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總理訪華創紀錄,荷拒絕制裁中國,美媒發現不對:歐正轉向中國

作者:不要害怕獨自閱讀

在美日菲對中國發出前所未有的錯誤和危險信号之後,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領龐大政商代表團訪華,而且一待就是三天,朔爾茨對中國突然的态度轉變引發了美媒的警惕,《華爾街日報》對整個歐洲的立場表達了擔憂。

日前,美國、日本和菲律賓三國上司人在美國聚首,三方在亞太地區尤其是南海地區成立了一個新的遏華小圈子。拜登幹到快下台,終于在印太戰略上取得了進步,但他還沒來得及高興,自己的大西洋盟友那邊又傳出了不和諧的聲音。

德總理訪華創紀錄,荷拒絕制裁中國,美媒發現不對:歐正轉向中國

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德國這次的訪華陣容堪稱豪華,不僅負責環境、農業、交通的三名内閣部長來了,奔馳、寶馬、巴斯夫等德國汽車和化工企業的10多名高管也來了。他們一待就是三天,而且将在三天内輾轉重慶、上海、北京三地,顯示出德國對兩國貿易關系的高度重視,也創下了本屆德國政府新紀錄。

這是朔爾茨上任後第二次訪華,第一次是在2022年11月。這兩次對比起來,可以看出德國對中國的态度有了明顯了轉向。上一次,他僅在中國停留了短短一天。朔爾茨上台以來,德國沒能延續默克爾政府的政治遺産,在對華路線上出現了偏差。德國和美國越來越靠近,朔爾茨附和美國,認同應該擺脫對華所謂“依賴”,重組供應鍊、産業鍊,還抛出了“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言論。

德總理訪華創紀錄,荷拒絕制裁中國,美媒發現不對:歐正轉向中國

就是在這樣的外交背景下,朔爾茨上任以來首次訪華,當時俄烏沖突正酣,整個西方對華輿論十分敵對,朔爾茨是以遭到了各方的質疑,那次的通路過後,中德關系雖然得以修複,但總體上還是因為各種因素沒能重回默克爾時期的巅峰。

過去的一年多,中國和歐盟有關“脫鈎”和反補貼問題分歧摩擦愈演愈烈,德國還出台了首個“中國戰略”檔案,聲稱中國是所謂“系統性競争對手”,提出要對華經濟“去風險”。但世事變化無常,朔爾茨和整個歐洲意識到,比起捕風捉影的“中國威脅”,一個更大的危機正在靠近。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因前總統特朗普在民調中風頭太盛,很有可能在2024年美國大選中戰勝拜登,歐洲國家忍不住開始重新衡量自己的對華政策和對美政策。特朗普政府時期,美歐關系遠沒有如今這般“相親相愛”,甚至可以說刀光劍影。歐洲和中國不像中美,沒有地緣政治沖突,也沒有美國想象中的“深仇大恨”,反之,中歐還有着緊密的經濟聯系。

德總理訪華創紀錄,荷拒絕制裁中國,美媒發現不對:歐正轉向中國

德國作為中國的全方位戰略合作夥伴,對這一點認知最為清晰,是以朔爾茨對這次中國之行為何這麼重視就有了答案。《華爾街日報》認為,這很有可能是歐洲重新向中國靠攏的标志。坦白講,這種擔心不無道理,4月1日,法國外長塞茹爾也通路了中國,他當場表态不尋求對華“脫鈎”貿易,和德國一樣,法國同樣期盼和中國的雙邊貿易是“健康且可持續的”。

荷蘭也作出了不同以往的選擇。近段時間以來,美國試圖在晶片半導體領域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的限制,德國和荷蘭都遭受了新一輪壓力。荷蘭被要求不許對中國提供維修服務。但不僅德國沒有明确表态支援美方提議,荷蘭也一直還在抵抗美國的壓力。

德總理訪華創紀錄,荷拒絕制裁中國,美媒發現不對:歐正轉向中國

不久之前荷蘭首相呂特訪華時就承諾,會確定限制措施不會隻是針對每一國家。彭博社13日報道,荷蘭方面拒絕制裁中國,到目前為止還在争取時間,想等着看這次的美國大選究竟誰能獲勝,其結果又會給限制措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歐洲已經意識到,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益沖突,沒有地緣戰略沖突。中國的崛起對歐洲來說也是機遇而非“風險”,在這樣的認知指引下,中歐關系就有望重回正軌,希望《華爾街日報》的預言能夠成真,朔爾茨此行能為其他歐洲國家也帶來思考,開啟中歐關系新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