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作者:鳳凰衛視

1949年,幾十位“名角”來到台灣,平劇從此在寶島落地生根。七十多載滄海桑田,戲台上下見證了悲歡離合。

台灣老牌綜藝節目《國光幫幫忙》的名字源于三位主持人都畢業于國光藝校,即今天的台灣戲曲學院,其校友幾乎撐起了今天台灣演藝界的半邊天,王祖賢、許茹芸、劉畊宏都畢業于此。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由一群1949年來台的平劇演員創立的劇社演變而來。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台灣戲曲學院

哈憶平的父親哈元章就是其中一員。哈元章出生于1924年,富連成科班“元”字科出身。哈憶平說:“平劇名家馬連良的姑姑是我父親的奶奶。我父親小時候常看馬先生演出,是以他從小就喜歡這一行,于是就進了富連成科班。”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平劇演員哈元章(左三)

成立于1904年的富連成班是平劇教育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所科班,從入學到出科一般需要7年時間,富連成班總共培養了喜、連、富、盛、世、元、韻等7科學生,約700人,而哈元章正是“元”字輩的代表人物。

“我父親在科班裡的時候有個外号叫‘科裡紅’,就是說還沒出科就可以擔綱演出一些主角,他是唯一沒有跑過龍套的。”哈憶平說,父親哈元章十幾歲時,有次演娃娃生之類的角色,他跪在地上又哭又唱,演得非常動人。當時齊如山先生(著名戲曲理論家)剛好坐在樓上的包廂,出于欣賞,他丢了一塊銀元給台上的哈元章,為此哈元章也備受鼓舞。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哈元章幼年學戲留影

1944年,哈元章畢業出科,擔任劇校頭牌老生。正值日軍侵華,為了報效國家,哈元章加入空軍傘兵“飛虎劇團”參與抗戰救亡。1949年,哈元章與師兄弟孫元坡、馬元亮輾轉來到台灣,與他先後抵達的還有十四名富連成班的同學和幾十名在大陸的平劇名角。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哈元章與師兄弟留影

1949年,哈元章在一次演出中被台灣時任空軍司令王叔銘看中,被任命為大鵬國劇隊第一任隊長。随後,國民黨海軍成立“海光國劇隊”,陸軍成立“陸光國劇隊”,聯勤成立“明駝國劇隊”,平劇在台灣得以迅速發展,倍受重視,甚至在當時被稱作“國劇”。1950年代,兩岸為了争取海外僑民支援,争相向海外派出平劇團慰問演出,哈元章幾次在歐洲同一城市巧遇大陸同門師兄弟,但由于彼時兩岸微妙的氣氛,他們從無交流往來。

1959年,哈元章的小女兒在台北出生,出于對故鄉的思念,他給女兒起了一個特别的名字——哈憶平,寓意回憶北平。作為家裡最小的女兒,哈憶平從小備受寵愛,從小跟随父親在劇團裡排戲、唱戲,幼年時的哈憶平心中便種下了學戲的種子。然而,作為台灣平劇四大須生的父親哈元章卻堅決反對女兒學戲。哈憶平說:“我媽也喜歡戲,很支援我,我爸死活不讓,後來就說‘你要是真喜歡,大學部有個戲劇學系的國劇組’,他的意思就是說要喜歡就去考。”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哈元章一家

哈憶平如願考上了台灣戲曲學院國劇專業,成為台灣第一批有着大學大學文憑的戲劇專業畢業生,她的努力也漸漸得到了父親的認可。終于有一天,父親主動向哈憶平提出可以合演,随後父女二人合作了《打漁殺家》和《南天門》兩出戲。“平常是跟父親撒嬌慣了的,沒有看過他威嚴的樣子,排《打漁殺家》的時候,有一個情節是父親不讓女兒一身漁家打扮,她倒茶給父親喝的時候,發現她還是一身漁家打扮,覺得非常生氣。跟我父親排練的時候,我真是吓一跳。因為他在台上演出的時候,完全在戲裡面,眼神、情緒、互動,他都會非常傳神地表達出來,就真的會被震撼到。” 哈憶平回憶。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哈元章(右)與哈憶平(左)父女共演平劇《打漁殺家》

