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顧德明|讓歐洲經濟安全成為現實

作者:法意

↓點選進入公衆号,設定星标↓

防止内容走丢

顧德明|讓歐洲經濟安全成為現實

法意導言

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歐洲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經濟安全挑戰。從中國對關鍵技術企業的投資引發的關注,到新冠疫情對供應鍊的沖擊,再到能源依賴風險的暴露,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歐洲經濟安全觀念的重大轉變。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歐盟及其成員國需要加強對關鍵技術和資料的控制,推動創新和技術發展,并與國際夥伴建立互利關系。然而,他們在内部存在分歧,并受到與主要經濟體的關系等因素的影響。是以,靈活且前瞻的經濟安全政策變得至關重要。法國蒙田研究所亞洲和美洲特别顧問顧德明(François Godement)近期釋出《讓歐洲經濟安全成為現實》的智庫報告,為歐洲制定一套全面的經濟安全政策,以有效應對這些日益複雜的挑戰,確定歐洲在國際舞台上保持競争力和影響力。

顧德明|讓歐洲經濟安全成為現實

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大背景下,歐洲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經濟安全挑戰。如今,經濟安全的含義已遠超過傳統範疇,不僅關注自然災害的後果和自由貿易的保障,更涵蓋國防和國家安全的維護、競争力的確定,以及困境中部門的保護等廣泛領域。面對這些挑戰,歐盟及其成員國需在保護、促進和合作三方面采取行動,包括加強對關鍵技術和資料的控制,推動創新和技術發展,以及與國際夥伴建立互利關系。

然而,實踐過程中歐盟面臨着諸多挑戰,如成員國間在平衡國家安全與經濟開放方面的分歧,以及對措施選擇和資助方式的意見不一。此外,與主要經濟體的關系也影響着歐盟的經濟安全政策。是以,歐盟的經濟安全政策必須靈活且前瞻,通過加強内部協調、深化國際合作,并适時調整政策與措施,以提升整體經濟安全水準,為公民和企業創造更加穩定和有利的環境。未來,這一政策将需要不斷适應全球變化,確定歐洲在國際舞台上的競争力和影響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蒙田研究所提出的這項法案顯得尤為重要,它旨在為歐洲制定一套全面的經濟安全政策,以有效應對這些日益複雜的挑戰。

01 保護、促進、合作

談到確定經濟安全,我們得在兩方面進行權衡:既要避免行動不足,又要防止過度幹預。歐盟因受到即時威脅的沖擊,已着手采取更長遠的應對措施。與我們的盟友相比,歐洲在決策上顯得更為遲緩。美國得益于其聯邦結構和預算安排,以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币的特權。而日本雖然近年來逐漸擺脫了指導性經濟體制,但其強大的經濟部門——經濟産業省,依然保持着與企業直接合作的傳統。

歐盟一直是多邊規則的堅定捍衛者,堅信任何對規則的挑戰都應基于維護競争自由市場的最高目标。然而,其行動相對遲緩,堅守防禦行動中的比例原則,并對補貼戰表示擔憂。這不僅僅是一種原則,更适用于一個長期保持外部貿易和經常賬戶盈餘的經濟體。盡管維護多邊主義的主張未變,但引入經濟安全措施對歐盟來說卻是場革命,因為之前的成功建立在内外開放的基礎上。

與此同時,歐盟在采取防禦性或消極的保護措施的同時,也在積極制定新的議程,核心是工業政策和對供應鍊的控制。這标志着第二次重大變革。工業政策雖然聚焦于歐盟晶片法案和一些重要的共同利益項目,但仍需借助教育和财務資源整合等支援性工具。然而,這些措施與歐盟和成員國預算中的其他重點存在競争,如農業補貼、東歐成員國的結構性基金、能源轉型的成本、國防預算的增加,以及對烏克蘭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等。

此外,盡管歐洲在某些産業如民用飛機和化學工業上仍保持領先地位,但在國防、軟體數字領域卻受到美國的壓制,在硬體數字工業和能源轉型核心領域不如中國。産業政策在經濟安全中的地位引發争議。確定供應鍊安全無疑是關鍵,但通過創新保持競争優勢更是一個廣泛的市場問題。而“其他國家也在這麼做”正是經濟安全的核心。

事實上,“綜合安全”的概念早在1980年就由日本提出。由于戰後憲法的限制,日本在硬實力上有所束縛。與此相似,歐盟在外交政策和硬安全領域的職權有限,是以更需借助非傳統手段,如技術、經濟和監管等,來確定其綜合實力。

