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前倆”“後倆”的由來

作者:洛邑過客

#來點兒幹貨#

前李,土著謂之“前倆”,西起蘇滹沱,東迄徐村,北交後李,南接後洞,原為邙山鎮轄下之行政村,後改隸洛浦街道辦,名因姓氏不假,源來卻是兩說。

古時,這片土地經瀍河沖犁,雨水作用,形成無數道溝壑,從東到西,自南至北,縱橫交錯,溪流淙淙。往事越千年,溝壑後能叫出名兒的,還有柳溝、寨溝、東坡溝、馬黃溝、後澗溝、西溝、東溝、丫環溝等8條。

大抵逐水而居為古之特性,有水源的地方,總能吸引人類。區區河溝也是。相傳,最早來此定居的,就是李姓人,一在明朝,二在北宋。從後往前溯。

“前倆”“後倆”的由來

前李村景

史載,洪武初年,大局甫定,人口不均,制約發展,明廷啟動移民之策,久經戰亂的洛陽,也被納入視線。大約此時,有山西李姓兩兄弟聯袂遷洛,又輾轉來到北邙,臨瀍河落戶。當時,哥哥居南,弟弟住北,遙相呼應,繁衍生息。

若幹年後,哥倆膝下人丁興旺,分别成村,時因哥距洛陽城近,村叫前李,弟稍遠,村稱後李。

後李,俗稱“後倆”,今屬孟津朝陽鎮,傳為千古詞帝李煜的長眠處。另說前後李村名,均與李煜有關。李煜,少聰穎,愛讀書,擅文章,精通書畫音律,有着文化巨匠的一切特質,惜入錯了行,幹得窩窩囊囊不說,最後還成為亡國被俘之君。

“前倆”“後倆”的由來

前李地坑院

公元961年6月,李煜在今南京繼父業,登基為帝,時南唐已曆三世。生性仁孝的李煜,平時就愛寫個詩,填個詞,當甩手掌櫃,幹皇帝,治理國家,專業那是真不對口,勉為其難。

在位期間,強敵環伺,宋又獨大,李煜戰戰兢兢,選擇抱大腿,找保護傘,一向以宋為尊,低心小意。南漢被滅後,唇亡齒寒,李煜再去唐國号,改稱“江南國主”,自貶儀制,主動示弱,誠表臣服,以期苟活。

當宋陳軍邊境,觊觎之心已昭然若揭時,李煜如夢初醒,但還是派人向宋太祖訴苦,辯說南唐無罪雲雲。“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太祖一句話,才讓李煜徹底斷念想,反激發出血性,下令堅決抵抗。

“前倆”“後倆”的由來

仗打的是綜合國力,涉及方方面面,後唐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公元975年12月,南京城破,李煜被俘,送往開封,等待太祖進一步發落。宋太祖瞅着李煜的可憐樣,動了恻隐之心,不僅赦免其罪,還封了違命侯。名雖有辱意,結果卻最不壞。

公元976年,太祖因故去世,胞弟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時大赦天下,李煜辱稱被去,又加封隴西郡公,先給了顆甜棗。李煜不在乎這些,隻管飲酒作詩。其詞傷亡國憶往事,哀婉凄絕,意境深遠,登峰造極。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千古名句,多出于此時。

公元978年,李煜逝世,被追封為吳王,職級回到登基前,後葬洛陽邙山,享年四十二歲,世稱南唐後主,也稱李後主。

“前倆”“後倆”的由來

後李村景

關于李煜死因,曆來有倆說法。一說死于抑郁。據稱,李煜從皇帝到囚徒,落差太大,思想轉不過彎,常自艾自怨,郁郁寡歡,夜不能寐,焦慮成疾,導緻病亡。

另說被太宗鸩殺。相傳李煜繼妻小周後有國色之貌,太宗無比貪戀,一直對李煜看不順眼,又聞李煜借詞抒情,思國懷鄉,中有反意,最終痛下殺手。太宗是個狠人,親哥都能辦,何況李煜?

李煜葬後李,後李人深信不疑。傳說後李村北的“老墳台”,就是李煜墓。後李有知情者爆料,民國年間村裡有人從“老墳台”挖出一方墓志,賣到洛陽民間,上載墓主為“吳王”。

“前倆”“後倆”的由來

網友在後李村“老墳台”立的李煜碑

李煜兩次封“吳王”,是史實。李煜墓志,為老部下徐铉奉宋太宗命所作,曰《大宋右千牛衛上将軍追封吳王隴西公墓志銘并序》。前段時間,有網友衆籌為李煜、在“老墳台”立碑,引來一片叫好。當時一同在後李立碑的,還有唐代邊塞詩人王之渙。

“老墳台”是李煜墓,官方尚未予認可,民間還頗有微詞。相傳李煜落葬後,當年一同被擄來的李氏族人,就留在當地守墓,經年繁衍,形成村落,名取後李,就含懷念“後主李煜”之意。多少年後,後李人丁翻番,向南分遷,又形成一村,順名前李。

能夠佐證此說的,還有周寨的傳說。周寨也屬朝陽鎮。相傳李煜生前與小周後伉俪情深,死後,小周後痛不欲生,強烈要求守靈。宋太宗被逼無奈,允準其在西北三四裡處,設寨遠祭。小周後在族人陪伴下就位,整日以淚洗面,不吃不喝,三日即憂思而亡,與李煜合葬。祭寨後也形成村落,遂名周寨,沿襲至今。

“前倆”“後倆”的由來

前李後李周寨位置圖

過客,又名洛邑過客,洛陽人,市作協會員,熱愛家鄉,喜歡懷舊。原創作品,歡迎品評互動。原創不易,轉載務請注明出處,謝謝。

“前倆”“後倆”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