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作者:備忘錄

重點産業鍊鍊長制、“1+2+3+4”創新型現代化産業體系,是楊浦創新發展再出發所搭載的強大引擎。“百年大學”源源不斷輸送新鮮血液,各大核心功能區發展迅猛,企業紛至沓來……“上下樓就是上下遊,左鄰右舍就可以談合作”,形容的就是楊浦以“抱團取暖”為起點而形成的優質雙創生态。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切換賽道——第一家“吃螃蟹”的企業,其底氣既源于對行業前景的看好,也源于楊浦良好的營商環境和豐富的醫療資源;“學科+産業”——“圈内企業”可以在“校外課堂”,和大學教授“面對面搞科研”;“突破極限”——一個标準田徑場的面積可縮至一台電腦大小,單張盤約等于一萬張藍光CD光牒,高校科研團隊提出綠色、長壽命的大資料存儲解決方案……

今年,除了全力打造營商環境“最暖城區”,楊浦還在全力打造“三區關聯”更新版,建強大學科技園,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創新成果承接轉化能力,增強區域創新策源功能。“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切換賽道——第一家“吃螃蟹”的企業,底氣從何而來?

今年45歲的高先生是一名足球愛好者,因在賽場上反複扭傷腳踝,來到興望康複醫療中心就診。經過詳盡的查體和康複評定後,高先生被确診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多次扭傷後沒有積極康複,是造成頻繁受傷的根本原因。”醫生建議他進行為期8周的康複治療。

“手術不是終點,康複才是開始”。作為運動損傷治療中的重要一環,康複治療是恢複人體功能不可缺少的手段。近年來,運動康複需求快速擴張,成為康複産業發展最快的細分領域,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進入這一賽道。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近日,記者從楊浦區醫療保險事務中心獲悉,上海興望康複醫療中心獲批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成為上海首批、楊浦首家以康複中心形式納保的醫療機構。

興望康複醫療中心位于臨青路,1000多平方米的區域分為實體治療區、作業治療區、中醫治療區、理療區等,并設有虛拟情景互動康複訓練系統、智能化輔助康複器械等多款先進康複裝置。

除了對腳踝進行消炎消腫,高先生堅持每周2次來這裡開展力量訓練、本體感覺訓練、走跑跳等基礎功能訓練以及針對足球運動的簡單專項訓練。“一個半月後,積極康複的我得以提前‘複出’,在‘貼紮’的保護下攻入了受傷半年來的第一粒進球。”高先生說。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随着大陸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康複醫療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來,為支援康複醫療發展,國家先後出台了多項政策。新望(上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選擇從醫療裝置領域切入運動康複賽道,一方面是因為看好行業前景,另一方面則是得益于楊浦良好的營商環境和豐富的醫療資源。

“康複中心此前沒有納保先例,作為第一家‘吃螃蟹’的企業,在申辦企業和申請納保的過程中遇到不少波折,市、區兩級醫保部門前來調研,提供指導,并為此增設了新的納保序列,最終為我們打通了納保管道。”新望(上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榕介紹,目前中心依托楊浦區中心醫院醫聯體,與三級醫院康複專家團隊深入合作,主要針對運動及骨關節損傷、慢性疼痛、脊柱側彎、腦血管疾病、産後功能障礙等患者,開展中西醫結合的個性化康複治療;同時開設醫學普拉提等特色項目。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康複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患者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現如今我們運動療法、偏癱肢體訓練、作業療法等康複治療項目都納入了醫保支付,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對康複的基本需求。”陸榕說。

正式開通醫保結算後,該中心醫保報帳比例與一級定點醫療機構報帳比例一緻。據估算,高先生此前的治療費用約為每月4800元,納入醫保後,治療費用約2000元,每月少支出2800元左右。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根據國務院釋出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将達到38.5%,約為5億人。而運動損傷的發病率在10%-20%,是以,運動康複被視為繼醫美、牙科之後的“下一個醫療服務金礦”。

不過,運動康複産業在起飛的同時,也面臨着需要正視的行業痛點。比如運動康複師缺口較大,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國内目前具有康複治療師技術資格的約3.6萬人,康複師密度僅為0.026‰,專業人才的匮乏将是限制大陸運動康複發展的一大重要原因。

為此,上海興望康複醫療中心與上海健康醫學院成立校企合作平台,雙方共建“大學生就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就業機會的同時,中心也将借助學院力量,儲備人才,推動自身技術研發和服務創新。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對于醫療行業的未來發展,陸榕認為,“未來,醫療不僅僅是治病,更是關注人的全面健康,而在康複治療中更是如此,我們不僅要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在治療過程中提供心理指導,幫助患者樹立信心與勇氣,克服困難。”她表示,下一步,希望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提升康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康複體驗,降低康複費用,進而推動整個康複事業的發展。

“學科+産業”——“圈内企業”可以在“校外課堂”,和大學教授“面對面搞科研”

國内外“雙碳”工作整體情況、綠色空間生态提升的關鍵技術、高水準生态系統藍綠空間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探索……高校專家國際前沿話題的分享,提供了綠色技術資訊和低碳管理經驗,在設計産業鍊企業中引發熱議。