這促使歐盟在追求經濟安全的第三個方面下功夫:與“合作夥伴”的關系。它堅持“開放的”戰略自主權作為經濟安全的基石,這并非僅出于價值觀考量,而是認識到通過創新流和與其他生産者的互相依賴,是提高生産力和開拓新領域的有效途徑,且無需承擔自給自足帶來的高昂成本。然而,問題在于這種基于多樣化的開放政策是否能在全球經濟的有限範圍内得以維持。

02 去風險:現狀

近期,歐洲(包括拜登政府)均明确反對與中國脫鈎的觀念,轉而傾向于減少風險的政策,以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然而,減少風險的具體定義仍然模糊,特别是在涉及雙用途産品、技術領先、道德采購及可持續性等方面。有觀點認為,美國拜登政府雖然在大西洋兩岸進行談判,但缺乏明确的貿易政策,實際上執行着一種“單邊保護主義”,而共和黨政府若上台可能會采取更為強硬的态度。

減少風險的界限難以清晰界定,特别是在考慮到供應鍊的脆弱性時。供應鍊的複雜性和長度增加了減少風險的難度,正如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遭襲事件所揭示的,以及日本公司難以評估自身供應鍊韌性所反映的問題。盡管研究表明,主要工業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自給自足,但對中國作為關鍵供應商的依賴仍然顯著。然而,這些研究往往忽視了供應商之間的互相依賴關系和貿易的靈活性。

為確定價值鍊安全,一些政策旨在淘汰不可靠的一級供應商,但往往導緻供應鍊變得更長,涉及更多位于第三國的二級供應商。總體而言,全球範圍内減少風險的努力仍在不斷探索中,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協調行動來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

03 歐盟經濟安全之路:逐漸演變政策

最初,歐盟針對單一問題采取應對措施,但對中國貿易不平衡的憂慮逐漸累積。随後,歐盟開始尋求更為系統化的經濟安全保障措施。盡管初始階段遭遇挫折,曆經長時間的内部讨論,但在容克和馮德萊恩兩屆委員會的連續推動下,這一方向不僅得以保持,而且步伐加快。

如今,歐盟已進入第二代工具階段,涵蓋内部投資審查、雙重用途規定以及數字安全的重要一環——《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2013年,歐盟首次嘗試推行内部投資審查,但未能如願。歐盟随後修訂了反傾銷規則,雖未特指針對某個國家,但增加了額外的保護措施。

與美國不同,歐盟在制裁措施上堅持與損害程度成比例的原則。在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的推動下,2019年歐盟通過了内部投資審查,并于2020年開始實施。委員會相繼釋出了三份詳盡報告,其中2023年的第三份報告将内部投資審查與雙重用途出口管制規定進行了合并評估。這顯示出委員會日益希望在經濟安全的各個方面實作協調發展,且報告内容相比以往更為詳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的報告并未描述受到委員會審查意見影響的外國投資的來源地。這一資訊的缺失或許成為未來歐盟完善經濟安全政策時需要考慮的方面。

歐洲委員會釋出的2023年第三份外國直接投資(FDI)審查報告揭示了以下關鍵資訊:

在投資領域上,資訊技術、制造業和零售業成為歐洲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行業。

在投資來源上,美國是接受審查投資最多的國家,而中國則在國有實體參與度方面領先,其投資方式正逐漸轉向綠地投資而非并購。

在審查情況上,21個已實施審查制度的成員國中,55%的送出授權案例接受了審查。其中,1%被否決,4%撤回,9%在受限條件下獲得授權。

就成員國積極性而言,六個國家送出了2022年近九成的審查案例,金額差異巨大。對于未實施審查制度的國家,委員會僅對少數案例發表了意見。

在雙重用途出口管制方面,中國申請數量最多,涉及金額高達455億歐元,但拒絕率較低。

近期監管推動方面,歐洲出台了多項法規,如《反脅迫工具》(ACI)旨在遏制經濟脅迫,其時間表明确;《關鍵原材料法》(CRM)關注綠色和能源轉型中的原材料采購;《數字服務法》(DSA)和《數字市場法》(DMA)則緻力于建立更安全的數字環境。然而,請注意,這些資訊與資料均截止至2021年,并非最新資料。

同時,歐盟已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來加強網絡安全,并有效應對潛在威脅,這些措施包括:

