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天三城,德總理訪華有何深意?

作者:國際金融報

德國總理朔爾茨于4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通路,先後參訪了重慶、上海和北京三地。這是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上司人。此次訪華的德國經濟代表團陣容豪華,包括梅賽德斯—奔馳、寶馬、拜耳、蒂森克虜伯、西門子等企業的高管。路透社指出,這份高管名單,凸顯了中國作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的“重要分量”。

2023年7月,德國政府出台首份闡述德國對華政策及立場的《中國戰略》檔案,鼓噪對華“去風險”。而今年正值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之際,朔爾茨此行有哪些深意?

中德共識

朔爾茨上次訪華是在2022年11月4日。他是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首位訪華的歐洲國家上司人、唯一兩度訪華的G7國家上司人,也是二十大後首位來訪的歐洲上司人。

對于此次通路,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評論稱,朔爾茨“從未對一個國家進行如此長時間的通路”,并用“兩天經濟,一天政治”來總結朔爾茨的行程。

4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飯店會見朔爾茨。

習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10年來,盡管國際形勢發生很大變化,但中德關系始終穩健發展,各領域合作不斷鞏固和深化,為兩國各自發展提供了動力。目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面臨的風險挑戰增多,要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大國合作。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鞏固和發展中德關系的意義超越雙邊關系範疇,對亞歐大陸乃至整個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兩國要從長遠和戰略角度看待和發展雙邊關系,攜手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确定性。

朔爾茨表示,目前,德中關系發展良好,雙方各層級、各領域交往密切。雙方成功舉行了兩國政府磋商以及戰略、财金等領域進階别對話,還将舉行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對話。過去兩天,我和德國企業界代表參訪了重慶、上海等地,親身感受到中國經濟發展近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對德中兩國企業界的緊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德方願同中方繼續加強兩國關系,深化各領域雙邊對話與合作,推進教育、文化等領域人文交流,這對德中兩國以及世界都至關重要。德方願同中方加強溝通協調,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緻力于維護多邊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贊同對立對抗。德方反對保護主義,支援自由貿易。作為歐盟重要成員,德國願為促進歐盟同中國關系良好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三天三城,德總理訪華有何深意?

4月16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飯店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圖檔來源:新華社

在4月16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介紹稱,兩國上司人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在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林劍表示,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德緻力于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包括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此系可持續安全架構的必要基礎,應得到尊重。中德鼓勵和支援為在烏克蘭達成和平尋求政治解決的努力,願就舉辦瑞士進階别會議以及未來其他相關國際和會繼續保持密切積極溝通。中德共同呼籲: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反對攻擊核電站等和平核設施;妥善解決國際糧食安全問題,為確定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不能阻礙糧食生産和出口;遵守國際人道法,保護平民,盡早互相釋放戰俘并遵守戰俘的基本權利。

林劍表示,在巴以沖突問題上,中德對加沙地帶人員嚴峻的人道形勢及地區局勢進一步更新的危險感到擔憂。中德共同呼籲:保證加沙地帶無障礙、可持續的人道主義準入,支援聯合國及其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在人道救援方面發揮協調作用;落實聯合國安理會第2728号決議;落實“兩國方案”,認為此系實作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持久安全與和平的唯一選擇;依據國際法共同維護貿易航行安全,尤其是在紅海水域。

高度重視經貿議題

受通脹、高利率和出口降溫的打擊,德國經濟去年萎縮了0.3%,而今年經濟增長預計僅為0.2%。上海外國語大學“歐洲文明研究”負責人胡春春表示,中德密切的經貿關系是兩國發展關系的基石。目前,德國經濟面臨衰退的困難局面和轉型壓力,更需要鞏固和擴大對華經貿合作。

4月14日,朔爾茨抵達重慶,首站參觀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該公司由博世與慶鈴汽車合資建立,緻力于将博世氫燃料電池解決方案引入中國市場。

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重要未來選項,前景廣闊。朔爾茨表示,德中企業在“氫”技術領域的合作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德方願繼續深化德中友好交往,推動雙方合作邁上新台階。

三天三城,德總理訪華有何深意?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的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參訪。圖檔來源:新華社

在重慶的很多發展、建設中,都有德國企業的身影。截至2024年2月,德國累計在渝設立84家外資企業,主要涉及制造業、建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等。

