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作者:小辣椒

康熙即位之初,面對"三藩"割據一方的局面,心中早已萌生裁撤之意。然而,面對久經沙場、權勢滔天的吳三桂,年僅20歲的康熙該如何出招?他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吳三桂引入自己的掌心之中?康熙的種種舉措,究竟有何深意?讓我們一起走進康熙裁撤三藩的曆史,探尋這位年輕君主的非凡謀略。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一、三藩割據勢力強大,康熙欲除之而後快

康熙十二年,年僅20歲的康熙正式親政。此時,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勢力如日中天,俨然成為一方諸侯。吳三桂更是兵強馬壯,号稱擁兵七萬,鎮守雲南,勢力遠超其他兩藩。

三藩的存在,對于初掌大權的康熙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隐患。他們不僅擁兵自重,而且每年所需軍饷高達900餘萬兩,占據了國家财政的大半。康熙曾感慨:"天下财賦,半耗于三藩。"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更令康熙憂心的是,三藩割據一方,俨然成為皇權之外的另一股勢力,嚴重威脅到中央集權。作為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康熙豈能容忍"尾大不掉"的局面長期存在?

康熙深知,要鞏固皇權,加強中央集權,裁撤三藩勢在必行。然而,三藩根基深厚,尤其是吳三桂更是一代名将,若貿然動手,恐怕會激起強烈反彈,甚至引發内亂。

康熙審時度勢,決定采取迂回政策,先削弱三藩實力,待時機成熟再一舉除之。為此,他開始了一系列布局。

康熙先是派内大臣向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問話,責備吳三桂仍握有大将軍印,迫使其交出兵權。接着,康熙又下旨裁減三藩兵員,改組吳三桂的嫡系部隊"忠勇營"和"義勇營",調離其心腹大将。

吳三桂雖心有不甘,但礙于康熙淳親王的身份,隻得忍氣吞聲,照旨辦理。他的謀臣提醒他提防朝廷,吳三桂卻不以為意,認為康熙不敢對他怎樣。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康熙的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吳三桂卻渾然不覺,仍沉浸在皇恩浩蕩的美夢中。他甚至主動請辭雲貴總督之職,康熙欣然應允,并将和碩公主許配吳應熊,又封吳應熊為少傅,名義上給予優厚恩寵,實則将其牢牢控制在京城。

至此,康熙已然将吳三桂的羽翼盡數剪除,這頭老虎再難傷人了。而吳三桂還沉浸在康熙的"恩寵"之中,全然不知大禍将至。

康熙這步棋,實在是妙招疊出,将吳三桂牢牢地套在自己的掌心之中。他運籌帷幄,步步為營,一步步削弱吳三桂的實力,直至最後扳倒這尊"大佛"。這位年輕的君主,心思之缜密,手段之高明,實在令人歎服。

二、康熙運籌帷幄,步步為營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康熙自幼聰穎,深谙兵法韬略。面對三藩割據的局面,他審時度勢,決定采取迂回政策,先削弱三藩實力,待時機成熟再一舉除之。

康熙首先派内大臣向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問話,責備吳三桂仍握有大将軍印,迫使其交出兵權。吳三桂雖心有不甘,但礙于康熙淳親王的身份,隻得忍氣吞聲,照旨辦理。

接着,康熙下旨裁減三藩兵員,改組吳三桂的嫡系部隊"忠勇營"和"義勇營",調離其心腹大将。吳三桂的羽翼被一一剪除,實力大減。他的謀臣提醒他提防朝廷,吳三桂卻不以為意,認為康熙不敢對他怎樣。

康熙的如意算盤打得啪啪響,吳三桂卻渾然不覺。為了進一步安撫吳三桂,康熙将和碩公主許配吳應熊,又封吳應熊為少傅,名義上給予優厚恩寵,實則将其牢牢控制在京城。

吳三桂享受着天倫之樂,全然不知大禍将至。他甚至主動請辭雲貴總督之職,康熙欣然應允。至此,吳三桂已成為一頭被拔去利齒、剪去利爪的老虎,再難傷人。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與此同時,康熙也未忘籠絡其他兩藩。他封耿繼茂、尚可喜的兒子為太子太師,名為榮寵,實為人質。軟硬兼施之下,三藩暫時安分守己。