2019年,歐盟網絡安全法案的出台為網絡安全立法奠定了堅實基礎,此舉不僅提升了成員國間的合作與協調能力,還確定了網絡基礎設施的穩固安全。

2023年4月,歐盟委員會進一步提出了修正案,緻力于推動歐洲認證計劃,確定未來的安全服務提供商嚴格符合歐盟網絡安全标準,進而為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務。

此外,歐盟委員會還積極推出了歐盟網絡團結法案,以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事件的準備、檢測和應對能力,進一步促進了成員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還通過了網絡韌性法案,該法案旨在增強網絡基礎設施的韌性,有效抵禦各類網絡威脅。制造商将有充足的36個月時間來全面履行法律義務,確定網絡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2023年1月,歐盟正式實施了《關于在歐盟範圍内采取措施確定高度一緻的網絡安全水準的指令》(NIS2 Directive),明确要求成員國在21個月内将其納入國内法,旨在確定整個歐盟範圍内實作高度一緻的網絡安全水準。

在公共采購領域,歐盟也不遺餘力地進行改革。2014年,歐盟對公共采購指令進行了修訂,随後在2020年推出了第四次修訂的公共采購行動計劃,旨在進一步優化公共采購實踐,確定公平競争,并将其作為推動關鍵政策目标實作的重要戰略工具。

然而,盡管歐盟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企業可持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SDDD)的推進卻遭遇波折。目前該指令已被擱置,通過的可能性日益渺茫。

歐盟委員會于2023年釋出經濟安全報告,反映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并标志歐洲認知的重大轉變。馮德萊恩的講話為這一新舉措提供了地緣政治背景。

盡管有批評稱歐盟委員會與美國過于同步,但2023年6月的經濟安全概述顯露出明顯的地緣政治導向。歐盟的評論不僅關注經濟安全,還引入確定歐洲競争力的法規,預示産業政策的更大變革。全球正在争奪未來産業的主導權,包括能源轉型、數字創新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然而,經濟安全的定義相對狹窄,未涵蓋氣候變化、疫情等因素。

經濟安全的“促進”方面加劇了市場派與主張政府介入關鍵經濟領域者之間的對立。美國政策轉變呼籲歐洲放棄部分市場競争政策,轉向再工業化、再國内化及大規模投資支援。同時,中國在未來關鍵産業上取得的成功也帶來競争壓力。

盡管面臨美國補貼及模仿中國的誘惑,但歐盟缺乏美國的經濟資源和貨币印刷能力,也不同于中國的國家能力。産業政策與經濟安全在特定技術生産能力和供應鍊完整性方面存在交集,但在全球化生産背景下,保障供應鍊完整性是一項艱巨任務。

04 歐洲前行的障礙:成員國與企業的顧慮

受限于制度及政治分歧,歐盟在某些領域仍難有突破。盡管歐盟委員會在地緣政治變動中堅定了政策方向,但大型成員國對權力分享和新規章仍存疑慮。節儉成員國擔心資源被歐盟接管,而債務較重的國家則對新項目貢獻有限。匈牙利等國對新經濟安全舉措持反對态度。

随着議會選舉臨近,歐盟委員會正為繼任者鋪路。其推動的某些項目,如監控投資和強化安全管制,引發了大國反感。這種聯盟複雜,涉及北歐國家、在華投資企業和重視自主權的國家。是以,反對委員會擴大權力的聲音不斷。

此外,同一國家内部也存在沖突。如荷蘭與中國達成的半導體出口協定,雖符合規則,但阿斯麥公司銷量激增後卻面臨出口限制。這反映了企業的困境:不願接受出口限制,擔心利潤損失和競争對手超越。對依賴出口和在華投資的公司來說,這是經濟上的難題。

企業抵制對德國公共聲明影響顯著,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對2023年6月溝通政策持否定态度,認為戰略過于防禦且成本、貿易流向未明确。德國工業更傾向積極措施,擔憂歐洲在自由貿易協定上的倒退。意大利雖支援防禦措施,但意大利工商聯合會及BusinessEurope持保留态度。

德國内部及聯邦政府層面存在分歧,總理肖爾茨強調企業自主判斷風險,而政府願與企業對話。外交部長貝爾博克指出,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将承擔更多财務風險。

法國在電動汽車和補貼等問題上擴大經濟安全範圍,但不願将決策權交給委員會,更強調理事會掌控。法國雖提倡戰略自主和歐洲主權,但在權力委托方面猶豫,影響出口控制和對外投資篩查觀點。

