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作者: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用軍事眼光看,北韓地理環境可謂相當特别。對雙方軍隊來說,在這樣的戰場上作戰,任何一方都會遇到一系列難題。雙方的攻防對抗,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地理空間内展開的。

1、半島地形對中美雙方的優劣勢

作為半島,北韓三面環海、一面與大陸山水相連。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李奇微形容它是從亞洲大陸伸出來的一個肥胖的大拇指;美國戰史将它描繪為“插向日本心髒的匕首”和“進入亞洲大陸的跳闆”,并特别強調這個半島對中國和蘇聯(俄羅斯)具有特殊的地緣價值——它猶如一扇大門,在受到威脅時想要關閉它,在準備擴張時又想要打開它。

北韓戰場的半島特性,對于中美兩軍來說有着不同的意義。

對擁有海空優勢的美軍來說,在半島地形上作戰,顯然擁有極大的用兵之利。

北韓半島南端同日本僅隔一個海峽,最窄處不過160公裡。日本當時處于美國軍事占領之下,是美軍除本土外作戰部隊最為集中的地方,這就使得北韓成為美軍重兵集團最易抵達的海外戰場。

在北韓美軍還可依托日本相當完備的基礎設施,獲得持續有力的後方支援和綜合保障。

從日本基地起飛的美國飛機,可對北韓全境實施航空火力覆寫。從美國本土及世界其他地方調集的建制部隊、補充兵員和後勤物資,可以将日本作為中轉站,在這裡編組整理後再進入北韓戰場。

由于美軍在北韓戰場握有絕對的制空權、制海權,半島兩側廣闊的海域便成為它獨占的與陸戰場、空戰場并列的第三戰場。

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可以随心所欲地開到能對對方造成最大威脅的近岸水域,以艦載航空兵從翼側和後方直接攻擊對方的防線、交通線和其他重要目标:戰列艦、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艇也可用威力強大的艦炮持續轟擊海邊及其岸上淺近縱深目标,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

更具威脅性的是,半島地形為美軍發起兩栖作戰提供了理想的戰場。

麥克阿瑟說過,兩栖登陸“是我們擁有的最強大工具”。這一戰場條件,可以使美軍持續地保持在對方側後方實施登陸的高壓态勢,即使不實際發起登陸,這種引而不發之勢也足以産生很大的戰略牽制效力。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對志願軍來說,在狹窄的半島地形上作戰無疑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内戰争時期,人民解放軍擅長在廣闊的空間、流動的戰線上大踏步進退,各種樣式的運動戰打得得心應手,而入朝後受半島地形拘束,加上沒有制空、制海權,戰場的選擇和利用受到很大限制。

狹窄的戰線正面和有限的戰場容量,使得志願軍兵多了擺不開,兵少了不足用,既難以充分發揮地面部隊的數量優勢,又無法像國内戰争那樣同時開辟多個戰場,在廣泛的戰線實施大規模的機動作戰。

是以,對志願軍來說,三面環海就意味着三面向敵,也意味着不得不持續地準備三線作戰,并且,志願軍越是向前推進,其側後方就越暴露,以側後反登陸為重點的後方防禦任務也就越重。

北韓又是個多山國家。崎岖不平是北韓地貌的一大特征。美國人不無誇張地說:

“若把北韓拉平了,足可以覆寫整個世界。”

2、為何冬季奇冷?

季風是北韓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特征。北韓屬亞洲大陸東海季風帶。

冬季風起于10月,以12月和1月最盛,多為北風和西北風。夏季風起于4月,以7月最盛,多為南風和東南風。季節風向變化成為影響北韓氣候變化特别是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夏季多雨、炎熱,冬季幹燥、寒冷,成為北韓的典型氣候現象。

當寒冷的冬季風勁吹時,北韓北部便變成世界聞名的低溫地帶,與地球上其他同緯度地方相比,北韓冬季氣溫要低得多。每年1月最冷,平均氣溫約為-13℃。東北部長津湖附近地區,平均氣溫低于-20℃,蓋馬高原甚至可能低至-40℃,是北韓氣溫最低的地方。