1673年,尚可喜上疏請求告老還鄉,康熙抓住機會,借題發揮,一舉裁撤三藩。吳三桂、耿精忠也随之上疏請辭,康熙立即準奏,并着手商讨裁撤事宜。

朝中大臣對裁撤吳三桂頗有争議,康熙卻已下定決心。他斷然下旨,命吳三桂率衆遷往京城,不容置喙。吳三桂猝不及防,終于意識到康熙的心思,決定铤而走險,舉旗造反。

康熙對吳三桂的反應并不意外。他早已做好準備,迅速調兵遣将,分路圍剿。同時,他還安撫耿精忠、尚可喜,防止他們倒戈。對于背叛的吳應熊,康熙更是大義滅親,斬草除根。

在平叛過程中,康熙及時調整政策,采取繳撫并用之策。他先是招撫陝西總督王輔臣,瓦解吳三桂的外援;又先後招降耿精忠、尚之信,削弱吳三桂羽翼。待吳三桂孤立無援,康熙便集中兵力,圍困昆明,最終斬殺吳世璠,平定叛亂。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縱觀康熙裁撤三藩的全過程,他運籌帷幄,步步為營,先削藩王兵權,再調離其心腹,繼而離間瓦解,各個擊破。在關鍵時刻,他又能當機立斷,勇于擔當,不懼衆議,堅決裁撤。面對叛亂,他更是從容應對,靈活調整,招撫有方,最終達成夙願。

康熙裁撤三藩的過程,充分彰顯了這位年輕君主的雄才大略和非凡謀略。他審時度勢,深謀遠慮,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最終扳倒三座大山,實作大一統的夢想。康熙的膽識與謀略,實乃千古一帝也!

三、吳三桂铤而走險,康熙從容應對

1673年9月,朝廷派欽差大臣前往昆明宣讀聖旨,吳三桂得知康熙決定裁撤三藩,頓時如五雷轟頂。他意識到,自己多年經營的勢力,即将化為烏有。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吳三桂集合手下将領,商議對策。謀臣方廣深力勸吳三桂順從朝廷,以保全家族;但吳三桂心意已決,他斬釘截鐵地說:"朝廷既要撤藩,我便與之一搏!"

12月21日,吳三桂帶領部下将雲南巡撫朱國治斬首祭旗,打出"反清複明"的旗号,正式舉起反旗。他派兵攻打貴州,很快占領了大片土地。

康熙得知吳三桂造反的消息,立即召集議政王大臣商讨對策。索額圖等人主張先安撫吳三桂,再伺機除之;但康熙卻認為,吳三桂此舉已是背水一戰,絕無和解可能。

康熙當機立斷,下令調集大軍,分路進剿。他任命碩岱為前鋒統領,率兵進據常德;多羅承郡王勒爾錦駐守荊州;定南王孔有德女婿孫延齡固守廣西。同時,康熙還下旨安撫耿精忠、尚可喜,防止他們倒戈。

1674年4月,康熙下旨将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及嫡長孫吳世霖處死,以儆效尤。這一舉動,徹底斷絕了吳三桂的後路。吳三桂聞訊大怒,誓與朝廷決一死戰。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就在此時,康熙的後院起火。陝西總督王輔臣殺死刑部尚書莫洛,舉兵反叛。吳三桂大喜過望,連忙派人招降王輔臣,意圖聯合西北,夾擊朝廷。

康熙審時度勢,當即調整部署。他命勒爾錦主攻湖南,剿滅吳三桂;安親王嶽樂主攻江西;康親王征讨浙江。同時,康熙還下旨在驿站外每四百裡設定一個筆帖式,加快軍情傳遞速度。