法國态度與歐盟委員會和美國共同建立的貿易和技術理事會(TTC)有關。歐盟委員會在中國問題上的立場接近美國,除法國外,其他國家普遍拒絕“與美國對齊”,擔心成為附庸。擔心美國出口限制打擊外國企業,但對美國企業放寬。歐盟和法國未能提出風險評估以自主決策,損害整體經濟安全。

歐盟未實作與美國對齊,因美國在與TTC相關會議上鮮少與中國預先磋商。經濟安全仍是歐洲需共同解決的問題。這凸顯了歐盟委員會内部下放職權的必要性,各總司局負責不同領域,增加國家行政機構間協調與歐盟層面行為者合作是成員國責任。敏感問題需在更高政治層面與成員國磋商。

2024年1月經濟安全計劃:務實穩健新舉措

面對多方保留态度與選舉帶來的政治變動,委員會2024年1月提出的建議更加務實穩健,有别于之前的宏大目标。關鍵技術監測截止日期已合理延長,并為公衆咨詢和成員國談判提供空間。

計劃包括:修訂入境投資審查法規、加強研究安全性,以及釋出關于對外投資風險、出口管制改革和技術研發支援的白皮書。這些舉措旨在控制技術轉移,雖涉及領域有限,但顯示出降低風險的審慎态度。

觀察家認為此舉是對之前經濟安全戰略目标的調整,未包含一些宏大目标。目前提案更側重于保護技術和研究安全,加強成員國國家安全,并在國際經濟安全辯論中提升歐盟影響力。現正面向成員國進行公衆咨詢。

05 前進方向:政策選擇、手段與合作夥伴

歐盟及其成員國在防禦經濟安全方面面臨重大抉擇,但相關成本估算尚顯不足。在平衡防禦與進攻政策時,需考慮工業政策、供應鍊韌性及傳統國防開支的增加,同時也需應對經濟安全與環境政策關稅可能帶來的消費者負擔。

監管可能帶來意外後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開發領域。創新需要風險與實驗,但裁決權應在私人創新者與公共監管機構之間找到平衡。

糧食安全是另一個重要議題,盡管在中國受到重視,但在歐盟中讨論較少。自由貿易與農業保護的沖突導緻選擇困難,環境規範和糧食安全需通過補貼加以平衡。

選民對能源轉型和經濟安全政策的額外成本反應消極,需展示政策回報并確定成本分擔的公平性。部分經濟安全政策如生産回流和碳邊境調整機制可互相促進,但創新需在本地研發與全球資源間找到平衡。

盡管歐洲單一市場設計高效,但部分行業仍需依賴國際市場規模。為提升規模能力,需長期投資并加強成員國聯盟。同時,保持對外部投資者的開放,擷取财務和技術資源,實作互惠互利的研究合作。

綜上,歐盟需明智選擇、有效手段及合适合作夥伴,以平衡政策、促進創新和經濟發展,確定全球競争力,具體路徑包括:

第一,尋求歐洲融資動力途徑。經濟安全專家指出,僅靠防禦措施難以確定經濟領先,産業政策支援與創新至關重要。但實施重大産業政策周期長、成本高昂,如歐洲在關鍵材料上依賴進口,電池工廠多由中國主導。

關鍵項目如電池、半導體等需巨額投資,歐盟晶片計劃雖獲預算支援,但主要依賴私人投資。與全球IT巨頭相比,歐洲投資相形見绌。美國、中國大力投入半導體産業,日本也積極參與,通過機構合作提供資金支援。

歐洲對南韓國防工業能力擴張感到驚訝,其巨額投資建晶片制造中心凸顯經濟安全項目重要性。但僅憑歐洲财政手段難以實作這些計劃。

放寬國家援助規則非長久之計,應精準投資、吸引外部投資者。開放合作是“戰略自主權”的關鍵,全球競争中,能整合内外部資源者将勝出。

第二,資源整合的機構和人力資源。在歐盟層面和成員國,人力資源和預算對防禦措施至關重要。盡管規模不如美國,但在技術、财務和語言技能方面的需求依然顯著。美國商務部擁有大量員工,而歐洲委員會和貿易總司的員工數量相對較少。美國經濟安全的關鍵機構BIS預算雖有所增長,但仍被認為無法滿足其任務需求。BIS依賴機構間合作和情報資源,這是歐盟及其成員國所不具備的。

