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化腐朽為神奇

作者:尊随自然

——客家古建木結構修繕傳統技藝傳承人藍禮玉

【】張炳春 汪英偉

時光流逝,也許會模糊人的雙眼,而老家承載鄉愁的老宗祠,卻讓人魂牽夢萦。哪怕你走得再遠,飽經滄桑的宗祠古建築,就像布滿皺紋的老母親,總能讓你找到家的存在。

——題記

化腐朽為神奇

在“風景這邊獨好”的江西贛州會昌縣,有一位年過古稀、精神矍铄的老者,因身懷“化腐朽為神奇”技能,而被當地民間尊稱為“大師藍禮玉”。藍禮玉的“大師”身份,不是自吹自擂,也非浪得虛名,而是實實在在源于鄉村民間口口相傳,真可謂老百姓的口碑勝過金杯銀杯。盡管沒有獎狀或榮譽證書映射光環,他硬是憑借自身精湛的木工修繕傳統手藝,與泥瓦建築匠人等其他能工巧匠一道,團隊配合默契,技藝珠聯璧合,讓分布在鄉村的一些破敗客家老祠堂重制雄姿,因而赢得四周相鄰的普遍稱贊。

(一)

藍禮玉成為民間公認為“大師”,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積澱過程。

藍禮玉于1952年6月出生在周田鎮中桂村一個畲族農民家庭,打小聰敏好學,模仿能力和動手能力比較強,看到小夥伴手中的新式木制小手槍、小喇叭之類的玩具,就能像模像樣地一一複制出來,還能大方地與其他玩伴分享成果。

1968年學校畢業後,16歲的藍禮玉根據父母的安排,師從于周田鎮下營村木工師傅汪踐昌。然而,盡管汪踐昌師傅全套傳承了父親的好手藝,已經較好地掌握了傳統木工技術,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卻因師傅汪踐昌隻比小徒弟大13歲,也是年齡不足30歲的小夥子,在周田農機廠工作,還到廣東梅州學習打谷機的制作工藝,正好汪君萬從周田農機廠下放回到下營村,是以藍禮玉更多時間卻是跟随汪踐昌之父汪君萬學習全套木工技藝。汪君萬在當地鼎鼎有名,群衆都尊稱他為“君萬師傅”,功夫業務遍及周邊鄉村,他獨自設計獨自制作的“多功能木箱”,還在20世紀60年代就獲得全國木工工藝比賽二等獎。名師出高徒,在3年學徒過程中,藍禮玉潛心學習了農房、家具、古建、木雕等實用木工技術。出師後,藍禮玉一邊從事農業生産,一邊攬活,從基礎業務做起,秉承師父工匠精神,每一單活都力求功夫精到,逐漸獨當一面,赢得各個東家的贊許和好評。

20世紀90年代,是大陸經濟社會快步發展的風口時期,此時的藍禮玉已步入中年,無論技術還是經驗以及心智都趨向成熟,終于獲得了厚積薄發的機會。

1994年是藍禮玉嶄露頭角的一年,這年冬季,坐落于周田鎮中桂村霞河邊上的“光前裕後”饒氏古宗祠決定重修,饒氏族人們将木結構的修繕交給了本村小有名氣的木工師傅藍禮玉。他從饒氏理事會了解到,“光前裕後”饒氏宗祠由清代曆任萬載、瑞金、泰和三縣教谕,享譽贛南、吉安兩地的饒光璧建立,已有200多年曆史,以此為核心,形成了6大幢主屋4大幢附設建築的規模宏大建築群。這是在周田鎮乃至會昌縣都有一定影響力的明清古建築,正值青壯年的藍禮玉深刻認識到修繕好這座古宗祠的重大意義。為此,他對自己承攬的木結構修繕活,用心用情,面對宗祠的雕梁畫柱、鬥拱交錯,為别具匠心的結構和工藝所吸引所震撼。在藍禮玉看來,實施著名古建築修繕的過程,也是自己欣賞琢磨和學習提高的過程,是以每一處木結構的修繕切入點,都要經過深入的思考,刀刀刻下去見到真功夫,精準落實,容不得自己有半點馬虎。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下來,藍禮玉雙手的老繭加厚了幾分,整座宗祠的木結構以修舊如舊的風格完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藍禮玉師傅修繕祠堂的功夫從此飲譽鄉村,一舉成名。接着,1996年藍禮玉應邀對筠門嶺倒水灣朱姓“愛溪公祠”進行了修繕;1998年應邀對筠門嶺石門樓“朱允公祠”進行了修繕。這幾座都是文物保護機關,藍禮玉師傅修繕祠堂木結構的過硬技藝得到了各自東家的首肯和慕名而來遊客的廣泛點贊。