而到了夏季,太平洋暖風吹進半島,又使得氣溫迅速上升,尤其在南方稻米之鄉,可達到酷熱難耐的程度。

季風造成北韓半島冬、夏兩季寒暑變化急劇。北韓北部冬、夏溫差在30℃以上,山區達40℃以上。慈江道中江地區極端最高氣溫曾達38℃,極端最低氣溫曾到-43.6℃,變化最為懸殊。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在通常年份,季風可給北韓半島帶來充足的降水,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在清川江流域和元山附近,達1300毫米。

但曆年降水量變化起伏大,多雨年份降水量可達到平均數的2倍;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到平均數一半。通常3年内會有一個多雨年份、兩個少雨年份。降雨集中在夏季,大緻7月進入雨季,此時,大雨傾盆,連日不斷,日降水量最高200毫米以上,常引起山洪暴發,河水猛漲,對軍隊行動有很大影響。

1950年,北韓時逢大旱,降水量隻有常年四分之一,緻使夏季持續高溫,最高溫度競達48.8℃。

美國官方戰史記載:“在夏天的行動中,‘聯合國軍’因高溫造成的減員比敵人槍口下的傷亡還要多。”

到了冬季,降雪成為北韓一大景觀。北部11月即開始降雪,1月、2月兩個月中有三分之一的日子是下雪天。

地面積雪厚20~80毫米,山地陰面積雪厚度達1米以上。連綿不斷的降雪和肆虐不已的北風進一步降低了冬季寒冷的體感溫度,這對交戰雙方都是一大考驗,特别是對嚴重缺乏保暖裝具的志願軍來說,往往能造成大面積的凍傷減員。

3月起大地開始解凍,持續時間約3周。這段時間,道路翻漿,一片泥濘,别說車輛行駛,就是徒步行進也頗感困難。

嚴冬季節,在北韓北部沿海活動的美國軍艦結滿了厚冰,可以想見,這裡的冬天多麼寒冷。

志願軍入朝前,對北韓戰場地形條件進行過全面研究,基本判斷是,這一地形條件使“雙方均受到很大限制”,而作為“攻者”的志願軍,不利之處更多一些。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主要表現在:

一是“半島狹長,又為山地,故優勢兵力的容納是有限度的”;同時,“因三面環海,敵又有海空優勢,故很有可能選擇我之弱點從我側後登陸,以收外線作戰之利,萬一不妙敵亦有可能由海空撤退,而無法對其殲滅”。

二是由于山地、河流、稻田等障礙,使志願軍作戰中的包圍、迂回、切斷行動受到一定限制,“僅正面主攻則易打成消耗戰和擊潰戰。相反的敵方可以據險頑抗,節節抗退,不僅可以發揮其優勢火力,而且可以節約兵力”。

三是“敵有海空配合,裝備重,車輛多,必由鐵路公路推進或由海中排程,運動困難自可減少。我為殲滅敵人,為實施廣泛機動,這種地形對我運動,特别是炮兵部隊是會困難的,尤其是夜間運動”。

根據這一分析判斷,志願軍提出的對策是“多注意山地作戰的教育”,在裝備上加強輕火器,師以下的火炮以馱載為主,同時加強工兵。部隊要有高度的積極勇敢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保證給養,增強官兵體力。在兵力使用上,加強梯隊與縱深配備,以克服地形造成的限制,不僅戰術上而且“戰役部署上也應該如此”。

應該說,這些分析和對策還是很有針對性的,許多在後來的作戰中得到了驗證。不足之處在于對北韓冬季嚴寒條件對作戰行動的影響估計尚嫌不足,入朝部隊特别是第二批入朝部隊缺乏必要的防寒防凍措施,進而造成嚴重損失。

