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成年人玩網遊大額充值事件頻發,如何把好“充值關”?

作者:Beiqing.com

近日,9歲男孩玩手機網遊10分鐘内充值6400元、幾日内扣款超萬元的事件受到關注。根據公開消息,該男孩的賬号是使用了成年人身份資訊注冊。

近年來,未成年人大額遊戲充值事件頻發,今年3月14日,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釋出的2023年全省消費投訴熱點難點就提到,未成年人網絡遊戲充值問題仍然突出。

如何防止未成年人繞過身份識别程式、玩網絡遊戲大額充值?相關專家表示,未成年人保護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從事前預防角度,應進一步壓實網絡遊戲實名制,從事後處置角度,進一步明确和規範充值退還款的機制與流程。另一方面,家長也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保護好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網遊充值問題仍突出

“小孩私自用外婆手機充值遊戲。”“孩子今年12歲,偷看到家長的支付密碼,多次充值買币。”“未成年人偷看到父母的支付密碼,父母未發現,孩子多次對遊戲充值消費。”在網絡投訴平台上,有不少關于未成年人充值的投訴,家長們反映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孩子偷偷為遊戲進行充值,涉及投訴金額從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4月17日,記者在新浪旗下消費者服務平台“黑貓投訴”輸入關鍵詞“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進行搜尋,共出現25187條投訴資訊。在投訴中,還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在遊戲過程中被誘導充值,“根據孩子描述,當時跳出廣告顯示抽獎活動,輸入密碼即可領取,輸入3次密碼,結果被分别扣款三次。”另有家長表示,孩子偷偷使用家裡老人的某國産手機下載下傳遊戲直接自動登入,以及遊戲界面設計抽盲盒誘導沒有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充值消費。

記者了解到,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中明确,網絡遊戲企業不得為未滿8周歲的使用者提供遊戲付費服務;同一網絡遊戲企業所提供的遊戲付費服務,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使用者,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人民币;16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使用者,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400元人民币。

随着相關規定出台,未成年人大額遊戲充值的問題得到一定遏制,但未成年人網絡遊戲充值問題仍頻發。

今年“315”期間,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釋出了2023年全省消費投訴六大熱點難點,共收到網絡遊戲投訴64812件,同比增長108.86%,占網際網路服務投訴55.94%。其中,未成年人網絡遊戲充值問題仍然突出。

平台、家長都應承擔相應責任

在發現孩子充值後,家長們普遍反映的另一個問題是退款難,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難以證明孩子是自行充值行為。“要求我們提供充值時的視訊證據,家裡又沒有安裝監控攝像頭。”一名投訴家長表示。

廣東省消委會也指出,未成年人網絡遊戲充值問題中就包括充值流程存漏洞,未成年人輕易繞過防沉迷措施進行大額充值,家長維權舉證退費退款困難;模糊活動中獎機率,設定充值獎勵額度,存在誘導未成年人購買道具、禮包等過度消費行為。

“家長一旦有訴求,平台要按照《民法典》的規定,有明确的退款處理機制。”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甯甯表示,從事前預防角度來看,應進一步壓實網絡遊戲實名制,在保護個人資訊的前提下推行人臉識别;事後處置角度,進一步明确和規範充值退還款的機制與流程。

DCCI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認為,在防止未成年人玩網絡遊戲大額充值問題上“平台責任很大,但家長是第一責任人。”“我的孩子也打遊戲,現在未成年,提出能不能用我的賬号登入,我堅決不同意。”劉興亮表示,孩子可以玩遊戲,但需要使用自己的賬号按規定玩,“用成人賬号登入就會失控。”

北京理工大學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磊指出,未成年人保護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從家庭和社會責任角度來看,家人是第一責任人。“有的情況是孩子主動拿到大人手機玩遊戲付費,還有的家長是直接把自己以成年人身份注冊的手機直接拿給孩子玩,這種情況都需要引起社會的注意。”

中國法院網今年2月1日釋出的一則案例顯示,福建省龍岩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結一起未成年人遊戲充值退款案件,在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告誡法定監護人應盡到監護責任。

根據案例,未成年人周某,今年12歲。在爺爺周某某不知情的情況下,用周某某的微信綁定的網站賬号連續充值25次用于購買遊戲币,累計充值977.60元,周某的父親作為監護人多次向該網站公司申訴要求退還充值款,未果,原告遂提起訴訟。法院結合實際情況,酌情考量判決由某網站承擔80%的責任,由周某某承擔20%的責任,周某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由監護人承擔其民事責任,遂判決某網站公司退還充值款782.08元。

法官表示,該案是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網絡充值案。未成年人在進行網絡遊戲時,短時間内随意充值多筆,與其年齡和智力水準不相适應,在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認的情況下,其行為應當是無效的。但是周某某監護人未能履行監護責任,且未能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機、支付寶及銀行卡密碼,周某某的監護人應當對周某某購買快币的民事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法院在綜合考慮鄒某某監護人對孩子使用其手機是否用來學習監督不力,未能完全履行監護責任,且未能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機及銀行卡密碼等事實後,認定周某某的監護人存在過錯,酌定某網站公司承擔80%左右的責任并無不當。

如何使用人臉識别尚存争議

“如果發生了未成年人充值問題,平台收到回報後會采取救急措施。有些平台從履行社會責任角度會無條件退款,而考慮到舉證責任問題,一些平台則會讓家長提供相應證明材料才能完成退款。”王磊表示。

針對未成年人繞過身份識别程式、玩網絡遊戲大額充值問題,有些家長提出,對于遊戲廠商來說,是否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防止這一問題發生?

記者了解到,人臉識别是目前提到最多的一種說法,但也存在争議。

劉興亮提到,從技術角度來看,平台有防止這種行為發生的手段,比如在登入遊戲時啟動人臉識别,但也并不是在所有遊戲中都在使用該功能,因為用成年人賬号登入的遊戲,就預設為使用者為成年人,防範越高,使用者越反感。

王磊認為,從目前技術手段上來講,通過在登入或者付費環節進行人臉識别可以阻止未成年人大額充值的問題,但是這也面臨困境,一是适用識别技術所産生的經濟成本由誰來負擔,二是随着技術進步,如果出現AI換臉,平台并不必然因為适用技術而産生免責情形。同時,人臉資訊是敏感個人資訊,在使用時要非常慎重,也要結合相關的法律規定。

新京報記者 蘇季

編輯 缪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