化腐朽為神奇

時光跨入21世紀,随着經濟的發展,生活水準得到顯著提高的廣大群衆,對傳統文化的守護、傳承、發揚更有需求和情懷。盛世撰史修祠,古老客家祠堂盛載着客家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古建的修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鄉村各姓氏理事會紛紛組織族人啟動宗祠、公廳修繕。藍禮玉因古建修繕技術聞名會昌南片鄉鎮,包括周田、門嶺、站塘、中村等鄉鎮的宗祠修繕紛紛請藍禮玉師傅主持。

其中,具有特别影響力的當屬2020年周田鎮大坑村張姓“張铉公祠”的修繕,這是一座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明代兵部尚書毛伯溫題贈“诒經堂”牌匾,宗祠古樸宏偉,宗祠内的梁柱及連接配接處鑲嵌的人物,瑞獸、花卉山水圖,栩栩如生,大門上方梁柱歇山頂蓮花如意鬥拱,是這座公祠外觀最耀眼最奪目之處,或隐或現的柱頂,拱托着鬥,鬥托着拱,像一朵一朵燦爛的蓮花在巨大屋檐的陰影裡,盡情綻放。這座宗祠已有480多年曆史,雖曆經多次修繕,卻因時光流逝,風雨的侵蝕和蟲蛀,讓古宗祠總是看起來顯得有些不堪重負,甚至有隐藏的漏雨處,部分木結構腐爛不堪,張氏族人們請來“大師藍禮玉”主持木結構的修繕。藍禮玉絲毫不敢懈怠,對每一個構件都悉心觀察、潛心鑽研、耐心施工,當作精美藝術品傳世要求來落實,能保留則保留,要更換則更換,該修複則修複,關鍵部位都自己親自動手,不允許自己的判斷和整個修繕過程有任何差錯。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藍禮玉大師以精湛的技藝,化腐朽為神奇,讓這座已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的明代古宗祠重制生機,巧奪天工,得到了文物保護專家的充分認可和由衷稱贊。從此,奠定了藍禮玉的“大師”地位。

(二)

2023年冬,坐落于筠門嶺倒水灣的朱姓“愛溪公祠”,時隔27年再次進行重修,朱姓族人依然選擇了“大師藍禮玉”主持木結構的修繕。藍禮玉對這座宗祠再熟悉不過了,然而,這次他又深一步了解到,這是一處重要的紅色文物,1932年6月的中央蘇區時期,在這裡召開了會昌、尋烏、安遠3縣黨的活動分子大會,正式成立中共會昌中心縣委。為此,他又注入了一種更加厚重的情感,全神貫注修繕每一個細節,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這些年來,藍禮玉主持修繕了包括4座文物保護機關在内的10座古宗祠,還參與了15座宗祠的建立,并收徒授藝20餘人,其中出師能獨立攬活16人。長期從事古建木結構修繕,練就了他溫文儒雅的大師性格。