3、兵員方面的對比

志願軍首批入朝部隊4個軍,19.9萬人;加上3個炮兵師和部分工兵、高炮部隊,共21.2萬人。

第一次戰役打響後,又有2個軍——第66軍、第50軍緊急入朝參戰,使總兵力達到6個軍,29萬人。

這6個軍的兵員數量分别為:

第38軍:44521人;第39軍:52946人;第40軍:48857人;第42軍:53219人;第50軍:36688人;第66軍:41246人。

關于志願軍的兵員構成,當時部隊成分中“解放戰士”占有相當比例。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所謂“解放戰士”,是指“被人民解放軍俘虜而從國民黨反動軍隊中解放出來、經過教育、參加人民解放軍的原國民黨士兵”。

解放戰士的大量産生,主要發生在解放戰争後期。這部分人員在人民解放軍中到底占多大比重,并無十分準确的統計。

1948年8月,朱德在軍委作戰局一次戰況彙報會上指出:

“現在我們的軍隊有百分之六七十是解放戰士。”

1949年4月,周恩來說:

“我們的戰士有很大部分是俘虜過來的,稱為解放戰士,有的部隊,解放戰士竟占到百分之八十,少的也占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平均約占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

1950年6月,周恩來又說:

“以軍隊的成分來說,解放戰士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大量的解放戰士參軍參戰,成為人民解放軍越打越大的重要原因。

解放戰争後期,國民黨軍俘虜一時間競成為解放軍一線作戰部隊兵員補充的重要途徑,甚至是主要途徑。

周恩來說,當時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采取“即俘、即查、即補、即訓、即打的辦法”,情況甚至發展到“上午的俘虜下午就參加作戰。當時的解放戰士現在許多已經做了排長、連長。這種情形是世界戰史上所少有的”。

由此可見,志願軍部隊中的解放戰士自然不會是一個小數目。這類人員所占的比重,通常是野戰部隊高于地方部隊,一線作戰部隊高于機關、後勤部門。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志願軍最先入朝的6個軍中,還有一個完整建制的軍是由原國民黨滇軍部隊起義改編過來的,即曾澤生任軍長的第50軍。

從總體上說,國民黨軍俘虜兵經過“三查三整”,起義部隊官兵通過“脫胎換骨”的改造,經受了革命戰争考驗,大多數成了堅強的人民戰士,但由于其經曆特殊,他們中一些人難免存在一些缺陷和弱點,并可能在特定場合下暴露出來,對此也應給予客觀的評價。

志願軍入朝時,遭受嚴重損失的北韓人民軍部隊正在向北部邊境地區退卻,仍保持建制的有3個軍團、9個師、1個旅又1個獨立團,另外還有1個坦克師、1個坦克旅又1個坦克團,總共約9萬人。

這些部隊大都不是戰争開始時的主力骨幹,而是為了補充戰争消耗而倉促組建的新部隊,尚在整訓之中,基本上沒什麼作戰能力,難以實際投入使用。

人民軍最高司令部能夠控制并還在堅持作戰的,隻有3個師多一點兒的兵力。當志願軍入朝時,除在沿海和山區一些地方外,人民軍已無成規模、有組織的作戰行動了。

此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總兵力已達44萬人。其地面部隊,有美軍1個集團軍、3個軍、6個師和1個空降團,英國、土耳其各有1個旅,澳洲、菲律賓等各有1個營。此外,還有韓軍3個軍團、11個師,交由“聯合國軍”指揮。

這樣,以美軍為首,包括韓軍在内的“聯合國軍地面部隊總兵力達349331人。

單從地面部隊數量看,志願軍29萬人對“聯合國軍”34.9萬人,志願軍兵力少于“聯合國軍”,相差近6萬人。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但在作這一對比時,應考慮到另外兩個因素:

一是志願軍全部兵力均可投入一線作戰,而“聯合國軍”方面則要分出相當一部分兵力留在後方剿滅被打散的人民軍部隊和遊擊隊,僅此一項,便拖住了韓軍5個師;二是盡管北韓人民軍已經難以撐起大的局面,但其尚能堅持戰鬥的部隊在局部戰場上仍能起到一定作用,這個作用也應加到志願軍方面去。