然而,美國在分析對外投資、評估出口限制或制裁影響時存在能力缺口。歐洲議會議員普遍認為歐洲委員會和貿易總司缺乏人力資源。由于涉及敏感問題,委員會在提案中避免提及資源需求,這可能導緻新提案的實施進一步延遲。是以,加強機構間合作、提升人力資源水準是歐盟在經濟安全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

第三,大西洋兩岸的夥伴。為確定技術安全與經濟規則的實施,歐盟及其成員國需與私營公司加強協調與資源整合,并與美國及志同道合的國家深化合作。日本、南韓和澳洲等是重要夥伴,但中亞、土耳其、東南亞和新加坡等地仍充滿不确定性。在制裁背景下,第三方貿易逃避制裁行為頻發,加劇了經濟安全挑戰。是以,加強與美國的合作、深化内部協調,并關注地域性影響,是歐洲在經濟安全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然而,若美國采取重商主義政策,歐洲的經濟選擇将受限,同時國防開支也将攀升,這使得避免全球經濟分裂的政策變得尤為複雜。

第四,與日本的合作關系。歐盟雖未特别強調與日本的合作,但雙方實際上已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日本面臨與歐盟相似的經濟安全挑戰,但并未采取自給自足的政策。

日本工業發展實作了從全方位産業向高度國際化的轉變,同時保持了公私合作的傳統。在經濟安全立法方面,日本領先歐洲和美國,采取了一系列整體政府的綜合戰略措施,并通過了《經濟安全保護法》。此外,日本在研究領域也高度重視人員安全。

這些舉措得到了日本國内輿論的廣泛支援,大部分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持負面态度。與此同時,與政府合作的工業傳統得到複興,關鍵企業也信任政府。然而,在歐洲聯盟中複制這些特點面臨挑戰。

日本與歐盟在G7内部共同合作,以抵抗經濟脅迫。歐盟已認識到日本在關鍵技術資訊和國際談判中的影響力,并與其簽署了合作協定。若美國貿易政策發生不利變化,歐盟與日本的緊密合作将起到關鍵作用。

第五,與私營部門合作。為確定經濟安全,與私營部門合作至關重要。私營部門掌握關鍵資訊,但歐盟在此方面相對滞後,因堅持市場中立原則。新成立的工業論壇雖有所作為,但僅為進階别讨論平台。

雖然擴大公衆咨詢機制受到強調,但無法滿足資訊分享的保密性需求。歐盟已有先例,如公司在傾銷案中可向委員會投訴而無需公開。然而,涉及專有資訊和商業秘密的問題需更安全的機制,確定資訊安全。DG TRADE的指導機構已采取保障措施,但協調成員國及其行政機構引入這些措施并不容易。

随着實施從風險分析轉向預防措施,成員國間的沖突和艱難選擇将浮現。大成員國或許認為自身安全機制足夠,但整個歐洲範圍内仍存不足,因安全漏洞常出現在最薄弱環節。

06 選擇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

面對經濟安全挑戰,歐洲并非孤軍奮戰,但其他國家擁有各自的優勢。美國能源自給自足,得益于其全球貨币地位;中國則利用龐大煤炭資源和長期規劃在全球競争中占據優勢。日本和南韓雖堅持自上而下的創新和産業政策,但與歐洲在規模和資源上更為接近。安全與經濟政策緊密相連,風險倍增,防禦與進攻政策互相交織。實施經濟安全如同數字遊戲,需要預算與人力資源,而這方面的資訊在歐盟或國家層面鮮有提及,為此報告建議:

第一,關于機構改革。在行動層面,歐盟應整合資訊與案例分析,為決策提供便捷機制。盡管歐盟非聯邦制,仍需成員國與公共行政機構合作收集資訊。在規範與标準上可取得進展,如明确風險、統一統計資訊與分類标準。然而,這僅是共同職責的初步展現。對于出口管制等棘手案件,委員會已向成員國提出政治磋商機制。

機構改革勢在必行,需建立共享機密資訊、聯合評估的機構設定,無論決策在哪一層面。公共行政機構與公司間的非正式溝通需更新為技術與商業機密共享。日本正制定安全審查制度立法,確定政企可信交流。歐洲雖有經濟安全專員的想法,但競争激烈,可能性有限。是以,可考慮在總幹事間建立正式合作機構。借鑒美國工業和安全局、國家安全委員會及日本的經濟安全新局等模式,歐洲可建立一站式服務機構,但需解決與成員國的協調問題。提議包括成立歐洲經濟安全委員會或技術風險評估委員會。

