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人過世也要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人性複雜你根本摸不透

作者:航天器
親人過世也要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人性複雜你根本摸不透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随着社交媒體的普及,朋友圈成為了我們分享日常生活點滴的一個新平台。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可以快速了解他人,還能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

但網際網路的發展總是具有雙面性,它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放大了人們的欲望與本性。

社交媒體上的每一個點贊和評論,對釋出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肯定與鼓勵。

一種方法是釋出一些大衆容易接受且富有趣味的内容,另一種則是進行一些異于常人的行為,借以吸引眼球。

親人過世也要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人性複雜你根本摸不透

世事無常,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

當家中有親人辭世,對于生者而言,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和深刻的悲傷。

在這種時候,有人選擇沉默,有人選擇痛哭,而有人則選擇在朋友圈中表達哀思。

許多人認為,将親人去世的消息釋出在朋友圈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他們認為,既然人已長逝,我們應該讓他們平靜地離去,而不是通過這種方式讓逝者再次成為焦點。

親人過世也要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人性複雜你根本摸不透

沉默與嚴肅處理親人的後事,才是對逝者的真正尊重。

是以,那些在朋友圈公開分享這種重大悲痛的人常會被人不齒。

實際上,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将個人生活的瑣事分享到朋友圈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在滿足個人的被尊重與被認可的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親人過世也要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人性複雜你根本摸不透

人們天生渴望他人的尊重與認可。

是以,那些将親人逝世的消息分享到朋友圈的人,其實也是在滿足這種内心的需要。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因為它主要是為了滿足自我需求,無論是情感上的還是社會地位上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本質上存在自卑感,他在其理論中提出了“追求優越”和“自卑與補償”兩大概念,這些都是基于人的自卑本質。

對那些将逝者資訊公開的人來說,這可能隻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普通事,他們也會像分享其他日常小事一樣分享到朋友圈。

通常,這類行為的主體往往是一些思維尚未成熟的年輕人,他們可能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這種行為可能對自己或對逝者造成的影響。

親人過世也要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人性複雜你根本摸不透

通過将這種沉重的事件分享到朋友圈,他們最多能夠得到他人的了解和共情,這能使他們得到更多的寬容。

毫無疑問,對他們而言,朋友圈成了一個釋放情緒的場所,成了一種被了解的途徑。

人類追求他人的認同與認可是本能,我們不必對此過分批評。

他們隻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追求這種認可,雖然這種做法顯得有些愚蠢。

在現實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會因追求他人的認可與尊重而選擇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親人逝世的消息。

有些人通過分享朋友圈來加速自己從失落中恢複,因為并非每個人都能在短時間内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

對這些人而言,這個适應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在親人剛去世的時刻,他們可能表現得非常平靜,無淚無感,這讓外人誤解他們冷漠無情,其實他們内心尚未真正接受這一現實。

親人過世也要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人性複雜你根本摸不透

随着時間的推移,在逐漸适應後,他們可能在幾天後選擇發一條朋友圈,作為對這件事接受的一個标志。

心理學家費斯丁格(Festinger)提出,

當個體的行動與思想不一緻時,會産生認知失調,這種狀态會使人感到不安。

但行為一旦完成,為了緩解内心的不适,他們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情緒。

并非每個人在親人去世後都能立即感受到深刻的悲傷和痛苦,很多人是在偶然的日常瞬間,如看到洗衣機中遺留的衣物,或者發現逝者曾用過的物品時,才會突然情緒崩潰。

如同常言所述,死亡不是終結,被遺忘才是。

在逝者離開的那一刻,我們未曾表露的悲傷和痛苦,往往源于對現實的抗拒和逃避。

親人過世也要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理?人性複雜你根本摸不透

對于發朋友圈的人而言,這樣的行為可能代表着一種新的開始,顯示他們已經完全接受了這一現實。

情感隔離是鮑文(Bowen)家庭治療理論(Feamily Therapy)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指在家庭系統中經曆重大打擊或強烈情感沖突後,情緒深入的個體會啟動大腦的自動隔離機制,以保護自己不受過度的情緒影響。

這種隔離機制是一種人的自然保護反應。人性确實複雜多變,每個人對死亡的了解和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方式都不相同。

在有些人看來,分享親人去世的消息可能顯得不尊重逝者,但對釋出者來說,這種行為可能是他們面對現實,開始治愈的方式。

是以,那些在朋友圈分享親人逝世消息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出于想要獲得他人同情或關注的動機,也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能完全接受這個現實,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無論出于何種心理,将逝去親人的資訊分享在朋友圈的行為,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顯得不太尊重,但如果這種分享僅僅是為了表達懷念和接受現實,我們也無需對此過于嚴苛。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個人心理、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