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 | 朱小悅愛侃娛
編輯 | 朱小悅愛侃娛
在中國軍史中,軍銜不僅象征着無上的榮譽,也是對一個軍人最高成就的認可。對于一對低調的父子将軍——許光達和許延濱來說,他們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盡管分别被授予了大将和少将軍銜,這對将軍父子卻很少公開佩戴他們的軍銜章。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他們對軍銜的獨特态度如何成為了他們家族中傳承的一部分?下面就由小朱帶大家走進這個故事吧。
許光達從小在湖南長沙的一個普通農家長大,經曆了許多生活上的困難。盡管家庭條件有限,得到親友的幫助後,他才有機會完成了基礎學業。許光達自幼就展現出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積極參加學校和社群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他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得到了深入的培育。
這些經曆不僅磨練了他的意志,還深深植入了堅定的愛國情懷。正是這種從小培養起來的堅韌不拔和對國家的忠誠,塑造了許光達後來的軍事生涯。他在嚴峻的環境中不斷提升自己,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更在思想品德上追求卓越。盡管生活條件十分困難,許光達從未放棄過追求更高理想的步伐,他的一生都在為實作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在1921年秋天,許光達進入長沙師範學校,開啟了他的學術之路。毛主席在學校中已經享有一定的聲望。同時鄒希魯先生家中發生了不幸變故,他的堂弟繼承了家族長輩的地位,這位新任族長對家中的事務持有自己的觀點,尤其是處理家中女孩的問題。他認為家裡女孩太多會影響家族财務的管理,是以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 出售一些女孩來減輕家族負擔。
鄒希魯感到無法接受,極力反對堂弟的決定。經過仔細考慮,他決定采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女兒們免受這種命運。他開始尋找适當的解決方案,希望通過婚姻為女兒們確定一個更好的未來。在這一過程中,他注意到了許光達這個年僅14歲的年輕人,許光達不僅學業優秀,品行也極為端正,表現出了卓越的潛力和責任感。鄒希魯決定将他9歲的女兒鄒靖華許配給了許光達。
在1926年,許光達被選中由中共湖南省委派前往廣州報考著名的黃埔軍校。抵達廣州後,憑借其出色的表現,許光達不僅成功通過了入學考試,還以優異的成績被正式錄取。他被配置設定至伍生第2團接受基礎訓練,随後在秋季他轉入第5期炮科,開始了更為專業的軍事教育。
許光達在黃埔軍校的學習生活是充滿挑戰的。特别是在中山艦事件爆發後,蔣介石開始明顯限制共産黨的影響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削弱共産黨在軍校中的活動。在這種背景下蔣介石指令所有共産黨員填寫登記表,并要求他們退出黨組織。
面對這樣的壓力許光達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堅定。在登記表上他毫不猶豫地寫下了“死不退出共産黨”的豪言壯語。他的生活、信念與未來都已與共産黨緊密綁定,沒有其他選擇,他的忠誠自然也就堅定不移。這一行為不僅展示了他對黨的絕對忠誠,還标志着他對自身使命和信仰的深刻認知。
許光達在黃埔軍校畢業後不久便加入了曆史上著名的南昌起義,此戰中他英勇戰鬥,但不幸被炮火擊中,造成嚴重傷害,并暫時與自己的部隊失聯。直到1929年5月,許光達經過長時間的尋找終于重新與中共組織取得了聯系。同年九月,中共中央派他前往洪湖地區,指揮那裡的軍事行動。
在1932年初,許光達擔任紅25團團長,帶領部隊參加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在戰鬥中他勇敢地指揮部隊沖鋒,不幸被敵軍從炮樓上的機槍所擊中,彈片差點達到他的心髒。因傷勢嚴重,他被迅速送往洪湖蘇區的醫院急救。當時的醫療條件非常有限,連麻醉藥都缺乏。在這種困境下,許光達隻能咬住毛巾,緊緊抓住護士的手臂,忍受手術中的劇烈疼痛。醫生盡管嘗試了多次,最終還是沒能成功取出子彈。
鑒于許光達的傷情複雜且手術難度較大,黨組織決定将他轉移到裝置更先進的上海醫院進行治療。在上海醫院中,就在醫生為他準備施行更複雜的手術并進行麻醉之際,一名黨的地下聯絡員突然闖入手術室。聯絡員迅速拉起許光達,二人急速離開手術室。在他們離開幾分鐘之後,一隊國民黨特務突襲了醫院。原來是黨内的叛徒洩露了他的所在地。
随着抗日戰争的激烈進行,許光達中斷了他的海外學習并帶着豐富的軍事與政治知識回到了中國,加入了抗擊侵略者的艱苦戰鬥。他的回國為祖國帶來了重要的戰略資源。在抗日軍政大學,許光達曆任訓練部部長、教育長和第三分校校長,專注于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并培養了一大批抗日軍政幹部,這些幹部成為了國家抗戰努力中的新生力量。
