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 | 萬科輿情四起背後,市場在擔憂什麼?

作者:第一财經

面對煙台小股東的舉報和近期公司管理層的邊控傳言,萬科(000002)終于以正式的形式,做出了官方回應。

4月14日晚間,萬科公告投資者關系活動的相關内容,針對近期圍繞公司的一系列傳聞一一做出解釋和澄清,包括煙台公司與小股東的糾葛、濟南萬科總經理肖勁被公安機關帶走,以及萬科高層被邊控等傳聞,萬科均表示公司依法經營,相關傳聞多為不實。

一向被視作房地産行業标杆的萬科,負面輿情為何如此密集?市場關注度為何如此高?其背後的根源,仍在經營上。在14日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上,萬科開門見山,稱“目前萬科的确遇到了階段性經營性困難,流動性短期承壓。”

整體來看,一方面是房地産行業中萬科作為非國央企“最後一道防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則是萬科面臨困境的事實。兩方面因素影響下,萬科的風吹草動都成為資本市場擔憂情緒的來源。

那麼,萬科何以至此?答案是,過去幾年,無論是多元化業務還是開發主業,萬科的“慣性”擴張戰略遭遇極端行情,進而引發如今房地産銷售規模下滑、多元化業務乏善可陳、債務總額維持高位、保傳遞壓力仍處峰值等困難。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萬科将如何解題?能否在此輪危機中活下去?目前仍無結論,萬科的“活下去”之路任重而道遠。

經營現狀

經營上,萬科正面臨利潤連續下滑,且未來将進一步下降的壓力。

最新的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萬科實作營業收入4657.4 億元,同比下降7.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1.6億元,同比2022年的226.9億元下降了105.3億元,降幅46.4%。至此,2023年,萬科集團的淨利潤已經較2020年高峰期的415億元減少了七成。

深度 | 萬科輿情四起背後,市場在擔憂什麼?

與此同時,萬科未來兩年的營收和利潤率均處于下行預期中,這或許會導緻萬科未來兩年的利潤規模繼續下滑。

資料顯示,2022年、2023年,萬科的銷售金額分别為4170億元和3761億元,同比2021年的6278億元均處于下滑狀态,而這反映在萬科未來兩年的财務報表中,将是營收規模的下滑。此外,随着萬科集團近兩年拿地規模銳減,加上存貨已從2021年高峰期的10756億元,消耗至2023年7017億元,除非未來兩年房地産銷售端快速回暖,萬科增加拿地補貨,否則,萬科未來兩年的銷售規模也會繼續下滑。利潤率方面,今年3月末的業績會上,萬科集團财務負責人韓慧華明确表示,未來兩年公司毛利率仍面臨下降壓力。

深度 | 萬科輿情四起背後,市場在擔憂什麼?

此外,正如今年3月祝九勝在業績會上所說,萬科開發業務的銷售規模下降,2023年銷售金額下降9.8%,2024年前兩個月銷售規模繼續同比下降了40%以上,這導緻收入不斷下降,但同時,2023年萬科面臨過去相對較大規模銷售物業的傳遞問題,傳遞規模對應的工程支出并不小。

償債能力方面,萬科則面臨貨币資金大幅減少,有息負債微增的局面。截至2023年年末,萬科集團持有貨币資金998.1億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27%;截至2023年12月31日,萬科集團的有息負債合計3200.5億元,同比微增。有息負債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負債約624.2億元,從資料上看,萬科持有的貨币資金還能夠覆寫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債務。

融資模式的調整,也增加了萬科的資金壓力。

“過往萬科90%的融資都是信用貸款,80%的融資總部一個融資團隊就可以完成,銀行給予萬科總對總的融資合作方式,是可以提款一筆大金額的,現在因為監管政策的變化,必須轉向以項目抵押的融資模式,要把融資落實到每個項目,按項目工程進度提款。”祝九勝稱,這一轉變帶來的問題是,項目的資金基本會被封閉在項目的監管賬戶上,這導緻總部的自有現金流略顯不足,總部原來的現金流儲備會被逐漸消耗。

不過好在銀行的寬容,使得萬科在銀行融資還沒走入死穴。祝九勝表示,與萬科長期合作的銀行有26家,房地産行業銷售下滑,回款減少的情況下,銀行在風險防範方面是萬科的同盟軍,對于融資模式的轉變,合作的銀行給了萬科1~3年的轉變時間。

