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好生活的“長寬高”

作者:學習時報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人類的價值依托和永恒追求。從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後第一次記者見面會上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确“大陸社會主要沖突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的美好生活高度重視,念茲在茲。深刻領會這些重要論述,用心體悟美好生活“長寬高”的豐富内涵,對我們抓好民生社會事業、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美好生活的長度不斷延伸

曆史的車輪總是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中滾滾向前。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描繪了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心往神馳。從“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四有”,到後來不斷增加的居者有其屋、勤者有其業、勞者有其食、耕者有其田……這些“有”,就是先人們向風慕義的理想國。但由于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米珠薪桂”幾乎成了曆史常态,“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直是難解之結。

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新中國成立開創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曆史的新紀元。毛澤東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衆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婦女群衆要學習犁耙,找什麼人去教她們呢?小孩子要求讀書,國小辦起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麼辦法呢?一切這些群衆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鄧小平強調,“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後,一定要緻力于發展生産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漸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習近平總書記一上任就莊嚴宣告,“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适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新中國成立75年來,從擺脫饑寒交迫,到解決溫飽問題,再到實作全面小康,時代征程培風圖南,美好生活晖光日新,邁向偉大複興的“命運交響曲”開啟非凡樂章。

保障和改善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在黨的十八大要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創新性地增加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從“五有”到“七有”,内容更加豐贍,涵蓋更加廣泛,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對人民生活的全周期保障、全方位改善。這“七有”,是中華民族夢想期盼的升華,鋪陳開一幅本深末茂、良苗懷新的美好生活圖景。

美好生活的寬度不斷拓展

如果美好生活的長度是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内容多少,那麼寬度就是指享受美好生活主體的範圍寬窄。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提出了“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明确要求。“全體人民”,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生活的寬度。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這樣物阜民豐的美好生活不是部分人的,而是全體人民的。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差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标志。我們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群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與人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鹹、無鹽同淡。是以,我們的美好生活是全民共享,即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情地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也正是以這樣一種萬壑歸流的決心和毅力,我們才走出了一條被世界銀行稱之為“世界反貧困事業最好的教科書”的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全體人民共享美好生活與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異曲同工。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标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可見,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的過程,同樣是建構人民美好生活的過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把如此宏偉的未來發展目标,融入到“美好生活”這一樸素的、平民化的叙事話語中,融入到人民群衆日常化的需要之中,更能激發每個普通人的奮進力量。家國一體、家國同心,普通人生活中一個個樸素的小目标正在成為人民共同富裕、國家現代化程序的生動注腳。

不僅如此——中國共産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中國積極擔負起促進全球發展的責任,以百年奮鬥的“自轉”推動世界曆史的“公轉”,以胸懷天下的“大道”引領美好未來的“大同”,以自主探索的“中國特色”貢獻人類文明的“中國方案”,努力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歡迎世界各國積極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程序,共享中國高品質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

美好生活的高度不斷攀升

美好生活具有曆史性,呈現動态發展曆程。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美好生活”有着不同的定義标準,并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斷攀升。新時代語境下的美好生活,與中國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狀況同步進階,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程序互相呼應。

美好生活的價值标高、實作程序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動态過程相伴而生,二者具有價值一緻性、同步性。馬克思說:“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如果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然側重于解決“有沒有”的問題,那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更加側重于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态”、從“要小康”到“要健康”等等,都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新需要。因時應勢,我們黨明确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的五個重要特征——“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從不同次元建構了中國人的美好生活指數,把高品質的文化需求、豐富的情感需求、有品質的審美需求以及更加廣泛的交往需求等高層次需求都納入了“内容包”。

拓展美好生活的長寬高,編織共同富裕的經緯線,離不開高品質發展。目前,我們面臨的社會主要沖突,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而高品質發展就重在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基于此,一方面應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目标,根據經濟發展和财力狀況逐漸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正向疊加、積厚成勢,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着重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衆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雪中送炭的重點民生工作,兜住困難群衆的基本生活底線。另一方面,要堅持以“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高品質發展,鑄就新質生産力,給人民提供成色更足的獲得感、更可持續的幸福感、更有保障的安全感,并且激勵人民以雙手創造幸福生活,以實幹撥動命運齒輪。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