4月15日,朔爾茨抵達上海,會見了外貿商會代表,并與同濟大學學生舉行讨論會。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認為,在上海,朔爾茨之行的主要看點是科學研究和經貿合作。上海不僅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也是長三角地區的領頭羊,那裡一直聚集着大量德國企業。朔爾茨在上海繼續參觀德資企業的項目,還同德國企業代表舉行了會談,凸顯了對中德經貿議題的高度重視。

德國聯邦統計局釋出資料顯示,2023年德中貿易額為2531億歐元,自2016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國。

另據德國央行資料,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119億歐元(約合人民币918.87億元),同比增長4.3%,創下曆史新高;德國在華投資在其在海外總投資的占比也上升到10.3%,同樣創下近10年來新高。

德國是對華投資金額和項目最多的歐盟國家。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23年11月,中國累計準許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項目12634個,實際使用金額424億美元,主要投資領域為汽車、化工、發電裝置、交通、鋼鐵、通信等。

朔爾茨在上海同濟大學發表講話時着重強調了確定歐洲汽車領域公平競争的重要性。

朔爾茨表示,德國市場歡迎中國汽車。他強調,歐洲市場必須與中國汽車展開開放、公平的競争,同時警告稱,歐洲不會容忍傾銷、産能過剩和知識産權侵權行為。

朔爾茨還說,當年日本和南韓汽車進入歐洲市場時,群眾曾擔心日韓汽車将征服歐洲市場,但“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

朔爾茨此訪正值歐盟醞釀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之際,所謂“中國産能過剩”的議題近期也在歐洲引發讨論。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13日發文公開反對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征收額外關稅,稱這可能引發貿易戰,并威脅德國就業,危及歐盟推廣電動汽車和向數字化轉型的目标。

德企看好中國市場

據中國德國商會1月24日釋出的《2023/24年商業信心調查》,有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計劃在未來兩年在中國增加投資,畢竟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太大,讓人難以放棄。

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馬銘博接受采訪時表示,德國企業普遍看好中國投資環境。他表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逆勢上漲,足見德國企業對于在華發展的信心。

據了解,德企高層對于同機訪華的代表團席位争奪非常激烈,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梅賽德斯-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西門子首席執行官博樂仁、拜耳首席執行官比爾·安德森、蔡司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Karl Lamprecht等企業高管随行,陣容豪華,展現出企業持續擴大在華投資的堅定信心。

“今年恰逢德中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我深感榮幸能再次陪同朔爾茨總理訪華。寶馬集團紮根中國30載,發展受益于德中間自由貿易及中國高水準對外開放政策。我們對中國市場前景充滿信心,堅定持續投資中國、為深化德中合作做出更大貢獻。”齊普策表示。

朔爾茨中國行,首站參觀博世,奔馳、寶馬高管随行,再次突顯出中國市場對德國汽車業的重要性。在中國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的浪潮中,德國車企也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齊普策指出,寶馬集團在中國的成功發展正是德中長期合作共赢的典範,跨國合作應成為應對目前及未來挑戰的關鍵力量。發展新質生産力為進一步深化德中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這涵蓋綠色發展、産業更新及數字化創新等多個關鍵領域,而這些恰好與寶馬集團的核心戰略不謀而合。

“中國在梅賽德斯-奔馳全球戰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僅是我們最大的單一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梅賽德斯-奔馳汽車生産基地和科技創新中心之一。未來,我們将繼續在華投資,加強與中國夥伴們的合作,大力推進電動化、數字化轉型,并一如既往地為中德經貿合作貢獻力量。”康林松表示。

除了德系車企,“豪華代表團”中的科技含量亦是不俗,其中就包括光學與光電行業先鋒、全球光刻技術行業标杆蔡司集團。

“很榮幸蔡司集團CEO陪同德國總理訪華,德中經貿關系前景可期。”蔡司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福斯特(Maximilian Foers)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已連續8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彰顯雙邊合作的深度與潛力。未來5年,中國仍将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是以我們對在華業務和投資充滿信心。”

福斯特及蔡司期待,德中兩國能在可持續發展和科技創新等領域深化合作、互相借鑒,為夯實兩國經貿關系奠定基礎。

“蔡司在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開展經貿合作是我們實作共赢的必由之路。我們期待攜手中國合作夥伴,在科研創新、醫療保健等高端産業共同發展,共享新機遇。”福斯特說。