客家祠堂是會昌古建築集大成者。客家祠堂是客家人家族文化傳承、議事決策、祭祀之地,是客家農村紅白好事辦理的集中場所,也是遠方遊子抺不去的鄉愁。祠堂建設因占地面積大、位置好、投資大。是以,隻要基礎還在,基本構架還在,無論儲存現狀好差,一般以原建築修繕為主,很少重新開基建立,即便是建立,也是祠堂原址上按原有的式樣進行重修。藍禮玉說,古宗祠修繕最大特色和最基本的要求是修舊如舊,保持原有祠堂的形制、特征、結構。古建築的修繕、建立,按照傳統的習俗,是要請鐵匠、石匠、木匠、泥瓦匠和小工,目前鐵匠、石匠基本不參與古建的建立和修繕,或者說找不到這樣的鐵匠、石匠,是以主持古建築修繕的便以木匠和泥瓦匠為主。木匠和泥瓦匠團隊既分工又協作,同心協力,将浸潤于古建築中修繕技藝之美呈現于世。

(三)

古建築中的木結構修繕技藝,具有悠久傳承的曆史,每一個建構,每一道工序,每一個過程,都有需要共同嚴格遵守的規制和習俗。說起這些,盡管内容繁多,藍禮玉很有耐心,而且思路十厘清晰。

他有條不紊地逐一介紹:大門,是一座古建築最重要的門面。選材上首選石材,規模宏大的古建大部分是石門框。木料次之,以紅心、老、無空心杉木為佳,大門規格一般為寬3.6尺,高7.2尺或寬4.5尺,高8.1尺,寬5.4尺,高9尺,以九星算為吉。大門度水有格子門、木雕(梅、蘭、竹、菊;春牡、夏蓮、秋菊、冬梅;古裝人物故事:如八仙過海等等)。

藍禮玉接着說,不管是石門框還是木門框,門頁都是杉樹木闆,四塊門面直邦、四塊柱方,要特别注意的是:邦和木闆一定不能放反,尾要向上,柱方頭要向左就大手片。有的用木門框、石門頂高9寸,寬1.05尺,長2.7尺,門坎高9寸,木門框座在門頂上面,門腦、過龍等材料也要做順,頭向左邊,過龍兩頭要根據門的空間在兩邊要圓2個圓眼安裝門頁,中間2個長方形的方眼,安裝進門垂,進門垂長1.25尺,大4.5寸結方,要抽線,有的雕花,雕乾坤等更美觀。

上大門在傳統習俗上,要擇黃道吉日,先生、木匠、泥工各要呼贊。起大門木匠贊語:日吉時良大吉昌,起門時候正相當,門框登地位,門内納千祥,門方榮附馬,門内出鳳凰,門對門峰生勝氣,外有青山青流堂,一門五福科科種,探花、榜眼、狀元郞,今日以我祝贊後,榮華富貴以天長。

化腐朽為神奇

(四)

原本并不是很健談的藍禮玉,說起古建築木結構的修繕,卻是娓娓道來,甚至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他介紹,窗戶、柱、線伏、梁、雕花、匾等等,均有規定的來源和去處,有比較精确和詳實的系列資料,專業性比較強,讀懂這些需要足夠的耐心。

他說窗戶的選材亦首選石材,木料次之,木料也是以紅心、老、無空心杉木為佳。窗戶規格有:寬2.25尺、高2.7尺規格,一般放置在祠堂前面牆;寬1.8尺、高1.8尺規格,一般放置在廳内牆為富眼窗。窗内有格子,有各種花草、小動物木雕。

柱分兩類,一是報壁柱4條。其中中柱2條,規格直徑頭24至26公分,尾小2公分,長為5-6米;片柱2條,規格直徑頭24左右,尾小2公分,在同一祠堂,片柱比中柱略小。二是其他柱。規格直徑頭30至32公分,尾小2公分,長度為5-6米。很多祠堂的柱頭都會雕刻上對聯,也有部分會用卷聯,陰刻陽刻均有。桐柱也用扁方形大料,兩面要用3公分厚木闆釘在兩個大面,長度70公分左右,大20-24公分左右。

