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3.20 從神仙打架到人打神、人治人

作者:億舟一學

近代以前,人和人、群和群、國和國之間的紛争,都打着神的旗号,可謂神仙打架,或曰聖戰。“人本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後,在一些國家,才開始出現頂着人民的名義、打着為民的旗号,挑戰神權及其照拂的世俗王權的鬥争。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主張唯物主義、實踐社會主義、向往共産主義的馬克思學說,于19世紀中葉在誕生它的德國、相鄰的法國、隔海的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推廣不開,半個世紀之後,卻先後在俄國、中華民國迅速傳播,并陸續指導其他幾個國家取得了理論聯系實踐的成功。

前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督教作為“國教”,在歐洲國家沉澱了一千五百多年,其影響深入人心,而以啟蒙運動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才創行一、兩百年,且備受歐美各國的政、教勢力聯合壓制,影響力尚未普及至智識階層。由此,唯物主義在西方缺失迅速傳播的心理土壤及政治條件。

另外,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發展在歐美各國仍處在上升趨勢,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之間的沖突還具有很大轉圜餘地,繼續調整、優化的空間也大,社會主義是以缺失迅速壯大的客觀形勢。

正在嗷嗷叫的中華民國就大不一樣。由于程朱理學的潛移默化影響,漢人智識階層的内心本就青睐具有無神論精神的“理統”。西方的堅船利炮和新文化運擡捧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又聯手把“理統”撕扯成碎布條了。隻靠無神論精神吊着口氣的漢人智識階層,很容易接受唯物主義——一旦他們“皈依”了,再帶動廣大群眾就不難了。

至于社會主義,與此相仿。對于皇帝治下的等級式社會價值體系崩而不塌、列強壓榨、軍閥混戰的中華民國,不光人口占比不多的勞工,相當部分知識分子也是無産者,農民階級更是無産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馬克思主義雖然隻強調勞工階級的先進性,但不妨礙無産的知識分子和農民也把它當成救世真言。

俄國比中華民國領先實踐成功了馬列主義,前蘇聯得以建立。它和中華民國的實際情況大不一樣,但主、客觀形勢相仿,也是因為基督教(俄國接受了其分支東正教)的影響不深,唯物主義相對容易被接受。

公元882年,俄國以基輔為中心成立了基輔羅斯公國。988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将基督教引進公國時,羅斯多神教盛行,之後二者長期共存。1238年,已分裂為十幾個小國的基輔羅斯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并入金帳汗國,直到1480年才獲得獨立。沙皇俄國則是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後的稱謂,距離十月革命勝利也就三百多年了。

伊凡四世生前暴虐,忙着對内屠戮,對外擴張。莫斯科主教菲利普因譴責他而被勒死。在沙皇俄國的發展曆程中,基督教對俄國人的影響不深可想而知。再加上俄國地跨歐亞,率先引進了機器大工業和馬克思主義,其勞工階級比同時期中華民國的勞工階級提早成熟——是以,布爾什維克先在俄國傳播開來。

馬列主義以人為本,既是唯物主義,也是“人本主義”。迄今為止,馬列主義依然是世界上先進的“人本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它指導前蘇聯、中國及其它社會主義國家扳倒了圍繞一神形成的神權、君權,陽奉陰違革命學說的帝國主義反動政府,打退了列強幹涉,率先在世界上實作了公有制體制下,沒有神及其代言的人神高高在上,隻有人和人、治或被治的人民民主。

隻要群眾還膜拜缺失創(造)的價值、徒具形式和光環的“假神”,就會習慣成自然地叩拜比其強勢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擁有、支配它們的“偶像”。這是當今世界依然延續以個人出身、物質财富的價值取向為主導,并及“資本的不平等”,深紮在群眾心理土壤的等級裂變種子。

而這,同時從另一方面表明:随着群眾信奉一神的心理傾向減弱,越來越認可“人本主義”,他們心理的“歸屬”與“自尊”需求的滿足,所依據的衡量相應價值對象的“人本标準”,和傳統的“神啟标準”之間的沖突就越激化并融合。