随着兩岸隔絕的時間越來越長,無法回到故鄉的外省人隻能通過看平劇來寄托對大陸親人的思念。《四郎探母》成了那個年代台灣最流行的平劇演出。據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劉慧芬介紹:“《四郎探母》這個戲講的就是多年不見媽媽的兒子,看到媽媽的時候痛哭流涕。當年,很多老兵就是出門買一個醬油就不見了,跟媽媽、跟家庭失散了,來了台灣,然後很多年都不能回去。是以我們小的時候,《四郎探母》是演出頻率最高的一出老戲。底下的老人家每次看到四郎見到媽媽這一段都是群情激動,有很多人掉眼淚,還有很多人跟着一起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時隔30年後,哈元章通過美國朋友與北京的家裡取得聯系,才得知父親在自己去台灣後不久便過世了,母親還一直在胡同口苦等着他的消息。哈憶平始終記得:“有一天,我母親出門打麻将去了。我父親接到來信,拆開看後,他站在那兒拿着信就哭了。我趕緊打電話給我媽,那會兒小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媽馬上就趕回來了,才知道是我奶奶走了。”

1987年中,蔣經國頒布解嚴令,在台灣實施達38年的戒嚴令自此走入曆史,兩岸關系逐漸走向和緩。在香港演出的哈元章得知北京平劇院也正在香港通路的消息,立即前往背景尋找失散多年的師兄弟們。在看到葉少蘭、許嘉寶、譚元壽等一衆人後,師兄弟們相隔四十幾年再次團聚,不禁抱頭痛哭。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哈元章(圖左)與師兄

1990年代,兩岸逐漸放開探親政策。時隔四十餘載,哈元章終于帶着女兒哈憶平踏上了返鄉之路。“第一次回去的時候,北京機場好像還在施工,飛機落地拖了好久都還沒停,我有點不耐煩了,結果我爸說‘這是到了我們京裡了,你還以為是你們小台灣啊’,他的思鄉之情在那一刻溢于言表。”哈憶平回憶,“到了機場大家就都圍過來抱着一塊哭,然後我父親開始認人,姐姐和倆弟弟認完了,說三丫頭呢,找他妹妹。他出門的時候妹妹還是小姑娘,現在已經變成老太太了,哪認得出來。”

在北京的日子裡,父親額外交代親戚帶着哈憶平在北京重走父親學藝走過的路。哈憶平回憶:“父親交代一定要上這幾個地方:景山公園、北海、頤和園,還有九龍壁。他們常常對着那個牆壁練習,據說都有唾沫印子了。父輩的這些故事讓我有走入曆史的感覺。”

而後,來台的第一代平劇名角陸續退出舞台,各種文藝形式也不斷在台灣湧現,平劇也從全民追捧的國劇變得越來越小衆。1995年,在時任台灣行政院長郝伯村和複興劇校校長王振祖等人的推動下,歸屬台灣軍方的大鵬、海光、陸光等平劇隊合并為國光藝校,平劇在台灣得以繼續保留火苗。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哈憶平(右二)在向台灣學生教授平劇

同年,哈元章去世。哈憶平決定繼承父親的衣缽,與搭檔一起在台北創辦韻清劇團,定期舉辦黃梅調和平劇演出,也會向島内外戲曲愛好者傳授傳統戲劇課程。哈憶平表示,喜歡戲劇的、對戲劇有興趣的,她都會盡量去培養,也表示一定會盡力去傳承戲劇。在哈憶平的學員中,既有退休不久的平劇愛好者,也不乏新一代想學戲的年輕人。“不管是富連成的後代子孫也好,台灣本土培育的人才也好,大家都走在傳承的這條路上。”

正如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劉慧芬所說:“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不是說你高興讓它留下來,它就留下來,你不高興你就讓它走,那是不可能的。有些東西是在骨子裡面的,它是不會掉的。你這個民族在,你的文化根源就會在。”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哈元章影像資料

哈憶平把父親哈元章生前留下來的珍貴劇本和影音資料全部捐贈給了北京富連成,她希望替父親,把他在台灣平劇所做的所有貢獻回饋給他的母校。

台灣梨園傳奇:一代平劇名伶的兩岸情緣

來源:《冷暖人生》

編輯:蔣涵琦 秦蘭措尕 單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