線伏,大宗祠規格直徑寬16公分、高18公分,中間寬20至22公分,高22至24公分,中間有弧度,弧度為高2至3公分。長度根據禮堂的規格、空間确定,一般為6至7米。線伏下面、兩邊均要抽線。

屋梁包括伏門梁、萬金梁、重身梁。大宗祠伏門梁的規格直徑寬20公分、高22公分,中間有弧度,寬28公分、高30公分,弧度為6至7公分,長度根據禮堂空間、規格确定,一般為5至6米;萬金梁的規格直徑寬22公分、高24公分,中間有弧度,寬30公分、高32公分,弧度為7至8公分,長度根據禮堂空間、規格确定,一般為6至7米;重身梁的規格直徑寬20公分、高22公分,中間有弧度,寬28公分、高30公分,弧度為6至7公分,長度根據禮堂空間、規格确定,一般為5至6米。

上梁,取材十分講究,取一樁三枝以上的木材,伐木日期要選擇黃道吉日,木材取下後不能落地,陰幹後,再擇吉日吉時,請木匠制作,動手開工前要包紅包給木匠,制作好後,再擇良辰吉日上梁。上梁前,用9尺新紅布包住上梁,上梁頭、尾各鋸下25-26公分用紅布包裹好放置于上梁内空兩頭,上梁左邊放一五谷種姓紅布三角袋,上梁右邊放一金銀紅布三角袋,兩個紅布三角袋用紅繩系好挂于上梁兩邊。上上梁時,東家包好紅包,分發給在場的所有人,并分發糖果,吉表豐衣足食。按傳統的習俗,上上梁的先生、木匠、泥工先後呼贊。上梁木匠贊語:日吉時良大吉昌,上梁時候正相當,好時好日來上梁,祿馬貴人到處方,梁頭梁尾座梁上,集福集祿集千祥。梁頭升得高高昂,梁尾升得萬擔糧。金珠玉帛滿門貴,連科甲第狀元郞,今日以我祝贊後,榮華富貴以天長。

天井架,由2條重身梁面和2條萬金梁面構成。重身梁面規格為20至22公分,長為80公分的桐柱;萬金梁面規格為22至24公分,長為1米的桐柱。重身梁面和萬金梁面均串方一塊,厚7公分,大度22公分,長度分别與重身梁面和萬金梁面相似。天井架與天井相比對,中心投影重合,四水歸庫。天井架投光以府座(高4.5尺)為參照,與前廳棟高7-9寸光線投光。長生角以廳内中空左右各釘兩片。

古建築天井架大料、萬金梁、重身梁等比較複雜,有兩種做法:一是萬金梁、重身梁,用1根大杉樹,尾徑為28至30公分左右,做成一條圓形的萬金梁,叫草魚肚、鯉魚背,古語說“直不直,三十六下墨”,才能做成一條萬金梁和重身梁、紅門梁。二是古建築比較複雜,選用好的木料做成6寸寬度1條,用2-3條合起來高度1.1尺至1.3尺左右,做成弧度,兩面同樣要用5公分的方闆合成1.1尺至1.3尺左右,做成弧度,四邊抽好線條,釘在兩面,這種就是扁形大料,兩頭高7-8寸,寬6寸,中間1-1.2尺。

