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營觀察丨“二十個可以”改變了什麼

作者:中國軍号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号

“二十個可以”改變了什麼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孫利波 馬 振 王钰凱 通訊員 張石水

軍營觀察丨“二十個可以”改變了什麼

西部戰區陸軍某旅組織官兵進行400米障礙訓練。牛譽曉攝

“二十個可以”立起新标

“班長以訓練成績不理想、日常表現欠佳為由限制戰士使用手機的做法得到糾改,官兵業餘時間可以在合适的場所随用随取手機”“過度搞環境衛生的做法得到糾改,按照簡單自然、平整美觀的标準來打掃衛生即可”……

“現在,我們‘可以’這樣做……”談到身邊發生的新變化,西部戰區陸軍某旅二級上士羅貞昌眉宇間滿是笑意。

去年上半年,該旅機關下發了《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的規定。規定“落地”半年多以來,越來越多的官兵開始像羅貞昌一樣,由衷地為這一舉措叫好。

“糾改20個習慣性做法,樁樁件件都和官兵密切相關。”羅貞昌告訴記者,“與以前不同的是,這次出台的規定沒有過多地使用‘嚴禁’‘不得’‘不準’等詞語,更多是在明确‘可以’幹什麼。”

為什麼要出台《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旅機關一名上司深有感觸:“這些習慣性做法,已影響到官兵日常生活和營連的戰備訓練活動。”

調研中,他們發現了一些異常情況:冬季午休時間,一些機關的戰士隻蓋着棉大衣,蜷着身子睡覺;剛過午休時間,周末外出的戰士就紛紛趕回營區;垃圾桶裡沒有多少垃圾,卻已被戰士擡走清倒了好幾次……

問及原因,戰士的回答很簡單——這是“傳統”。原來,為展現出工作的“高标準”,一些營連采取了一些“超标準”措施,比如午睡不拉開被子以保持内務整潔,将周末收假時間提前以保證人員在位率,要求垃圾桶必須随時清空……時間一長,這些“超标準”措施竟然成了“傳統”。

其他調研小組也在同步展開工作。大家和幹部談、聽戰士講,官兵意見較大的更多“土政策”“土規定”及習慣性做法浮出水面——班排櫃子不讓放生活類物品;書架上隻能擺放規定的那幾本書……其中,反映外出時間、手機管理、日常休息方面做法不夠合理的意見最多。

随着調研深入,該旅黨委的思路也漸漸清晰——這些“土政策”“土規定”,影響了官兵關系,不利于戰鬥力建設,非糾偏不可。而這些情況的出現,既有營連自身的因素,也有機關指導不力的原因。

如何糾改這些“老習慣”?該旅決定突出依法帶兵,先對官兵反映強烈的問題進行糾偏。

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該旅組織人員遴選出20個不切實際、不合時宜的典型做法,有針對性地出台了《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

“出台這一規定,旨在傳達一種導向——必須依法帶兵、科學帶兵。”旅機關一名上司告訴記者,“規定中之是以多用‘可以’而非‘必須’,展現了旅黨委的辯證思維。畢竟,這些做法的初衷是好的。用‘可以’而非‘必須’,既易于讓帶兵人接受,也有助于大家發揮主觀能動性,探尋科學帶兵方法。”

“二十個可以”嚴實作風

《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推出後,可能會有一個适應期。這是旅機關的預判。

事實也的确如此。《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中有一條是:糾改休息日一起床先集合、喊兩動呼号然後解散的做法,起床後營連不再統一集合。

在規定“落地”的第一個周末,不少連隊值班員起床後第一件事先是去找連主官詢問:“今早真的不集合嗎?”

有些連隊幹部拿不準,還是照常集合整隊,但沒有喊呼号。某連陸指導員特意派人去“偵察”——“如果其他連隊不喊呼号,我們也不喊。”

上午的“不适應”剛過去,下午大家又有了新的“苦惱”。

以往周日,午休後一起床,連隊就會安排收假、打掃衛生。如今,收假時間大幅向後延遲,以保證外出官兵有充裕的時間來辦事,其他官兵也有了更多休息時間。但是,一些外出的戰士為保險起見,再三猶豫,還是選擇了午休前歸隊。

這些糾偏措施,官兵一直在盼望。為什麼規定出台了,大家卻表現出不适應?該旅機關一名上司的話一語中的:“一方面是因為‘幸福’來得太突然,另一方面是因為依法帶兵、科學帶兵的理念還沒有紮根于心。”

為樹立起鮮明導向,該旅機關對這些“不适應”現象進行了梳理、歸類。在交班會上,旅上司據此進行專題講評。

某連吳連長成了被點評的對象之一。前不久,上級檢查組來到該連,吳連長為展現官兵作風養成,特意要求大家,打飯時要統一先“看齊”再打飯。檢查組當即指出:“按照‘二十個可以’,官兵可以自行打飯就餐,保持有序即可。”

那段時間,為了確定“二十個可以”落地,該旅黨委利用大交班、大課教育等時機,反複統一大家思想,強化依法帶兵、科學帶兵的意識。

作為一名糾察,二級上士段星明對此有深刻感受。以前班排學習桌抽屜内,除了理論書籍、報紙外,禁止擺放其他物品。如今,新規定糾改了這一做法,抽屜内可以放置一些常用物品,“保持規整便可”。

這個過程中,一些基層帶兵人的擔憂漸漸煙消雲散。以前,他們還擔心,一下子把這麼多的“不準”變成“可以”,會不會一放就散、一放就亂?現在,《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已落地半年多。大家逐漸發現,管理秩序不僅沒有“散、亂”迹象,官兵維護制度、規定的自覺性反而進一步提升,大家的向心力、凝聚力更強了。

