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作者:單純葡萄【實時關注】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駕崩于長安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這位百年不世出的天選之子,走完了一生的旅程,而中國曆史上最輝煌、最燦爛的貞觀時代,也在此刻宣告結束。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用輝煌、傳奇都不足以形容,玄武門中以強硬手段登上皇位,以一己之力,曆經數年,将支離破碎的中華大地,重新聚攏,并親手開創了在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貞觀之治。

但其晚年時期的執政,被評價為過于昏庸,以貞觀十九年為界,之後的執政,多為人诟病,尤其是殺了一個宰相,兩個功臣,更讓人揪住不放。

須知,一個帝王昏庸與否,是要相對來看的,相對于李世民一生的功績,并不能就将昏庸這個大帽子直接扣在他頭上,更何況,這三人被殺,是當時李世民的無奈,也是一個即将撒手人寰的父親對兒子最後的保護。

唐太宗李世民在晚年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對于他那個懦弱的兒子李治的不放心。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李世民之是以最終選擇李治成為繼承人,是因為他原本中意的另外兩個兒子,實在是太能作。

李世民的原配夫人,也就是長孫皇後,為李世民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

鑒于李世民對長孫皇後的感情,李世民早早的就将嫡長子李承乾立為太子,如果沒有發生之後的事情,李承乾将繼承大唐帝國。

但李承乾有“腿疾”,具體什麼病不清楚,反正就是腿有毛病,并且這個病越發嚴重,以至于到了後來,走路都成問題。

人一旦長期生病,心理就會發生變化,李承乾同樣如此,尤其是看到李世民非常疼愛弟弟李泰之後。

李世民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對自己的二兒子非常好,好到什麼程度呢?在洛陽賞給李泰一座大宅子,其面積相當于半個紫禁城,後來又在長安賞給李泰一個芙蓉園,大小約等于三個紫禁城。

這種好,在李世民看來沒什麼,都是自己兒子,不過在李承乾眼中,就别有一番意味了。

自己腿有毛病,現在老爹如此親近二弟,是不是有什麼想法?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且不說李世民有沒有想法,這李泰,倒是提前有了想法,看到自己老爹對自己這樣好,再看看大哥有病,時間一長,李泰就有了奪嫡的想法。

不過,沒等李泰把想法實施,李承乾就坐不住了,開始密謀政變,不過結果是,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李世民沒跟他廢話,直接就将他幽禁起來。

廢了李承乾後,李世民有心立李泰為太子,但李泰不知是腦子抽筋了,還是别的原因,居然對李世民說,如果他當了太子,将來會殺掉自己的兒子,傳位給自己的弟弟李治。

這讓李世民表示很蒙,在褚遂良的建議下,為防止日後李家再出現當年玄武門這樣的事情,最終拍闆決定,立三子李治為太子。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治就在這種情況下成為太子,坦白來講,他并不是李世民十分滿意的接班人,原因是李治在李世民看來,實在是太懦弱了。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正因為李世民對于李治的擔心,以及為了保證李治順利接班,這才在晚年時期,亮起了屠刀,整治老臣,屠殺功臣,哪怕是擔着一世罵名,也要為自己兒子的前途鋪路,與其說唐太宗晚年執政昏庸,倒不如說他愛子心切昏了頭。

李治不是一般的懦弱,是相當懦弱,不僅如此,身體素質還差,完全沒有一點其老爹李世民英明神武的樣子。

若不是李治的母親是長孫皇後,想當太子,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也正是為此,李世民最終将李治立為太子後,将幾乎所有的愛給了李治,差不多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頭上怕飛了,無論何處何地,隻要有李治的地方,李世民都将父愛表現的淋漓盡緻

李治吃飯,李世民會告訴他要知道愛惜民力;李治騎馬,李世民會告訴他要勞逸結合;李治坐船,李世民會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總之就是,無論李治在幹什麼,李世民都會像一個中年大媽一樣,開啟碎碎念模式。