是以,就地面部隊來說,志願軍入朝初期兵力在數量上與“聯合國軍實際上相差無幾。在曆次戰役中,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對陣,幾乎每戰都能達成兵力數量上的一定優勢,這是戰争指導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的結果,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方用兵不當造成的。

4、武器裝備的“代差”

在武器裝備方面,志願軍與美軍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

鄧華評價美軍地面作戰能力,認為其最強點在于火力,包括炮兵火力、步兵自動武器火力和坦克炮火。

中國上司人最初在内部讨論是否出兵北韓與美軍作戰時,一個很大的憂慮就是在火力方面與美軍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入朝初期,第13兵團各軍通常編有1個野炮營(第39軍還編有1個火箭炮營),裝備三八式野炮18門;師編有1個山炮營,裝備九四式山炮12門;團編有2個炮連,裝備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和106毫米重迫擊炮10門;步兵營編有81毫米迫擊炮2門;步兵連編有60毫米迫擊炮3門。按以上編制數,一個軍共有各種火炮360門,其中,7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198門,數量少于美軍的一個師。

第50軍、第66軍的編制火炮數更少。從品質上講,志願軍的火炮大多是從國民黨軍隊那裡繳獲的美國貨,也有抗戰期間繳獲日本人的,其品種、口徑多,型号雜亂,裝備老舊,射程近,威力小,炮彈不足,多用騾馬牽引、馱載,或人員肩扛,機動性能差。

志願軍入朝後的許多戰鬥,往往雖形成良好态勢但最終仍難以達成殲敵效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火力不足。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在各類火炮中,志願軍唯有“曲射炮”即迫擊炮數量比美軍多,但志願軍這類炮多為口徑60毫米的小炮,威力不大。若雙方均不計這類輕便小炮,那麼,美軍步兵師與志願軍步兵軍編制内各種炮的數量對比為867:(184~208),大約4倍的差距——美軍1個師的火炮便相當于志願軍4個軍火炮的總和!

志願軍的火力不僅無法與美軍相比,就是與北韓人民軍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北韓戰争爆發前,人民軍部隊就全都換裝了蘇式武器,6個擔負一線進攻任務的步兵師均采用蘇式編制,每師有1個炮兵團4個炮兵營,裝備12門122毫米口徑榴彈炮、24門76毫米口徑加農炮和12門CY-76自行火炮。

而志願軍每師隻有1個山炮營,顯然差了一截。人民軍還有約150輛坦克,全是當時世界上性能最優良的T-34型,而志願軍全軍連一輛坦克也沒有。

難怪從前線後撤的人民軍殘部與跨過鴨綠江向前開進的志願軍相遇時,看到這支部隊的武器裝備會一個勁兒地搖頭、歎氣。

美軍地面部隊另一個強點是運動快。

對此,鄧華有如下描述:

敵通信工具多,傳達靈便。有通信機、通信車和電台、電話,甚至每個排都有無線電話有線電話各一部,情報指令傳達很快。敵調動除了海空鐵道運輸之外,戰場上主要是依靠汽車,據我們所知道敵部隊汽車的編制,步兵連中小車五輛,營直屬連和火器連各有二十輛,迫擊炮連二十輛,團直屬連大小車五十輛,勤務連有車十輛。軍師汽車部隊不詳,敵調動時可能還配屬一部來回轉運。故前進後退均迅速,修路也很快,甯邊地區一日一夜便修通了一條二十四裡汽車路。

美軍的通信、機動能力,對于最多不過幾十部無線電通信器材,運動全靠兩條腿的志願軍來說,實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據相關史料記載,第50軍入朝時全軍無線電器材隻有報話機11部、步談機16部;第66軍軍部及所屬3個師總共隻有5部電台,軍部隻有12個電話員,随身攜帶5拐子被複線。志願軍司令部電話連入朝時補充了2個電話排,全是連電線都沒有見過的新兵,更談不上架線接線了。