引水伏是天井架中最重要的一條,長度根據祠堂柱空來定,6-6.5米左右,要求要直、尾徑22-24公分左右,做成弧度,中間要加大4公分,上面還要加上一塊厚7公分、大10公分的方條,用竹釘把它合起來,再将它做成高26-28公分高度,寬16-18公分,做好後,就量好天井長度,比如,天井是8.1尺中4.05尺,而後把引水伏分中,天井8.1尺,兩邊各加出1尺中打個6×7公分的方眼,安裝柱井伏,出水闆,柱井伏中量要加長5寸,引水伏中同樣加長5寸,外邊還要釘上一條8×6公分的方條,打3個眼,并全條方條要打槽,打在出水闆頭。引水伏長方條要做世印角,瓦角釘在上面才有受力,釘好瓦角後,鋸瓦口,要從引水伏中,柱井伏中墨量出1尺左右,檐水才能滴到天井溝中間,瓦口鋸好後,上面還要釘上長70公分左右長短的瓦角,叫上水角。槽溝,溝底一般是一根杉樹長6米左右,鋸成方闆10×3公分,兩面向溝要披斜度才好放溝瓦。溝須也就釘在兩邊溝底上。

槽溝角度要十分準确,渡水棟與下廳棟下第2-3行瓦行為角度,槽溝與渡水棟夾角成45度,落差為4.5分水為算。一般的禮堂木工以上面十道主要工序。瓦行分左右水面,規格直徑尾徑為12公分左右。大門外廳廊,有的裝飾半圓卷棚、有的裝飾長方形卷棚;下廳搞八卦府鬥,八卦府鬥根據廳堂大小而定。上廳走廊裝飾半圓府鬥。卷棚,一般是在大門前上方,門前大部是半圓形卷棚,拱度根據卷部寬度而定高度,不能影響釘瓦角即可。下廳中間有的會裝飾八卦府鬥,有的會裝飾長方形平闆府鬥,四邊上卷棚根高度一般60-70公分,彎根4×5公分,下面做圓形,每條空間20-22公分左右,八卦比例為2/5左右,上廳卷棚一般在上廳天坎上司口,多數半圓形拱頂,也有長方形平頂四邊卷棚根,釘上1公分小闆條。溝須天井槽溝用,一般為寬24公分,長32公分。

阿鵲鬥是大門外亭廊構件,總體為轎頂形,主要根據古建原樣進行層層附加。雕花用在阿鵲鬥四個轎角,規格寬8公分,長30公分。

堂匾規格為寬72公分,長1.96米,題詞通常以開基祖諱名命名,堂匾四周雕刻萬字卷草,合九星為吉。門匾規格寬、長與堂匾相當,門匾題詞以開基祖鴻名命名為“**公祠”。神祖牌規格為寬9寸,高1.8尺,有的為雙龍雙鳳,有的為龍鳳。

化腐朽為神奇

(五)

出水是祠堂主體結構竣工後的一項非常嚴肅的重要民俗活動,東家請先生、木匠、泥工下天門,先後呼贊。會昌南片鄉鎮在上廳天井邊擺好高桌,敬放酒禮,由東家奉香,并由東家捉雞給先生、師傅,并奉上紅包一個,示意呼贊,紅包大小目前為160元左右,先後由先生、木匠、泥工呼贊,結束後由泥工師傅宰牲,再将牲體向前廳屋頂抛出。下天門木匠贊語:值逢今日之良辰,賢東大廈來建成,大廈堂上新氣象,福祿壽星下天門,吉星高照富貴發,五福降臨人财盛,水流金階上,點點是文章,水流金階下,富貴在你家,老者添福壽,少者是名揚,魯班弟子祝贊後,榮華富貴以天長。

呼贊後,東家準備好一個米盤,要奉制3個紅包,發給先生、木匠、泥工,作為米座錢,紅包的大小目前一般為220元左右。呼贊結束後,東家給在場的所有人發紅包,以圖吉利。紅包的規格一般為60-80元,先生的紅包會高一點,木匠、泥工次之,其餘人又次之。

晚上會辦一出水席,席位安排非常有講究,木匠首席,泥工二席,先生三席。出水席結束後,東家會包一個雞公錢給先生、木匠、泥工。結賬時,東家一般給點工的木匠、泥工“澎”工錢(虛工錢),開樁建腳、起門、放天井架、出水等日均要算“澎”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