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遠不要穿别人的舊衣服 | 長期被“施舍”将導緻自我價值受損

作者:航天器
永遠不要穿别人的舊衣服 | 長期被“施舍”将導緻自我價值受損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在有多個孩子的家庭裡,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

孩子們成長迅速,買來的衣服很快就變得不合身了。這時,父母通常會讓年齡較大的孩子的衣服給年齡較小的孩子穿。

在經濟不寬裕的時候,這種做法非常普遍,也是減少開支的有效方法。

然而,随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逐漸提高,穿“新衣服”已經變得很常見,許多孩子開始抗拒穿兄弟姐妹留下的舊衣服。

永遠不要穿别人的舊衣服 | 長期被“施舍”将導緻自我價值受損

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不節約”而教育他們,有些父母不止讓,甚至把親戚朋友的舊衣也加入到孩子的衣櫃中。

雖然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父母也應該注意到孩子的反應。

心理學家認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果孩子強烈反對穿舊衣,那麼就無需強迫他們。

這種做法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産生不利影響,主要展現在三個方面。

一、失去對個人命運的控制感

“控制感”是我們每個人内在的基本心理需求。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指出,

控制感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重要展現,擁有“控制感”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命運、人生軌迹是可控、可變化的,同時也會比那些缺乏控制感的人有更強的安全感。

一個人的控制感主要展現在對個人命運、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掌控上。

永遠不要穿别人的舊衣服 | 長期被“施舍”将導緻自我價值受損

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着裝都無法決定,他們會感到絕望和無助,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變得順從、缺乏主見,并極度缺乏自信,害怕展現自己。

二、長期接受“贈予”,損害自我價值感

如果孩子較為順從,并且在你的教育或獎勵下很快接受了穿舊衣的行為,

事實并非如此。

父母對孩子穿舊衣的行為進行獎勵,實際上是在激勵孩子繼續這一行為,使他們越來越不重視外表,并在内心接受這種行為(認為穿舊衣無損于自尊),并将其視為理所應當。

永遠不要穿别人的舊衣服 | 長期被“施舍”将導緻自我價值受損

随着時間的推移,孩子可能會形成一種容易妥協、随意的性格。

由于長期接受别人用過的東西,他們可能在潛意識裡将自己視為一個“被贈予”的角色,不僅别人願意将不再需要的物品給他們,他們自己也願意接受這種狀況。

在自然界中,動物的社會結構裡,高地位的個體總能優先擷取資源,而低地位的個體則隻能屈居其後。

永遠不要穿别人的舊衣服 | 長期被“施舍”将導緻自我價值受損

雖然許多人不願意接受,但這同樣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普遍規則。

是以,長期使用别人已經使用過的物品,可能會讓一個人在潛意識裡感覺自己低于他人,感覺自己是一個随便湊合的人,無法獲得周圍人的真正重視。

這種感覺會削弱一個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進而損害自我價值感,并在不自覺中失去積極進取的能力。

三、過度自卑,引發過度補償心理

在心理學中,“補償心理”指的是:

一個人如果感覺到自身在身心某方面存在缺陷,就會想方設法去彌補它,如果不能及時達成,也會在以後的日子裡以其他的方式盡可能擺脫自己所認為的“缺陷”,哪怕這個缺陷已經不存在了。

是以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在童年時期被嚴格限制服飾打扮的人,成年後會對服裝打扮産生極大的熱情。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認為隻有打扮得體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

永遠不要穿别人的舊衣服 | 長期被“施舍”将導緻自我價值受損

一些人甚至會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衣物上,其支出遠超實際需要,這種行為就是過度補償心理的表現。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提出,

每個人内心都潛藏着自卑感,而正是這種自卑感激發了人們追求卓越的動力。

是以,如果我們在某一方面曾感到特别自卑,一旦條件和實力允許,我們往往會對這一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樣的道理,那些在成長初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被限制服飾的孩子,将在成年後在服飾開銷上表現出極端奢侈的傾向。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自我價值、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