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響中國】新質生産力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理響中國】新質生産力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程序中,作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的重大論斷,并強調以發展新質生産力和形成新型生産關系為推動力。“兩個大局”和“兩新”的重大論斷,為我們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指明了前進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呼喚新動能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中國共産黨上司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如今,中國式現代化破浪前行,進入一個十分關鍵的階段,如何了解中國式現代化對新動能的時代呼喚?

  第一,這是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時代呼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征和趨勢性變化,提出了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要内容的新發展理念,把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并提出要建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的主動權和安全掌握在自己手裡,實作高水準自立自強。所有這些,都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的呼喚。

  第二,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态的時代呼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決定分兩步走,到2035年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大陸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時,提出了制造強國、品質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農業強國、海洋強國、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金融強國以及數字中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法治中國、平安中國等發展戰略。實作這些強國目标,就需要有新的動能,需要有新的推動力。

  第三,這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沖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呼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程序中,對大陸社會的主要沖突進行了再認識,提出大陸社會的主要沖突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那麼,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就必須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沖突,必須更加關注發展問題,特别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問題。把握好了這個問題,也就把握好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就展現了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

  第四,這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呼喚。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與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進行友好合作,在合作中實作共赢、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也意識到打鐵還需自身硬,隻有本身有真功夫,才能更好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才能在全球經貿合作中建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建構開放型世界經濟。

  “兩新”協同發力的三重邏輯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在黨的上司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形成與之相适應的新型生産關系,進而讓“兩新”協同發力,更高品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我們要把握好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的理論邏輯、曆史邏輯和現實邏輯。

  其一,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需要“兩新”協同發力的理論邏輯。在馬克思的重要著作中,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是一對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說是核心概念。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産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決定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有什麼樣的生産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産關系。但是,生産關系對生産力有反作用,生産力的發展需要生産關系的不斷改進。從曆史的大視野來看,生産力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曆史階段是不一樣的,由低級到進階形成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相适應,就能推動經濟社會更快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産力的發展。是以,怎樣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怎樣不斷改善生産關系,是馬克思高度關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産力和新型生産關系,既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基于新時代中國實踐的理論貢獻,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發展。

  其二,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需要“兩新”協同發力的曆史邏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真正打開了前進通道。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不斷探索發展生産力的同時,也在不斷改善生産關系。改革開放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更是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經過多年改革探索實踐,大陸确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發展生産力打開了更寬闊的通道。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是以,新質生産力和新型生産關系的提出,應當說與中國共産黨人的思想一脈相承,并在傳承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

  其三,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需要“兩新”協同發力的現實邏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和曆史性變革,但還存在着一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在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大陸存在許多“卡點”“瓶頸”,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在糧食、能源、産業鍊供應鍊安全和系統性風險防範等方面存在諸多薄弱環節,重要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配置設定差距依然較大,生态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等。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指出了大陸目前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一些困難和挑戰,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隐患仍然較多,國内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求我們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都對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提出了現實要求。

  塑造新動能的若幹要點

  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動能,必須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形成新型生産關系,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其一,認識要到位。中國式現代化呼喚新動能,呼喚新質生産力和新型生産關系,應當說是把重大的曆史危機感和重大的現實責任感緊密聯系了起來。這不僅是對中國近代以來因科技落後而被動挨打的沉痛教訓的深刻總結,也是對當今全球科技競争的新态勢、新動向、新趨勢的清醒認識。是以,我們要秉承憂患意識、底線思維,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提高曆史自覺和時代自覺,更加清醒地意識到這個時代提出“兩新”的特殊意義。

  其二,創新是特點。新質生産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态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我們必須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首先,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推進科技創新特别是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就必須在堅持“四個面向”的基礎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其次,必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推動傳統産業轉型更新,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加快建構現代化産業體系。最後,要着力推動發展方式創新。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我們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到實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紮實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中國。

  其三,改革要深化。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每一個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和創新需要面對的問題,也需要很多配套條件,進而将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現實生産力。這就需要更好地調整和完善生産關系,使生産關系與生産力發展要求相适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适應的新型生産關系。這就要求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敢于打破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難點,創新生産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此外,建立新型生産關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以要進一步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把經濟全球化和高水準對外開放更好結合起來,積極在全球範圍配置先進生産要素,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4月17日第2874期 作者:張占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