機構設定需考慮人員配置、權力配置設定及保密性。無論如何組織,都應設集中部分,負責風險評估與決策準備,資訊來自總幹事、成員國及情報源。同時,需建立吸引私營公司合作的結構與過程,納入行業組織定期磋商,激勵公司在權衡風險與回報中積極參與。公司雖可能面臨短期商業利益與長期公共需求的不一緻,但常常是經濟安全侵害的首要受害者,應逐漸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在選擇行動方案時,應綜合考慮歐盟層面、成員國及私營公司的角色與需求,確定決策的有效性與實施的可行性。

第二,防禦性政策。經濟安全界限劃定複雜,對歐洲實體尤為挑戰。國防創新與工業依賴多重因素,經濟安全更延伸至競争與創新領域。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手段需比對目标。歐洲在委員會與成員國職權上的分歧,導緻提案資源不足。防禦性經濟安全需資金支援,不同于積極工業政策。

強調工業政策和經濟主權時,防禦性選項不可或缺。應優先考慮,并與外部夥伴合作。工業政策見效慢,防禦性政策成本更低、見效快。但政治上,職權配置設定和外部優先事項仍是關鍵考量。

此外,成本是制定政策的主要标準。面對競争壓力和“中國價格”的挑戰,需探索碳邊境調整機制等創新手段,促進公平競争。日本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舉措值得借鑒,但需權衡利弊,確定可持續發展與全球市場的平衡。

第三,進攻性政策。積極經濟安全政策需平衡風險與成本。涉及大規模創新生産的工業政策需融資,與其他目标競争。可持續農業、減排和綠色化成本逐漸顯現。

國家正重新介入經濟發展,但歐洲如法國等公共支出大國,國家是否曾收縮存疑。中國工業政策成功,依賴全球出口。但為比對其計劃經濟,我們是否願在其他支出領域緊縮?

優先考慮經濟安全需艱難選擇。歐盟依賴言辭力量,新優先事項湧現,降低優先級少被讨論。需質疑并權衡降低風險舉措與其他優先事項。綠色化與經濟安全一緻性不明顯,除非綠色創新減少依賴。大規模綠色化技術多依賴中國。

經濟安全還與提高國防能力成本競争。國防和武器領域依賴民用部門新技術。俄烏沖突表明,大規模生産正常武器是當務之急。歐洲社會政治依賴福利國家支援,創新政策融資更困難。

第四,地緣政治安全指南:實作現實目标的政策。面對現實挑戰,我們必須作出艱難選擇。在經濟安全領域,過度擴張成為效率的障礙,是以,合理排序與安排至關重要。

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進行風險調查和防禦,是實作成本效益最大化的關鍵。這要求我們保持開放,推動技術和産業轉移,涵蓋低成本生産商、新興經濟體及資源豐富的開發中國家。

同時,考慮歐洲人口結構,高水準和熟練勞工的移民亦需關注。

我們必須界定清晰界限,避免歐洲規則僅讓競争對手受益。推廣這些規則至全球,創造域外影響力,是確定成功的關鍵。否則,即便有所成就,也将充滿挑戰,需不斷說服與努力。

擺脫資源與生産壟斷是目标,但實作手段有限。需進行實驗,銘記開放的好處。為欠發達合作夥伴提供融資支援,如世界銀行和日本的RISE倡議,是可行之路。

商品可能轉化為武器,公司需警惕技術制裁與供應剝奪風險。地緣政治安全應成為我們的指南,確定未來選擇的自由。這不僅是民主個體的權利,也是社會與國家的先決條件。

全球化的終結或與中國脫鈎的傳聞過于誇張。對抗中國風險時追求其他目标,可能導緻經濟孤立與僵局。我們應恢複外部經濟與技術關系中的影響力,優先實施經濟安全政策,降低其他妨礙安全的政策優先級。

委員會的任務是逐漸推進建設,而非空談雄心。時間緊迫,需以歐洲方式穩步前行,但需注意現今的挑戰遠超上世紀50年代。

·譯者介紹 ·

劉倬妍,倫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在讀翻譯碩士,現為法意觀天下編譯組成員。

FIN

新經濟安全國家:去風險如何重塑地緣政治

重建“歐洲協調”:烏克蘭戰争之後的歐洲安全秩序

沒有美國的歐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