這是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校外課堂”的首堂課。近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董楠楠圍繞“國際化視角下的生态工程數字化與可持續化”開展講座。中建三局華東公司、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中歐生态城市協調創新實驗室等機關參與。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今年的“校外課堂”,其實是此前“研究分享+項目對接”産業對接活動的更新版。

去年,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同濟科技園”)就邀請同濟大學土木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盧昱傑面向環同濟企業分享“探索未來産業,走進智能建造”話題。盧昱傑與中建三局華東公司、市政總院、上勘集團等區内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圍繞智能建造技術開展交流讨論,他從高校研究方向切入,了解企業在項目實施中的實際情況,而企業針對技術成果産業化實施的難點問題,咨詢解決方案的新思路。

活動結束後,經企業與盧昱傑團隊更深入地對接,inspect、inview以及相關算法研究項目不僅為上勘集團在快速重建工地現場和隧道場景提供了幫助,還成功在中建三局正在實施的美團上海科技中心項目中落地應用。在同濟科技園持續跟蹤服務下,2023年,該團隊獲得楊浦區創業之星大賽二等獎。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近年來,同濟科技園已舉辦多場緊扣楊浦和科技園産業發展方向的對接活動。“‘研究分享+項目對接’模式,把高校科技成果和企業技術創新放在了一個平台上,暢通了基礎研究和産業化落地的對接途徑,形成了‘面對面’科研新方式。”同濟科技園核心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學科+産業”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串聯起原始創新、創新轉化、創新應用“三創閉環”,進而形成跨領域、跨層級、跨學科創新高效協同。據了解,今年“校外課堂”系列活動還将積極承接高校科創資源,探索建立高校科技成果價值發現新機制,挖掘、孵化培育“0-1”階段的早期“硬科技”種子,推動“0-10”“10-0”的雙向正循環。

“突破極限”——一個标準田徑場的面積可縮至一台電腦大小,單張盤約等于一萬張藍光CD光牒

ChatGPT、Sora的爆火,引發了人們對于科技創新的思考。“以ChatGPT為例,其背後的資料集,如總索引網頁數量多達58億,整個網際網路的文本大小約為56Pb,如果還是用1TB容量的移動硬碟去存儲這些資料,平鋪開來相當于一個标準田徑場的面積。”此話出自上海理工大學光子晶片研究院院長、張江實驗室光計算所所長顧敏。

目前,顧敏上司上海理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團隊人員,利用光存儲技術,已經提出了綠色、長壽命的大資料存儲解決方案,“此次科研團隊開發的三維納米光子存儲可将‘一個标準田徑場的面積’縮至一台電腦大小,極大降低經濟成本。”

該研究成果以“Pb容量三維納米光子存儲”(A 3D nanoscale optical disk memory with petabit capacity)為題,發表在《自然》(Nature)正刊上。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才拍了幾張照片,我的手機記憶體又滿了”“我的電腦硬碟空間滿了,又得去買外接硬碟了”……這些習以為常的“困擾”背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資料存儲需求。而這些日常“小煩惱”隻是資料存儲困擾的冰山一角——

根據資料存儲專業機構出具的白皮書顯示,到2025年全球資料總量将由2018年的33ZB增加到175ZB(ZB即“澤位元組”,1ZB等于10億TB,即太位元組),如果用時下比較主流的1TB容量的移動硬碟裝這些資料,則至少需要使用1750億個。這樣不僅成本高昂,而且資料存儲的壽命短。是以無論是個人日常所需,還是工農業生産,開發能夠容納海量資料且綠色安全的存儲技術早已迫在眉睫。

科研人員利用雙光束技術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首次證明可以在三維空間實作多至百層的、超分辨尺寸下的資訊點的寫入和讀出,單張盤容量可以高達Pb級,相當于至少一萬張藍光CD光牒的容量。也就是說,在這項技術的推動下,存下全球一年資料所需的Pb級CD光牒的數量相較于硬碟可以減少兩個數量級,達到“以一抵百”的效果。

此外,為了維持資料庫嚴苛的運作環境(如恒溫恒濕、防磁防塵)會産生巨大能耗,以2022年為例,大陸資料中心總耗電量約2700億千瓦時,超過2座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而且,每隔3到10年還需定期進行資料遷移,這樣就存在資料被篡改或丢失的風險,且存儲壽命短。此次科研團隊開發的光子存儲技術可把耗能降低幾個數量級,壽命可達50到100年。

“最暖城區”,因“新”而暖

雷射直寫機、光學顯微技術、光存儲技術,無一不被光學衍射極限所限。而這一颠覆性成果的提出就是源于團隊突破了這一限制。“2021年《科學》釋出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中,光學衍射極限高居實體領域首位,同時也是2024年《自然》最新釋出的将在未來一年關注的7個技術領域之一。可以說,我們團隊‘拼’上了這一領域的‘珠穆朗瑪峰’。”顧敏說。

其實,早在2013年,顧敏就帶領團隊開始了創新探索。此次發表在《自然》雜志上對納米光子存儲技術的提出,不僅在光存儲領域成功突破了光學衍射極限這一實體學難題,有助于大陸在存儲領域實作突破,也将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衛星通信等領域大顯身手。

編輯:張辰霏 奚宇軒

圖檔為資料圖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