如今,基督教世界、伊斯蘭教世界、猶太教的以色列國,都并行不悖着兩套思想理論體系,一是新興兩、三百年的人本主義,另是數千年延續、不斷演變的神學。

其中,猶太教的改革派把本教定義為完全與科學、理性和諧共存的倫理一神教,奉行在全世界範圍内實作和平、公正及各民族和諧統一的大同主義。也就是說,猶太人的智識精英即使信仰一神,也是站在牛頓、普朗克、愛因斯坦、特斯拉、霍金等科學巨人的肩膀上了解的一神,将之認同為尚未完全認知的宇宙及宇宙規律背後“隐藏”的“造物主”。這并不妨礙他們在信仰一神的前提下,永續發展科學、藝術、民主……和其他民族一起實作世界大同。

基督教積極與科學接頭,并即時把最新的科學成果納入其神學體系。它反複強調三點:一是伽利略、開普勒、哥白尼、牛頓、法拉第、麥克斯韋等頂級科學家都是基督徒;二是這些科學家認為,在上帝感召、基督教神學的輔助下,他們才發展了科學;三是科學越發展,越證明上帝的偉大、神聖及無限……

伊斯蘭教如猶太教一樣自信,堅守《古蘭經》的嚴整,科學、藝術和民主隻能在其神學體系的架構内創新。和基督教世界的國家、以色列相比,伊斯蘭世界的國家相對保守。它們積極發展科技,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文明成果,也以維護、發揚安拉的神聖及神啟為第一要著。

既然如此,基督教世界、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家,及猶太教的以色列國,其等級式社會價值體系仍将繼續發展。“人本主義”在今後很長曆史時期,隻是為之服務的工具。不過,二者之間的沖突,卻因為後者必然促進群眾心理的人本傾向及行事作為,導緻越來越激烈、越來越頻繁的價值亂象和階級鬥争發作。

當今時代,整個世界迅速世俗化,“人本主義”日益普及,神學體系被迫退卻。據美國蓋洛普公司的《2006今日美國》調查顯示,88%的法國人口頭承認信仰羅馬天主教﹐但經常在星期日進教堂禮拜的人不足5%,60%的信徒說“從來沒有進過教堂”。

在英國,隻有28%的受訪者認為宗教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百年以來,專業人士一直認為美國和歐洲相比,曆來擁有更為普及的基督教信仰,但是2007年的民意調查發現,美國的基督教同歐洲的一樣正走向衰敗。

美國宗教信仰特征調查委員會對5.1萬名美國居民進行抽樣調查的結果,和15年前的同類調查資料相比,出現明顯變化。自稱“沒有任何信仰”的人占14%;35歲以下的年青人,有23%的男子和18%的女子承認和任何宗教團體沒有來往;天主教信徒中有43%的調查對象說不參與任何教會活動。

相比之下,穆斯林對真主的信仰格外堅定。每周五次禮拜,對于虔敬的穆斯林,是“限制身體和進行精神反思的時間”,是來自于真主的“定制”,是永恒後世遠離火獄的“盾牌”……諸如此類的神學指導思想指引無數伊斯蘭教的信衆自覺和現代化的生活劃清界限。

多年積蓄财産,隻為去麥加聖地朝觐一次,也被視為穆斯林信仰的一部分。在虔誠的穆斯林看來,朝觐是提升道德、淨化靈魂的重要舉措。“每年超過200萬的信仰者從世界各地,來到這個先知穆罕默德降生和首次獲得真主啟示的地方”。

此種态度,在今天的大多數西方人看來,是落後甚至是愚昧的表現。自由主義者甚至認為:對于世俗化的當代人來說,少吃一餐飯,都是難以忍受的——未來世界如何?世俗還是神聖?人本還是神啟?人自說自話、自行其是,神無邊無際、無動于衷——依然。

第三篇 人的信仰,是是非非五千年

第五章 自從成了神,人即落向深淵

人性·造物論之《人性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