至于運動工具,美軍部隊已全部摩托化和機械化。其一個步兵師,除坦克、裝甲車外,還編有各種汽車3800多輛,其中運輸汽車1300餘輛。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而志願軍每個軍隻有100多輛汽車,志願軍入朝時6個軍的運輸汽車總共隻有區區1000餘輛,還沒有美軍一個師的運輸汽車多。

英國、加拿大、澳洲部隊的裝備與美軍相差無幾,土耳其軍隊裝備相對差一些。韓軍武器裝備與美軍、英軍差距較大,其步兵師沒有裝備坦克,但編有各種火炮392門,當作戰中得到美軍炮火和空中支援時,其火力也是不弱的。

在海空軍裝備及其作戰能力上,美軍更是擁有絕對的、壟斷性的優勢。志願軍入朝時,美國投入戰場上的空軍兵力已達36677人,海軍兵力59438人,各種飛機1100餘架,各型軍艦200餘艘,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美國空中力量包括空軍和海軍艦載航空兵,及陸戰隊航空兵,英國、澳洲、南非也有少量飛機參戰。

美國遠東空軍下屬的戰略轟炸機大隊,裝備B-29“空中堡壘”遠端轟炸機和B-26“掠奪者”輕型轟炸機,分别用于轟炸後方戰略目标和對鐵路、公路運輸車輛實施政擊;戰鬥轟炸機大隊裝備外号“黑寡婦”的F-51“野馬”式,外号“油挑子”的F-80C“流星”式,以及F5-U“海盜”式、9-F“豹”式戰鬥機,主要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

此外,還有裝備美國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F-86A“佩刀”式,以及F-82“雙野馬”式、F-84E“雷電”式等戰鬥機的截擊機(即殲擊機)大隊,主要用于空戰。

美國海軍航空兵擁有3個戰鬥機大隊,搭載在航空母艦上,主要裝備F-9F、F-4U型戰鬥機和AD“天空強盜”式俯沖轟炸機。

美國海軍在北韓半島海域長期集結大量艦船。志願軍參戰時,美、英等國用于北韓的各種艦船共約270艘。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僅1950年12月興南撤退期間,美國遠東海軍就出動了各種艦船245艘,其中戰列艦2艘、巡洋艦11艘、航空母艦和護航母艦7艘、驅逐艦62艘、登陸艦47艘、掃雷艦5艘、運輸艦船83艘、其他艦船26艘。

而志願軍方面,既沒有海軍參戰,空軍開始時也隻是進行參戰準備,1950年12月才有少數飛機在蘇聯空軍帶領下參加實戰練習。當時,蘇聯空軍出動了2個航空兵師,在鴨綠江邊擔負防空任務。直到戰争結束,志願軍地面部隊也沒有得到蘇方空軍的直接空中支援。

總之,志願軍武器裝備十分落後,而其對手,卻是世界上最為現代化的地面作戰力量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海空作戰力量。

有戰史專家稱,志願軍在戰場上是“一軍對三軍”,即志願軍僅以單一陸軍,來對抗美國及其盟國的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力量,其實,入朝初期的志願軍連現代意義上的陸軍都不大夠格,因為它并不具備現代陸軍應有的諸兵種合同作戰能力,它不是一支合成軍隊,沒有摩托化步兵,沒有裝甲兵,沒有防空兵,沒有防化兵,更沒有陸軍航空兵,而隻有很少一些炮兵和工兵。

就志願軍主體來說,幾乎全是拿着輕武器的步兵,作戰中有時能得到一些炮火支援,而很多時候,手榴彈就是重武器。

與美軍相比,志願軍武器裝備品質上的差距之大,反映了不同發展階段上軍隊技術水準的“代差”。

剛入朝時,志願軍處境有多難?70%"解放戰士",武器裝備不如北韓

中美兩軍,就是在這樣一種不對稱條件下展開殊死較量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