另外,今年3月末釋出的年度報告中,萬科集團首次提出降杠杆目标——未來兩年削減付息債務1000億元以上,削債金額占目前有息債務的三分之一。對于削債的途徑,除了暫停年度分紅,留存經營的淨利潤外,萬科曾公開表示,要通過大宗資産、股權交易兌現“蓄水池”,2024年實作交易回款不低于300億元。而早在去年下半年,萬科就已經開始出售資産,已陸續出售了廣州天河萬科廣場、悅榕莊酒店的股權、上海七寶萬科廣場50%的股權,共回籠資金約37億元。

對于企業來說,果斷處理手裡的資産,以保證現金流安全,是面對生存問題時的明智選擇,但另一方面,将培育多年的經營性業務拱手相讓于他人,随着持有的資産減少,這也将影響萬科未來的長期投資價值。

戰略反思

一系列經營與流動性的挑戰都已密集來到眼前,這讓萬科的管理層真正開始直面2018年就提出的“活下去”的命題。“雖然有外部市場變化的原因,但更多是企業自身在宏觀情況、行業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時,依然維持擴張慣性,未能及時調整有關。”關于目前公司面臨挑戰的原因,萬科這樣概括。

具體來看,“多元化業務”是萬科高層反思的第一個原因。

萬科表示,盡管公司在行業中最早意識到需要轉型發展,提出“開發經營服務并重”的經營理念,并布局了一批經營服務類業務和業态,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步子過大、操之過急的問題。轉型業務超出公司資源比對能力,過多占用了開發業務資金,規模過大也導緻管理能力跟不上,經營目标未能按計劃達成。

在今年3月末的年度業績會上,萬科集團總裁祝九勝曾坦言,萬科的經營性業務布局接近4000億元,不過目前經營性業務的收益率還不足以覆寫利息。萬科公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境内新獲融資的綜合成本約3.61%,創曆史新低,也就是說,整體來看,萬科集團的經營性物業收益率或許不及4%。

回顧萬科的多元化業務,大緻分為兩輪,第一輪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萬科創立之後的第一個十年,王石帶領下的萬科曾經營過飼料、影視器材、飲料等,還曾确立“綜合商社”的發展模式,業務布局進出口貿易、零售連鎖商業、房地産開發等十大行業。

不過,在1993年,萬科就及時止損,決定放棄以“綜合商社”為目标的發展模式,提出了加速資本積累、迅速形成經營規模的發展方針,并确立以城市大衆住宅開發為主導業務。此後的20年間,萬科幾乎将精力全部傾注在房地産開發業務上,在2010年實作了1000億元的銷售目标,成為首家年度銷售額超過千億的房地産公司。

直到2014年,萬科在持續霸榜房企年度銷售規模榜單多年後,開啟了第二輪多元化之路。當年萬科将公司“三好住宅供應商”的戰略定位調整為“城市配套服務商”,提出從“地産開發為主”轉向“不動産開發、經營、服務并重”。戰略定位調整之後,萬科在住宅地産開發的主業之外,相繼布局了物流地産、商業地産、長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養老、滑雪、酒店、教育、食品養豬等業務。多元化業務的布局離不開資金的支援,而彼時的萬科确實處于現金流比較充沛的階段,2014年年末,萬科的現金短債比接近3倍。

或許是為了讓多元化業務快速成長起來,萬科的多元化業務布局,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收購的方式。2014年,萬科成立物流地産事業部,布局物流地産;試水長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業務,并在兩年後正式推出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品牌“泊寓”;2015年成立梅沙教育;2016年以128.7億元收購印力集團96.55%股權,2018年又以83.65億元收購了新加坡凱德集團位于中國内地的20個購物中心;2017年成立冰雪事業部,同年,萬科與酒店營運商悅榕集團成立合資平台“悅榕中國”;2018年7月,萬科出資170億元收購全球物流巨頭普洛斯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2018年,也就是在開啟多元化業務布局之後的第四年,萬科将戰略定位進一步更新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與此同時,在當年9月,萬科在行業内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據悉,當時郁亮在“活下去”的講話中明确提出“收斂與聚焦”,即投入和産出不比對的、風險和收益嚴重不比對的、做了三年還沒做成的、做了三年仍靠萬科内部資源内生增長的業務,要調整甚至不要做了。

不過,“收斂與聚焦”思路的提出,并不是意味着萬科多元化業務的結束。2019年,萬科成立梅沙教育事業部,2020年成立食品事業部,2020年末萬科的冰雪事業部并入新的酒店及度假事業部。

2015年3月末的年度業績會上,郁亮曾表示,“希望在十年後,新業務能取得和住宅并駕齊驅的地位。”如今,10年之約将近,萬科經營性業務的收益率還不足以覆寫利息,換言之,目前萬科的多元化業務的探索很難用“成功”二字來形容。

