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中國曆史中,雍正皇帝的駕崩和李衛老臣的身亡,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終結,而乾隆皇帝的即位,則掀開了另一段華章。然而,其中所蘊含的情感糾葛和政治權謀卻是引人入勝的故事。

乾隆面對三朝老臣李衛的離去,竟然大言不慚斥責他托名立廟,這一舉動不僅震驚了當時的朝野,更引發了曆史上的諸多議論和争議。今天讓我們一起聊聊這段曆史背後的真相!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一、金錢買官

徐州豐縣,一個普通的小縣城,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大多過着樸實無華的日子。然而,在這座小城中,卻誕生了一個後來在朝野間備受争議的人物——李衛。

李衛出身于一個富賈之家,家中資财萬貫,可謂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然而,他自小就性情古怪,對科舉考試并不感冒,學業一直止步不前。看着兒子這般無所作為,李衛的父親深感憂慮,生怕他将來誤入歧途。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就在此時,朝廷為了解決财政困難,開放了"買官"的政策。李衛的父親看到了這個機會,毫不猶豫地拿出六千兩白銀,為兒子買下了一個五品員外郎的閑職。

五品員外郎,雖然隻是個虛銜,但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體面的官職了。就這樣,靠着金錢的力量,李衛一躍成為了朝廷的官員。

不過,這并不意味着李衛就此一蹴而就,坐享其成。相反,他在任上表現出色,工作勤勉盡責,很快就引起了上級的注意。他先後擔任了兵部郎中、戶部郎中等職務,逐漸在仕途上有所建樹。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這種情況,在當時的朝廷中并不罕見。由于科舉制度的弊端,許多富賈子弟都是通過花錢買官的方式進入仕途。但是,能夠在任上有所作為,并最終獲得重用的,卻并不多見。

李衛之是以能夠脫穎而出,關鍵在于他本人的能力和品德。他雖然是靠金錢買來的官職,但并沒有是以而驕奢淫逸,相反,他一直勤勉盡責,清正廉潔,從不徇私舞弊。這種作風,自然會引起上級的重視。

可以說,李衛的經曆,折射出了當時朝廷官員選拔制度的一些問題。雖然"買官"的現象普遍存在,但真正能夠在仕途上有所建樹的,卻并不多見。這也說明,單憑金錢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真才實學和清正廉潔的品德。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二、雍正重用

盡管是買來的官職,但李衛并沒有就此止步。相反,他在任上表現出色,工作勤勉盡責,很快就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注意。

雍正即位之初,朝中腐敗橫行,急需一批剛正不阿、敢于直言的人才。李衛正是這樣一個人,他敢于直言不阿,大刀闊斧,毫不留情地查辦A錢腐敗案件。這種作風,正合了雍正的心意。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于是,雍正先後任命李衛為直隸驿傳道、雲南鹽驿道等要職。這些職位雖然看似不起眼,但實際上都是肥差,從中可以撈取不少油水。然而,李衛并沒有A錢受賄,而是一心一意地為朝廷辦事。

在雲南任上,李衛大力整頓私鹽販賣的亂象,維護了朝廷的利益。更令人矚目的是,他還敢于查辦當時權勢滔天的步軍統領鄂爾奇的A錢案。鄂爾奇是八旗子弟,又是名臣鄂爾泰的親弟弟,可謂是朝中的"鐵帽子王"。然而,李衛卻毫不畏懼,直接對他予以查辦。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這種敢作敢為的作風,深得雍正的賞識。于是,李衛一步步獲得提拔,先後擔任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重要職務。作為大清九大總督之一,直隸總督的權力可謂是相當巨大,不僅管轄天津、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還兼任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禦史等要職。

可以說,李衛從一個五品閑官,一躍成為了一品大員,其升遷之速可謂是"火箭式"的。而這一切,都源于雍正對他的重用和信任。

雍正之是以如此重用李衛,除了看重他的清正廉潔和敢于直言的作風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當時朝中腐敗嚴重,亟需一些剛正不阿的人才來整治。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作為一個有遠見的君主,雍正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清除朝中的腐敗分子,必将危及國家的根基。是以,他特意選拔了李衛這樣的人才,希望能夠借助他的手,徹底肅清朝中的積弊。

可以說,李衛的迅速升遷,不僅是他個人的成就,也反映了雍正治國的一些考量。在雍正看來,隻有擁有一批敢于直言、清正廉潔的人才,才能真正實作他的改革目标,為國家帶來長期的穩定和繁榮。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三、乾隆貶斥