換做其他兒子,可能早已膩煩了,但是李治恰恰相反,他是一個懂事并且孝順的孩子,對于父親李世民,他可謂是百依百順。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李治不舍老爹,一連哭了幾天,這讓李世民着實感動了一把,而在到了遼東之後,兩個人之間的信件之多,堪比熱戀中的情侶。

李治的這種孝順,并非是表面功夫,而是實實在在的發自内心,在李世民從遼東回來的路上,背上長了個大瘡,李治親自用嘴為父親去排毒,能做到這一點,真的絕無僅有。

孝順懂事,并且聽話,這樣的兒子,換誰都喜歡,李世民也是從最初的的不太滿意,到逐漸的十分疼愛,再到後期的寵溺非常,其對李治心态的變化,也是一個步入老年的帝王,心有所托的表現。

由此,越發的寵愛,就讓李世民對于自己這個兒子愈發的不放心,因為他深知,李治的懦弱是駕馭不了群臣的,更擔心的是,自己百年後,有人會奪自己兒子的權。

是時候做一些必要的動作了,一切為了兒子。

李世民對于保護李治的方針,大體上可以分為提拔支援者、打壓反對者以及誅殺威脅者,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朝堂内外,都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李治的親舅舅,也就是李世民的大舅哥,第一功臣長孫無忌,自然是提拔的對象,他是李治的最大支援者,無論是于公于私,他都有支援的理由,太子少師妥妥當定了,同時李世民還加封他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地位和宰相等同。

而先前建議立李治的褚遂良,也從一個谏議大夫,直接升任黃門侍郎,品級僅次于長孫無忌。

諸如此類的升遷,在當時有很多,李世民的意思非常明顯,他要親手為自己的這個兒子,打造一個真正是自己人的小團隊,也隻有這樣,自知時日不多的李世民才能放心的走。

打造支援李治的團隊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清除潛在的威脅了。

貞觀二十年,跟随李世民征讨高句麗的尉遲敬德,辭官歸隐,在此之後,其“癡迷”煉金之術,每日裡醉心煉丹娛樂,不問政事、不與外人交往,長達十六年之久,而在他辭官之時,曾與李世民長談許久。

貞觀二十二年,一直對李治不滿的薛萬徹,也是在征讨高句麗後,被李世民将他免官,流放象州,進行西部大開發工作。

除了以上兩人之外,幾乎所有的對李治有威脅的文臣武将,李世民通通都考慮在内,要麼明升暗降,要麼幹脆就直接打發出京,總之就是要将這些威脅消除幹淨。

而這些威脅之中,有三個人最終迎來的是死局,李世民也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将其斬殺。

第一個就是時任宰相的劉洎。

劉洎原是降将,在歸順李世民之後,因為敢直言不諱,深得李世民的喜愛,可以說是除魏征之外,劉洎是最能和李世民擡杠的一個人。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但是在李承乾被廢之後,劉洎站錯了隊,公開表示支援李泰,結果最終是李治成為了太子。

即使是站隊有問題,李世民并沒有怪罪與他,反而讓他成為李治團隊的一員,但在之後,劉洎因為兩句話,把自己送上了絕路。

第一句是“陛下不必憂慮,大臣有罪,我當立即予以誅罰。!”

說這句話的背景是,李世民要親征高句麗,臨行前囑托留守的大臣好好輔佐太子監國,一番交代後,其他人還沒發言,劉洎搶先說了這麼一句。

李世民聽了之後表示很震驚,為什麼呢?誅罰大臣,那是皇帝才有的權力,什麼時候輪到一個大臣來誅罰了?何況還有太子在家呢?