2023年的業績報告中,萬科提及的經營性業務中,已經沒有了教育這一業務。2023年,除了物業闆塊的萬物雲(02602.HK)年度營收超過300億元,并為萬科帶來7億元的分紅外,其他的物流倉儲、租賃住宅、商業開發與營運、酒店與度假四項業務,2023年能給萬科集團帶來的年度營收均未超過百億元,而這四項業務的盈利情況,萬科集團也未公開披露。

實際上,早在2021年郁亮就曾反思:“多賽道同時探索的成本比預想的更大,過去開發業務增長速度快,承擔了有關成本,市場變化之後,這些學費對成績的影響就顯露出來。”

2023年的業績報告中,萬科也表示,盡管公司經營服務業務的能力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經營性不動産天然存在資金回收周期長、占壓大的難點,有關融資機制成熟後才能完全解決。目前,萬科集團的上述四項業務REITs還未完全打通,僅商業完成了REITs上市,物流、長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正在準備發行REITs。

信心重建

除了多元化業務探索的過程和結果不完美,萬科的房地産開發主業也沒能逃過高速擴張的慣性。

“盡管公司在行業中較早意識到高速增長終将結束,但我們的行為未能堅決擺脫行業慣性,在不少城市包括一些重點城市和一線城市,出現投資冒進和失誤。在中央明确提出行業高品質發展目标與要求後,未能對行業普遍存在的'三高'模式進行更為徹底的調整。”在本次投資者交流活動中,萬科将此列為目前公司面臨挑戰的二個影響因素。

記者注意到,2018年以後,萬科在籌資活動方面确實有“降杠杆”的動作。資料顯示,2019~2021年,萬科的籌資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由正轉負,分别是-333億元、-325億元、-231億元,2022年盡管為正,但僅淨流入34億元,2023年該資料繼續淨流出368億元。

深度 | 萬科輿情四起背後,市場在擔憂什麼?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投資拿地、負債方面的資料來看,萬科并沒能在2018年之後就立馬“刹住車”。

根據萬科的年度報告,萬科集團2018年的權益拿地金額約1351億元,2019年,萬科的權益拿地金額不降反增,至1550億元,2020~2021年的權益拿地金額依舊維持在1400億元的高位,直到2022年房地産市場下行,不少千億房企債務紛紛違約,萬科每年的權益拿地金額才降至500億元左右。

負債方面,wind平台統計的資料顯示,2018年萬科的總負債增至12930億元,此後的2019年~2021年,萬科每年的總負債在2018年的基礎上又上了一個台階,增至15000億元左右,直到2022年,該資料才開始下降,2023年降至11019億元。而有息負債方面,從2017年到2023年,則呈現每年逐漸上升的趨勢,即便國家層面在2020年底提出“三道紅線”融資新規後,萬科的有息負債餘額仍然從當年底的2585億提升至2023年底的3200億。

深度 | 萬科輿情四起背後,市場在擔憂什麼?

為什麼沒能刹住車?這是萬科出現流動性緊張局面後,市場普遍追問的命題。對此,萬科或許早有預判,比如萬科董事局主席郁亮曾在2021年的業績會上表示,當追逐規模仍然流行、土地争奪愈演愈烈的時候,萬科對市場判斷過于樂觀。

也許,萬科預見到了開頭,卻未預料到結局。截至目前,樓市的調整幅度已遠超市場預期,且暫時仍未出現反轉信号。如果說萬科在2018年高喊“活下去”是一種居安思危的自我警示,那麼如今,“活下去”已是不得不面對的生死考驗。

從3月底的業績釋出會,到兩日前的投資者交流會,萬科管理層仍然在積極釋放“渡劫”信心,而外界也對公司發展前景給予了空前關注。對于當下的困局,祝九勝在3月底的業績釋出會上表示,“一開始有點懵,現在基本整明白了該怎麼辦。”

萬科此時釋放的信心,來源于多個方面,比如大股東深圳地鐵乃至深圳國資委的鼎力支援仍在繼續,預計有百億級的資金正在逐漸落地,再比如二是約4000億的經營性業務處于爬坡階段,且REIT等經營性項目融資已在推進。

對于公司發展前景,祝九勝套用了李白的詩歌“輕舟将過三重山”來向外界傳達信心。但4月15日,萬科A收盤收報7.14元/股,股價創近10年來的新低。至少,截至目前,萬科仍需要為重獲資本市場的信任而努力。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