她并沒有責怪孩子亂花錢。

相反,她深感感激,不僅了解女兒的孝心,更将這份心意視為前進的動力。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特蕾莎修女曾經說道:

“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饑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

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長期的哭窮,可能導緻兩個極端。

一,是讓孩子自卑,不敢擁有,不敢追求。

他們時刻活在“金錢匮乏”的陰影之下,内心充滿了不配得到的想法,人生似乎隻剩下黑白兩色,失去了原本應有的絢爛與光彩。

二,是孩子成年後會報複性消費,試圖通過物質的滿足來填補内心的空虛,以尋求安全感、認同感和掌控感。

他們會在不斷的放縱中,試圖彌補過去的缺失,卻往往陷入更深的困境。

親情,本應是溫暖而純粹的,别讓孩子背上過重的道德包袱,而與我們漸行漸遠。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别人都能做到,你怎麼不行?”

美國成功教育學家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

“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而父母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盯着孩子的缺點。

認為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其實,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有些父母為了鞭策孩子,會習慣性地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

殊不知,每個人的成長軌迹截然不同,拿一個人的短處和别人的長處相提并論,隻會徒增煩惱。

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所達到的水準以及擅長的領域都大相徑庭,是以,我們應以更包容和了解的心态來陪伴他們成長。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諷刺短片《别人家的孩子》中,就有一位不苟言笑,對孩子高标準、嚴要求的母親。

她總以鄰居小美為标杆,對女兒進行無休止的對比。

每當女兒成績稍有下滑,她就厲聲斥責女兒不争氣,而鄰居小美每次都能名列前茅,壓根不用父母擔心。

在母親的責備聲中,女兒變得畏首畏尾,對失敗充滿恐懼,自信心也被打擊得支離破碎。

曆經千辛萬苦,女兒終于踏入了大學校門。

然而,母親不但沒有誇贊,還不由分說地責罵。

原來小美考上了全免,而女兒還要自己出學費。

當女兒步入社會,開始獨立生活,母親依舊不依不饒,時常以小美嫁入豪門為由,對女兒的感情生活指指點點。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終于,女兒無法忍受這種無盡的對比與貶低,她反問道:

“你怎麼不去當小美的媽媽?”

母親卻将一切責任推給女兒,抱怨道:

“早知道你這麼不争氣,我就不該為了你和你父親湊合!”

時間一晃而過,女孩也已成為人母。

而她的母親依然不改舊習,要女兒趕緊為孩子報個早教班,因為别人家的孩子都報了。

這時,女孩果斷打斷母親的話,堅定地說:

“沒什麼好比較的,我不會讓他成為第二個我。”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在短片中,這位女孩,因為母親的比較與期望,始終生活在“别人家小孩”的陰影裡。

然而實際上,鄰居小美也并非十全十美,她的人生同樣有很多不如意的時候,但她的父母,卻總是會耐心鼓勵她。

有人說:

“自己這輩子受到最大的PUA,就是來自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不應該被“别人家孩子”的标準所束縛。

别做挑剔型父母,否則付出再多,也換不來孩子的感恩。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我都是為你好,别不領情”

卡德龍曾說:

“語言是最危險的武器,刀劍刺的傷口要比語言刺的傷口容易治愈。”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母親讓人印象深刻。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她一直在試圖掌控女兒的人生軌迹。

不僅頻頻否定女兒的選擇,更在無形中剝奪了女兒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當女兒吃飯點餐時,她嫌棄“就這老三樣”。

當女兒買衣服時,她就開始叨叨:

“不愛幹淨還穿白色的。”

“黑色不适合你,要多穿點亮麗的。”

“你都多大了,還穿粉色的衣服,有時間多看看時尚雜志好不好?”

她認為隻有當律師、當檢察官才有前途,是以竭力希望女兒能考入政法大學。

然而,面對母親的強勢控制,齊明月内心充滿了掙紮與反抗。

在聯考的關鍵時刻,她甚至不惜故意少塗答題卡,隻為逃離這令人窒息的束縛。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從點餐到穿着,從工作到戀愛,齊明月的母親總是以“我不是否定你,我是為你好,關心你”的名義,高高在上地指點江山。

周國平曾經說道:

“孩子隻是暫時寄養在父母這裡,送行的一天必然到來,你會惦念,但不能同行。

孩子必将自己走上人生之路,你可祝福,但無法支配。”

終有一日,孩子将長大成人,獨自踏上人生旅程。

那刻,你會滿懷牽挂,卻隻能目送其背影漸行漸遠。

是以,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特個性,以客觀與理性的眼光看待他們的成長,謹言慎行,避免無心之語成為他們前行路上的絆腳石,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寫在最後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話語真的是效率最低的交流儀。它們最容易招來錯誤的解釋,最容易令人誤會。”

深以為然。

即使再生氣,對兒女說的話也要三思而後行。

别把孩子當自己情緒的垃圾桶,用愛的語言代替呵斥和指令,與孩子好好溝通,從情感上真誠地接納和了解孩子。

親子溝通順暢了,教育才能立竿見影。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

— END —

甯願爛在肚子裡,也别對兒女說這幾句話,否則隻會自讨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