段星明在随機抽查時就發現,盡管學習桌抽屜内放的東西多了,被“藏”起來的垃圾袋等公共物品,也開始在抽屜内露臉,但樣樣擺放整齊。

對此,下士餘紅祥說:“‘二十個可以’強調依法帶兵、科學帶兵,也是在強調以人為本,自然會得到官兵支援。對這樣的舉措,大家願意守住底線,確定它持續發揮效用。”

“二十個可以”取得實效

“我是‘二十個可以’的受益者。”某連文書、二級上士張成告訴記者。

以前,他一天要跑好幾趟兵器室。按照以往的要求,隻要有武器出入庫,文書就要和連隊主官一起做好相關清點工作。如果連隊參加夜訓和強化訓練,清點武器裝備的工作會延遲到深夜。“有些時候,我恨不得會‘分身法’。”張成說。

随着《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規定的出台,張成從此不必再次次“給武器點名”,隻需适時清點即可。

另一個“可以”也為張成減輕了負擔。以前,機關下發的檔案,要随到随取。在張成的印象中,最多的一天他跑了近10趟機關。現在機關按規定對發放檔案進行了統籌,減少了取檔案次數,張成也是以有了更多時間投入訓練。

“‘二十個可以’帶來的變化,不隻展現在日常管理、訓練秩序方面,也展現在其他方面。”某營曹教導員對此有更深刻的感受。在機關工作期間,他參加過制訂《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的相關工作。任教導員後,就該規定的落實情況,他在營裡組織過一場座談。

座談中,不少戰友提到了收快遞方面的變化。過去,按規定,快遞隻能送到營區大門口。這對距離營門較遠的官兵來說,取快遞很不便利。為求友善,個别戰士幹脆讓人把快遞從牆外扔進來,還是以被通報批評。

為此,旅機關查閱相關法規,拿出了解決辦法。他們通過與各快遞公司協商,将發往營區的快遞統一寄存,然後由機關派車定時收取。這樣,各營每天隻需安排一個人,就可将快遞全部取回并發放到位。

“這個方法好,既不擾亂營區秩序,還讓大家沒了煩惱。”官兵對此紛紛稱贊。

由于參加過該規定的草拟工作,曹教導員比較了解旅上司的深層次想法。“《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隻是個開端,重要的是傳遞依法帶兵、科學帶兵導向,鼓勵大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通過及時‘減負’催生出更強的凝聚力、戰鬥力……”

如今,該規定的落地已取得成效。一些不在“二十個可以”中的不合理做法,也被納入一些基層機關的糾偏範圍。

去年冬天,某分隊官兵發現,到了以往确定的體能訓練時間,天色已黑、氣溫驟降,不利于體能訓練的開展,于是向上級反映了此事。結合有關規定,該旅很快做出調整:體能訓練,分隊可以根據季節變化靈活調整時間段。

該旅官兵沒有想到,盡管《科學帶兵“二十個可以”》還在“落地”階段,引導基層機關用科學理念自主解決此類問題的努力剛剛見效,此舉就已受到上級的關注和認可。

“結合該旅的經驗做法,我們正在進一步調查論證,以便形成覆寫更多部隊的科學規定。”該戰區陸軍部隊管理處李參謀說。

增強為基層減負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

■潘進學

助力基層減負,事關部隊戰鬥力建設。尤其是随着國防和軍隊改革向縱深推進,新舊觀念、新舊方式、新老法規轉換交替,使這項工作的深入推進更加必要和緊迫。

應該為基層減哪些負?如何減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調查研究、精心論證的基礎上,把那些無益于戰鬥力提升的老習慣、老做法找出來加以糾改,緊盯堵點、卡點、關節點,除落後思想的“鏽”,定破舊立新的“法”,務減負工作的“實”。

除落後思想的“鏽”。時移勢遷,總有一些思想和做法會因新的變化而過時、落伍。尤其是在改革大潮滾滾奔流之際,給思想除“鏽”就要更加及時、有效。給金屬除鏽的常用方法是用砂紙打磨,給思想除“鏽”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學習思考更新觀念,讓思想觀念始終保持“青春”和“活力”。助力基層減負,要緊跟時代要求,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和擁抱新變化;要運用科學的眼光審視基層帶兵方法,既不能“想當年”,更不能“想當然”;要善于到群衆中去,了解哪些做法是過去合适而現在不合時宜的,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改。

定破舊立新的“法”。助力基層減負,一定程度上是破舊立新的過程。破舊立新不是簡單的置換過程,需要一系列的論證與舉措來支撐。換句話說,助力基層減負,不僅需要深入開展調研,找準問題症結,而且需要有理有據地推出相應的制度規定,如此,才能入情入理地将新标準立起來。在此過程中,要堅持守正創新,始終聚焦中心不動搖,堅定為兵服務理念;要有開拓創新的勇氣,隻要有利于部隊建設、有利于戰鬥力提升,就要積極探索和嘗試,進而摸索出好經驗、好做法,助力官兵輕裝前行。

務減負工作的“實”。末端落實是確定工作成效的關鍵,助力基層減負也要強調末端落實。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上級機關伸出援手給予引導支援,基層幹部也要自我加壓提升站位,主動作為尋找症結所在,制訂、落實減負措施;要厘清減負與增效的關系,引導基層官兵認識到增效才是目的,進而使減負的行動更加堅決、措施更加有力;要突出基層官兵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積極問計于官兵,這樣才能凝聚官兵智慧、激發官兵參與活力,使減負工作充分發揮出效用。

(解放軍報·中國軍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