吳三桂得知康熙如此部署,不禁長歎:"完了,不該與他争鋒!"他原本輕視這位年輕的皇帝,不料康熙如此沉穩老練,遠非他可以對付。

康熙對付王輔臣,卻是另一番手段。他給王輔臣寫了一封感人至深的诏書,由王輔臣之子王繼貞送回。這封诏書字字懇切,情真意切,打動了王輔臣的心。王輔臣最終選擇駐紮平涼,并未南下與吳三桂會合。

1676年2月,清軍圍困平涼城,招撫王輔臣投降。康熙信守承諾,不僅沒有治罪王輔臣,還升其為靖寇大将軍。随着王輔臣的投降,清軍收複了大片失地,形勢逐漸好轉。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解決了西北戰場,康熙将主力轉向湖廣主戰場。他采取繳撫并用之策,收效顯著。1676年10月,耿精忠率部投降;次年5月,尚之信也率部歸順。吳三桂的勢力,被層層包圍,岌岌可危。

1678年,吳三桂為鼓舞士氣,在嶽州登基稱帝,建立大周政權。但僅5個月後,吳三桂便病死軍中,其孫吳世璠繼位。康熙抓住時機,指令清軍分水陸兩路夾擊,很快攻克嶽州。

至此,吳三桂叛亂的勢頭已去,大勢已去。康熙運籌帷幄,步步為營,終于扳倒了這尊"大佛"。面對叛亂,他從容應對,靈活調整,招撫有方,最終化險為夷,平定叛亂。康熙的雄才大略,令人歎服。

四、平定三藩之亂,康熙威名遠揚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1681年,曆經八年征戰,三藩之亂終于迎來尾聲。康熙采取繳撫并用之策,逐漸瓦解吳三桂的勢力。

1680年,清軍分水陸兩路夾擊,攻克嶽州。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雖繼位為帝,但大勢已去,岌岌可危。次年二月,清軍兵臨昆明城下,圍攻半年有餘。10月,吳世璠服毒自盡,昆明城破,三藩之亂至此平定。

平叛捷報傳到京城,百官齊集乾清門,向康熙賀喜。康熙龍顔大悅,下旨大赦天下,大賞三軍。朝廷還為三藩平叛立碑紀功,彰顯康熙功績。

三藩平定,不僅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隐患,更是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康熙趁勢改土歸流,将雲貴等地的土司改為流官,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同時,康熙還着手整頓吏治,嚴懲貪墨,提拔清廉之士,為日後的盛世奠定基礎。

平定三藩,康熙付出了巨大代價。據史料記載,征讨三藩耗銀數億兩,犧牲将士數十萬。但康熙認為,這是值得的代價。他曾說:"甯可國家虛耗十年,不可令逆賊猖獗一日。"

康熙年僅20歲裁撤三藩,吳三桂一步步走入康熙掌心,不可謂不高明

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熙的威望達到頂峰。他以20歲之齡,扳倒三座大山,創下前無古人的偉業。他的膽識、謀略、決斷,令人歎為觀止。此後六十餘年的執政生涯中,康熙勵精圖治,開創康乾盛世,被譽為千古一帝。

三藩雖除,但教訓不能忘。康熙深知,要防止類似禍亂再起,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開始着手改革八旗制度,加強對将領的管控,防止重蹈覆轍。同時,康熙還大力提倡漢文化,緩和滿漢沖突,促進民族融合。

康熙晚年,曾回顧平三藩之戰,感慨萬千。他說:"朕初即位,叛逆四起,幾乎亡國。全憑列聖列宗之靈,臣工之力,始克有定。此後數十年,國家安泰,實乃不易。"

康熙平定三藩,不僅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清王朝,更是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這位年輕的君主,以其非凡的膽識和謀略,譜寫了一曲千古傳唱的凱歌。他的功業,永載史冊,彪炳千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