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衢新區發力新賽道 建築業“向綠而行”

作者:嘿回憶

天衢新區不斷優化環境,立足創新、加快轉型——

發力新賽道 建築業“向綠而行”

天衢新區發力新賽道 建築業“向綠而行”

山東聯興綠廈建築科技有限公司“闆架合一”裝配式鋼結構內建構件堆場

□本報記者 劉潇 本報通訊員 史娟娟 周鵬

使用超低能耗建材的學校、醫院,裝配化率近四成的主導産業項目,綠色低碳環保的民用住宅……漫步天衢新區,綠樹紅花之中,一棟棟綠色建築拔地而起。

近年來,天衢新區全力推動建築業“向綠而行”,通過優化環境,立足創新、加快轉型,在培大培強、擴大市場、綠色發展上聚力突破。去年,天衢新區新增竣工建築面積453.4萬平方米,其中,民用住宅竣工面積268.6萬平方米,綠色住宅占比100%,實作節能減排100%。

立足科技建立立築“邂逅”綠色

近日,天衢新區重點民生項目海吉亞醫院竣工通過驗收。“項目總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包含門診樓、綜合樓、住院樓等多個單體。施工期間,綠色建造技術應用于項目全周期。”項目技術負責人任相峰介紹說。

海吉亞醫院、東海國際、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一棟棟綠色建築的建成,充分展現了天衢新區綠色低碳、集約發展的理念。

近年來,天衢新區依托聯興綠廈、山東德建、滬江、海天機電等優勢企業,持續加強産品設計标準化、構件生産工廠化、現場施工裝配化、工程管理資訊化,從“經濟效益優先”轉向“綠色發展優先”,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我們有成套的‘闆架合一’裝配式鋼結建構築智能建造技術,主要産品為外牆闆、内牆闆、樓面闆、樓梯闆4種構件。”在山東聯興綠廈建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文龍介紹說。與傳統建築模式不同,這些構件需在工廠中的房間提前預制完成,然後運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建築勞工就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出一棟棟裝配式建築。

侯文龍介紹,以廠區一側建造的綠廈裝配式鋼結構住宅1号實驗樓為例,樓宇總建築面積為5742平方米,施工期間,建築垃圾和揚塵污染接近零排放,勞動用工僅為傳統用工的10%左右,節省水電等能源65%,工期也比傳統建造模式縮短57%以上。

“在發展綠色建築的過程中,我們立足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新型建造方式,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科學、實用、前瞻性強的新型建造方式标準和應用實施體系,完善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工業化建造技術體系和建築産品。同時,專注關鍵工序、細化施工方案,通過師帶徒等多種模式,培養了大量行業專業人才。”天衢新區建設管理部部長馬金東介紹。目前,全區63項工程建設工法獲評市優秀工程建設工法。

瞄準鍊條整合打造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

“雙碳”戰略的提出,讓綠色、低碳、節能成為建築發展的風向标,裝配式建築成為建築業發展的新引擎。“裝配式建築跟傳統建築相比主要有4個突出優點:多、快、好、省。”馬金東說,“多”是指裝配式體系應用場景多;“快”是指工廠預制化程度高,整體工期短;“好”是指由工廠制作的構件配件統一标準、品質可控;“省”是可以減少人工成本,提升材料使用率,降低建築粉塵污染等。

以山東高速德建集團為代表,2020年,公司布局建設裝配式分公司,成為德州唯一一家涵蓋混凝土結構裝配式建築研發、設計、生産施工的國家級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

3年時間,基地承接裝配式建築項目近200個,建築面積超500萬平方米,累計生産預制構件近10萬立方米,推出了疊合闆、預制樓梯、剪力牆等一系列經得起市場檢驗的拳頭産品,實作了從“摸着石頭過河”到“蹚出一條新路”的蝶變。

天衢新區以該基地為“鍊主”企業,實行“鍊主+産業叢集”發展模式,借助延鍊補鍊行動,帶動整個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密切配合、相融共生、深度融合,裝配式建築全産業鍊基本實作全覆寫。目前,全區擁有6家裝配式企業、3個綠色建材試點項目,企業和産品數量居全市前列。

“我們将按照企業布局園區化、産業發展叢集化要求,探索成立‘區中園’,打造天衢新區智能裝配式建造産業園。”馬金東說,園區依托德建集團裝配式分公司、三東築工、滬江智能裝備等企業,将企業周邊及後期智能建造的關聯産業全部劃入産業園區,形成土地利用集約化、智能産業叢集化、建造産業規模化的發展模式。

多管齊下 擁抱低碳環保新生活

目前,天衢新區關于建築行業綠色轉型的政策正在持續更新,即實施“硬手段”保障、“軟舉措”引導。“硬手段”指堅持政府項目先行先試,推動保障性住房、中國小校、醫院等政府投資領域裝配式建築占比100%。同時,經主管部門認定的裝配式住宅項目,可在申請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加大應急響應措施預售資金監管留存比例等方面給予扶持措施,引導新型建築業向綠色化、工業化縱深發展。

乘着政策的東風,一批以超低能耗為目标的建築相繼建成。“我們主打高端品質住宅,使用的輕鋼龍骨、鋁扣闆、岩闆、瓷磚等材料均為綠色建材産品。集團下設裝配式PC構件工廠,像項目車庫全部采用裝配式建設方式。”東海國際項目負責人吳大偉說,該項目占地13.85萬平方米,目前已進入預售階段。

“軟舉措”則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從招投标、項目申報、困難幫包等多方面給予支援。“我們在每個項目門口設定了內建服務資訊公示牌,公示了項目首席服務官、督辦員和幫辦員以及市級聯合服務指導組相關資訊。除此之外,還專門成立了首席服務官辦公室,及時解決企業遇到的難題。”天衢新區建設管理部房地産開發辦負責人王福君介紹。

如今,天衢新區在建項目均配備了“一官兩員”,即:一名首席服務官、一名督辦員、一名幫辦員,目前共有服務官16人、督辦員32人、幫辦員32人。“以此為基礎,我們實行市級指導、區級督辦、鎮街落實、企業幫辦,實作項目建設全生命周期服務。”王福君稱,按規定“一官兩員”一周到項目服務一次,通過現場服務,及時解決堵點難點,并加大裝配式建築宣傳推廣力度,推動綠色建築産業健康發展。

此外,天衢新區加強監督管理,對不符合建築節能規定和綠色建築标準的項目,不出具施工圖審查合格證書,對未執行以上标準的項目,不進行竣工驗收備案;加強對各方責任主體的監管,確定行業健康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