然而,好景不長。雍正駕崩後,其子乾隆繼位。乾隆對李衛并不太喜歡,一方面是因為李衛是他父親重用的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李衛的作風太過直爽,不懂變通。

乾隆登基之後,很快就開始清洗前朝的遺老遺臣。作為雍正重用的大臣,李衛自然也成為了乾隆的目标。

有一次,乾隆見李衛下朝後與宦官閑聊,便以"勾結内史"的罪名加以貶斥。對此,李衛感到無比憤怒和委屈。作為一個一生清白的人,竟然被如此誣陷,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從此,李衛郁郁寡歡,精神狀态每況愈下。不久,他就撒手人寰,離開了這個對他而言已經陌生的世界。

乾隆雖然沒有對李衛加以嚴懲,但也沒有給予他應有的尊重。相反,他還下令拆毀了百姓為李衛立的廟宇,理由是"李衛無非就是借着皇家恩寵,才如此的驕縱,并不是一大忠臣,他竟敢托名立廟,真是可笑"。

這番話,卻是對李衛的一種侮辱。然而,乾隆似乎并不在意。在他看來,李衛不過是一個前朝的遺老,已經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了。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乾隆之是以如此對待李衛,除了個人的恩怨因素外,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作為新朝的開國皇帝,乾隆必然要對前朝的遺老遺臣進行清洗,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李衛作為雍正的心腹大臣,自然成為了乾隆的眼中釘。

其次,乾隆也可能擔心,如果讓李衛這樣的人物繼續在朝中活躍,必将影響到自己的統治。畢竟,李衛是一個敢于直言的人,很可能會對乾隆的一些做法提出批評和質疑。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是以,乾隆選擇了貶斥李衛,并且還下令拆毀了百姓為他立的廟宇。這不僅是對李衛個人的一種羞辱,也是對前朝統治者的一種否定。

可以說,李衛的遭遇,折射出了朝代更疊時權力交替的複雜性。作為一個能力出衆、清正廉潔的大臣,他最終卻難逃被貶斥的命運,這無疑是一種悲劇。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四、百姓愛戴

盡管遭到乾隆的貶斥,但在民間,李衛卻備受愛戴。這一切,都源于他在任上的表現。作為直隸總督,李衛不僅治理有方,而且清廉正直,從不徇私舞弊。在他的上司下,直隸地區的河道得到了良好的整治,腐敗分子被一一查辦,百姓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

正是由于李衛的這些貢獻,當地百姓才會為他立廟修建塑像,以表達對他的敬重之情。可以說,這是對李衛最大的肯定和贊譽。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然而,乾隆顯然沒有看到這一點。他固步自封,認為百姓立廟是李衛在"托名沽譽",于是下令将廟宇拆毀。這種做法,無疑是對民意的一種藐視和傷害。

乾隆之是以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除了對李衛個人的不滿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考慮。首先,作為一個新朝的開國皇帝,乾隆必然要對前朝的遺老遺臣進行清洗,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在他看來,百姓為李衛立廟,是對前朝統治者的一種褒揚和認同,這必然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其次,乾隆也可能擔心,如果讓這種"民間崇拜"的現象繼續存在,必将影響到自己的威信。畢竟,作為一個君主,他必須時刻維護自己的權威,不能容許任何人或事物與之抗衡。

是以,乾隆選擇了拆毀李衛的廟宇,這是對民意的一種踐踏和傷害。在他看來,李衛不過是一個前朝的遺老,已經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了,根本不值得百姓如此崇拜。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然而,乾隆的這種做法,卻引起了民間的強烈不滿。畢竟,李衛在任上的表現,已經深深地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敬重。拆毀他們為之立廟的行為,無疑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和傷害。

可以說,李衛在民間的崇拜,不僅是對他個人的一種肯定,也反映了百姓對清正廉潔官員的向往和期望。在一個腐敗橫行的時代,能夠有一個像李衛這樣的人出現,自然會受到百姓的熱烈追捧。

雍正駕崩,三朝老臣李衛随之身亡,乾隆:一介庸奴,竟敢托名立廟

結語

李衛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經曆了無數坎坷。他靠金錢買官入仕,卻憑借自身的能力和清廉作風,最終獲得了雍正的重用,成為一品大員。

李衛的人生軌迹,折射出了朝野之間的種種沖突和紛争。它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個靠金錢買官入仕的人,隻要肯吃苦耐勞、清正廉潔,也是可以在仕途上取得成就的。

同時,它也警示我們,權力的更疊往往會帶來巨大的變化,一個人的命運往往也就如同風中的殘燭,随時可能被吹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