不過鑒于大軍即将出發,此時不是追究的時候,李世民雖心有不快,也隻是旁敲側擊的警告了他一下,告訴他以後不要亂說話。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你性情疏闊剛直,必會是以而遭禍,應當慎重行事。”

第二句話,聖體患有癰疽,令人憂懼。

說這句話,是在李世民打遼東回來之後,因為背上長了一個大瘡,是以就卧床不起,劉洎等人前往探視 ,出來後,劉洎對其他大臣來了這麼一句。

實際上這句話本身并沒有什麼問題,但劉洎卻是以話而死,這其中有個關鍵人物,即使褚遂良。

褚遂良在聽聞劉洎說的這句話後,便向李世民禀報,說劉洎有異心,自比先賢伊尹、霍光等,已經做好老皇帝駕崩的準備了。

結果,李世民直接賜死了劉洎。

第二個被殺的是淩煙閣功臣之一張亮

張亮之死,在史料中均記載為意圖謀反,說是張亮蓄養了五百義子,然後聽信他人之言,稱其卧如龍形,必能大貴。是以就想嘗一嘗當皇帝的滋味。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結果在公元646年,被人告發,李世民将其斬于長安西市,并沒收全部家産。

張亮被殺時,正值李世民身患背瘡,究竟張亮是不是真的有謀反之心,這個暫無定論,但在一年之後,李世民痊愈,卻變相承認了張亮的謀反證據不足。

從張亮被殺的時間來看,他和劉洎是一前一後,當時的李世民生怕自己挺不住進而歸天,既然已經動手殺了劉洎,在多殺一個也無妨。

更重要的是,劉洎當時身為宰相,張亮掌管東都洛陽,手中數萬大軍,本身這二人就讓李世民不放心,若是二人有異心,一内一外,将李治踢出局,豈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二皇子李泰可是就關在洛陽。

第三個被殺的,是李君羨

李君羨死得真的是極為冤枉,就是因為一個傳言,結果被李世民直接咔嚓了。

李君羨的老家在洛陽武安,他有個小名,叫做五娘,跟随李世民後,南征北戰,因戰功顯赫被封為武連縣公。

注意,這裡面同音最多的,就是五(武)字,這就是李君羨日後被殺的原因。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李世民登基大概有個十幾年後,市面上流傳出一本叫做《秘記》的書,書中出現了這麼一句話,叫做“唐三代後,當有女武王者。”

李世民對此深信不疑,尤其是在公元648年,長安城上空出現“金星晝現”的異象,占蔔後得出“帝傳三世,武代李興”,這就更讓李世民擔憂不已。

剛好,在之後某次君臣同宴中,因行酒令需要說出自己的小名,輪到李君羨時,他十分不好意思說自己叫做“五娘”。

李世民聽了後大驚,五娘、武安人、武連縣公,這一串起來,驚得李世民是一身冷汗。

這不就是那個要“代李”的人嗎?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并非值得是李君羨,而是後來的武則天,隻不過,李君羨好死不死的全部趕上了,是以,李世民二話不說,就找了個罪名,将李君羨處死。

包括劉洎、張亮以及李君羨的死,在後世中,對李世民的做法頗有微詞,劉洎和張亮,完全是李世民的不放心,而李君羨,則死于李世民的糊塗,這一切的根源,都源于李世民想要将所有潛在的威脅消除幹淨,給自己的兒子鋪路,即便是承擔着罵名,他也不在乎。

在殺了這三人之後,李世民也即将走到生命的盡頭,常年征戰留下來的病痛,以及背上的大瘡,已經讓這個曾經馳騁沙場的君王,耗盡了力量。

公元649年5月初,知道自己油盡燈枯的李世民,将李治叫到床前,做了最後一次安排,将李績貶出京城,并告訴兒子李治,若是李績即可就走,日後可重用;若是有一丁點猶豫,直接殺了他。

做完這一切後,李世民終于安心了,該殺的都已經殺了,該滅的,也都已經滅了,邊疆穩定,朝臣得力,江山可以放心的交給兒子了。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5月26日,李世民向李治說了最後的一句話,撒手人寰。

“無忌、遂良在,汝勿有憂天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