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蘭亭夢尋 | 語聞·萬有引力

作者:濟南時報-新黃河
蘭亭夢尋 | 語聞·萬有引力

鵝池

最喜歡草木深秀,遠近高低,一層有一層的顔色。鵝池碑上覆以小亭,古意盎然,緊挨着亭子就有一棵大樹,走到鵝池碑的背面轉身回望,左手邊可以看到鵝池,幾隻大白鵝在池塘中引頸悠哉,右手邊則是蔚然深秀的大樹,遠處還有一片翠竹鋪成綠綢般長長背景,使得亭子和鵝池仿佛綠綢中點染的濃濃淡淡的墨,濃者凝于亭,淡者染于水。

轉過鵝池亭,不遠處一座飛檐小亭,深藏竹木深處,亭中立的正是蘭亭碑,碑上“蘭亭”兩字是康熙禦筆,在“文革”時曾被砸,至今斷痕猶在。至于書法,自然不如“鵝池”二字,石碑上的“鵝池”,端莊雄強中婉轉流動,自有一番盎然生氣。

蘭亭夢尋 | 語聞·萬有引力

蘭亭碑

從蘭亭碑再轉一個彎,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觞了。曲水清淺,水道不寬,正适合“兩岸”錯落對坐,飲酒賦詩。酒是不好意思喝,詩也賦不出來,隻好一會兒在水邊墊子上如古人一般坐下,一會兒循着水流往上溜達到竹林深處。坐也坐不久,是要雙膝着地自然地“坐”到自己的腳後跟上,久之,腿麻,再久之,會抽筋。可見古人的世界,于我,隻剩追慕。

蘭亭夢尋 | 語聞·萬有引力

墨華亭

水是真正的活水,是以清澈見底。右軍祠中的墨華亭直接就建在水上,亭子的檐角高高翹起,仿佛淩波微步的飛鳥,美極了。其實不僅右軍祠内是一汪清水,整個右軍祠都被水道環繞。白牆倒映水中,微風拂來,随波輕搖,格外有一種安靜的靈動。

蘭亭夢尋 | 語聞·萬有引力

王右軍祠

沒想到臨近出口會有長長的一條河,就明晃晃那麼溫柔地鋪陳在山腳下,對岸是成片的翠綠竹林。走在岸邊恍如置身畫中。“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娛目騁懷,信可樂也。”蘭亭的最大好處,是沒有将王羲之筆下的風雅清朗,濃墨重彩塗成一個過度“裝修”的現代景點,而是一如《蘭亭序》中的文字,在自然的懷抱中,樸素,誠懇,風雅無邊。

蘭亭夢尋 | 語聞·萬有引力

青山翠竹

蘭亭夢尋 | 語聞·萬有引力

騁懷橋

尤其是冬天,這種風雅無邊的盎然綠意更能沁人心脾。《世說新語》載王子敬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季,尤難為懷。”王子敬就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據說“鵝池”兩字,“鵝”是老爸寫的,老爸剛寫完“鵝”,皇帝聖旨到了,他就急火火接聖旨去了,兒子還小,不管聖旨,拿起筆就寫了個“池”字。

據說“蘭亭”之名,是因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漢代在此設有驿亭而得。我問竹林邊正在掃地的老人此地村名,答曰“蘭亭”,而蘭亭村所屬,是“蘭亭街道”。可見“蘭亭”作為地名,延續至今。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摯友四十一人在此修禊,臨流泛觞,飲酒賦詩,并即興寫下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蘭亭由此成為著名的書法聖地。

1600多年來,蘭亭幾經興廢變遷,如今蘭亭的狀貌,系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由天章寺遷建,後經清代重建。當代幾經擴建,始具今日規模。2015年春,蘭亭書法博物館建成開館。特别值得為景區建設者點贊的是,這個可以當作當代功績的書法博物館,隻是靜立景區出口附近山腳一隅,并沒有破壞任何蘭亭原有的景緻,是一個追慕古典風雅的謙遜的現代人所應有的姿态。不像前些年去北方一個著名的古村落,一座建立的大型體驗館赫然立于古村核心位置,傲慢又粗鄙。

“文人天趣清猶水,賢者風期靜若蘭。”我們是正月初一上午到的蘭亭,景區過年期間免費,遊人不少,但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喧鬧,仿佛這裡的山水能吸收人心的煩躁。就連出口處的小店也别有特色——沒有衆多熱門景區滿眼的塑膠動物,木頭玩偶,套娃,套猴子,而是大多圍繞書法的典雅文創。我買的一個長方體小盒子,原木做的,打開後裡面有一枚白瓷杯,四小包茶葉。茶葉是兩包肉桂兩包水仙,小白瓷杯上繪兩三朵蘭花。盒子蓋上手寫“曲水流觞”四個字,是店主“小胡子”親自寫的。整件物品既精美、雅緻,又實用,還不貴。“小胡子”還特别熱情,知道我們還沒吃午飯,告訴我們他和朋友經常去景區不遠的一家農家樂。我們按圖索骥,果然好吃極了。

貴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自然研究者衆,坊間甚至有一本《蘭亭序公案》專門“破解”《蘭亭序》真迹下落這一“書法史千年謎案”。不過我忍不住想起來的,是劉勃《世說俗談》中的一篇頗有意思的《王羲之的可樂與苦悶》。文中引述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的一個著名論斷:“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是以也就是最富于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劉勃認為,這一論斷“作為一種關于這四百年大分裂曆史的泛泛而談”,“很有理論高度和認識深度”,但具體到東晉中期的江左,“政治也許确實混亂(但不動蕩),社會還真談不上痛苦……對江左社會來說,這些年即使有零星的戰事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影響,妥妥的偏安,不去放眼天下,就是太平歲月”。是以劉勃認為,宗白華先生盛贊的漢末六朝士人的“藝術精神”,“具體到東晉士人這一段,構成其底色的,恐怕并不是積郁難抒的現實痛苦,而是生活安逸之後,因為無所事事而内心格外細膩敏感,是以抽象到宇宙人生層面的微茫的憂郁和惆怅,或一地雞毛的唧唧歪歪”。劉勃文章中還寫到王羲之的世家大族背景和一些“唧唧歪歪”的事兒,和我們想象中的風流潇灑有所不同,十分有趣。

不過我想無論如何,無論在怎樣的處境中,風雅地享受自然一定是沒錯的。沒有格外細膩敏感的内心,是一定寫不出這樣“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飄逸和潇灑的。

流觞亭北面門口對聯,是當代人柳倩所書,聯曰:“曲水繞華筵,蘭亭雨露添新色;流觞成雅集,翠竹蕭疏憶古人。”對于我們來說,也就偷得浮生半日閑,來匆匆領略一番蘭亭魅力,至于如1600多年前般邀請四十多個同好,跑山野裡飲酒賦詩,恐怕是做不到了。——上哪找這麼多朋友?還得願意去山野,還得聊得來。就是人勉強湊齊了,恐怕也很難惠風和暢:會不會作詩另說,酒一喝多,話不投機,戾氣便易泛縱。天朗氣清之日,茂林修竹之下,臉紅脖子粗的,撸起袖子罵人打架,可就不太好看了。

記者:錢歡青 編輯:徐征 攝影:錢歡青 校對:楊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