蔡司于1957年進入中國市場。多年來,中國對科研的持續投入、開放的創新體系、人才培養戰略和對産業發展的政策支援等都給蔡司及福斯特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中國已成為蔡司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福斯特認為,中國是塑造未來技術與創新趨勢的主要推動力量,在數字化轉型、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人工智能、醫療保健、近視管理等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

在上海,朔爾茨通路了位于科思創亞太創新中心。科思創向代表團展示了其在循環經濟領域的領先創新成果,雙方還就中德合作的機遇展開讨論。

“我們深感榮幸能夠歡迎朔爾茨總理,并有機會強調化工行業和科思創在助力中國和世界各地可持續轉型方面的潛力。”科思創首席執行官施樂文博士(Dr. Markus Steilemann)表示,“我們在華數十載的發展曆程是中德合作精神的縮影,這種合作對雙方都大有裨益。我們期待兩國政府在進一步促進開放和互信方面給予支援。”

科思創中國區總裁雷煥麗也表示,“科思創對中國市場的承諾始終如一。我們不斷努力在全價值鍊各領域建立緊密的合作夥伴關系,積極倡導循環經濟,力争實作氣候中性,進而支援客戶、行業和國家在綠色轉型和高品質發展方面取得成功。”

據悉,位于上海的亞太創新中心是科思創全球三大創新樞紐之一,尤其聚焦電動汽車、風能和光伏、消費電子和建築等面向未來的應用領域;中國也是科思創最大的市場之一,2023年銷售額占集團總銷售額的20%以上,集團累計在華投資額已超過40億歐元。

三天三城,德總理訪華有何深意?

4月1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前排中間)參觀位于上海浦東新區的德資企業科思創亞太創新中心。圖檔來源:新華社

合作空間廣闊

雖然經貿合作是中德關系“壓艙石”,但去年,中德貿易額出現一定波動。中德雙邊貿易與2022年相比,總額下降15.5%。與此同時,歐盟和德國政界也有人炮制對華經貿交往需要“去風險”的話語,鼓吹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性”。

2023年7月13日,德國聯邦政府首次公布全面的《中國戰略》,并采用了歐盟委員會描述中國的“三合一”詞彙,聲稱中國“同時是合作夥伴、競争者和制度性對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胡琨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提出的“去風險”主要展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中德之間緊密的經貿聯系,德國對中國經濟的巨大依賴讓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風險,一旦中國需求下降,或者地緣政治因素導緻供應鍊中斷,将會對德國帶來災難性的沖擊;二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公平競争問題;三是參與德國關鍵基礎設施建設的有中國背景的企業構成風險;四是人權等議題。

德國政府強調,基于從俄烏沖突中吸取的教訓,德國乃至歐洲不得不減少關鍵領域的經濟依賴,以增強自身韌性,但這并不意味着同中國“脫鈎”,兩國仍為彼此的重要市場。

朔爾茨在啟程訪華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的‘中國戰略’中沒有一處提到‘脫鈎’” 。“即使我們要加強供應鍊的多元化,德中兩國仍然會開展廣泛的經貿交流”。

胡琨表示,要了解和尊重德國“去風險化”的思路。他們希望通過投資和貿易的多元化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是德國自身也認為短期内與中國“脫鈎”是不現實的,而且也沒有必要。對于德國企業來說,過快“脫鈎”對他們來說是不能承受的。在過去這些年裡,這些大企業在中國受益良多,是以他們還是希望維護跟中國的經貿關系,但是他們也希望在公平競争的問題上,中德立場可以接近。

胡琨認為,中德雙方互為對方重要市場,還有很多行業,雙方的經貿聯系沒有那麼深入,可以在這些領域加強溝通與合作。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認為,兩國仍然有非常廣闊的合作空間,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方面。除了傳統的汽車、鋼鐵、醫藥、生物技術,近年來,兩國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資訊通信技術、能源與環境等領域的合作也日益密切。

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此前表示,放大沖突分歧、煽動意識形态對立、販賣對華競争焦慮極具危害性,不合作才是最大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通過更加緊密的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才是“去風險”的應有之義。

記者吳迪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