在1941年的一月,許光達接受了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部長的職務,同時還被委以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及衛戍司令的重要角色。他負責協調抗日軍事行動和增強地方的防禦能力。在這一系列職位中,許光達憑借他卓越的組織和指揮能力,為延安以及其周邊地區的戰略防禦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随後的歲月裡許光達被委以更重的責任,出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并兼任晉綏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在這一崗位上,他積極推動地方武裝力量和群眾進行廣泛的遊擊戰鬥,有效地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通過靈活的遊擊戰術和精确的戰略部署,許光達不僅增強了當地的防禦能力,還成功地削弱了敵軍的進攻勢頭,為抗日戰争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1955年,随着中國人民解放軍推行新的軍銜制度,許光達因其在中國革命及軍隊建設中的顯著貢獻,被中央軍委評定為大将。盡管這是對他多年奉獻的高度肯定,許光達卻表現出了謙遜與自我克制的品質。他在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軍銜後,不僅在會見賀龍時提出降為上将的請求,還親自筆書給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和副主席,懇請他們考慮将他的軍銜降級。
他認為他被授予了大将軍銜這一稱号過于沉重,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分量,更因為它象征的責任和權威。他曾經表示戴上大将的徽章,他會感覺到一種沉重的負擔,擔心這樣的展示會給人一種炫耀的感覺,而他深知還有許多其他人也同樣值得此等榮譽。
盡管許光達的降銜請求被中央婉拒,他被依舊授予了大将的軍銜,他選擇了一個更為低調的方式來對待這一榮譽。許光達很少公開佩戴自己的大将軍銜徽章,真正的榮耀來自于對國家的服務,而非個人的榮耀标志。這種行為不僅顯示了他的謙遜,也強化了他在部隊和國家中的尊重和愛戴。
1940年許光達将軍的兒子許延濱出生在革命聖地延安。他的教育生涯始于北京榮臻國小在那裡他于1953年完成了國小學業。他進入北京一O一中學深造,并于1959年畢業。許延濱的學術之路并未止步,1964年他從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專業是飛彈自動化,這一領域在當時屬于國防科技的前沿。
許延濱的職業生涯充滿了挑戰與成就。1975年至1976年間,他作為裝甲兵部隊的指揮官,參與了一項重大的核試驗。這次核試驗是對國家防禦能力的一次重大檢驗,也是對個人勇氣與承擔的極大考驗。許延濱在這次試驗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責任感。他冒着高度的核輻射風險,成為第一個駕駛坦克進入核爆炸中心的指揮官。這一行為不僅展示了他對國家使命的忠誠,也展現了他對軍人職責的深刻了解。
在核試驗場許延濱指揮着坦克安全地穿越被核爆炸影響的區域,以評估爆炸後的環境狀況及坦克裝備的抗核能力。這一勇敢的行為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還極大地增強了國家在核戰略防禦領域的信心與能力。
在1978至1979年間,許延濱參與了一場關鍵的邊境沖突,期間擔任總參裝甲兵部隊前線指揮組的作戰參謀。在這一角色中,他肩負着確定前線最高指揮官與一線部隊之間的通信聯絡。在戰鬥中當所有通訊線路都遭到破壞,許延濱通過攜帶的移動電台,成功地向北京的軍事總部傳達了緊急戰況,這一舉動對戰鬥的轉折起到了關鍵作用,并是以榮獲二等功。
在激烈的戰鬥中許延濱英勇作戰,不幸受傷。他的勇敢事迹被《人民日報》等國内主要媒體報道,成為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典範。
1983年至1989年許延濱被任命為坦克二師師長。他緻力于提升部隊作戰能力和技術現代化,加強了部隊的戰鬥訓練和戰術創新。1989年,他進一步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兼博士生導師,其專業領域為資訊戰技術,成為該領域的知名專家。
1990年6月,許延濱的軍事才能和學術貢獻得到了認可被軍委晉升為少将軍銜。他還擔任了中國應急管理專業委員會的重要成員,參與國家級的應急管理工作。通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續貢獻,許延濱不僅繼承了其父的革命精神,更在軍事和學術領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成為共和國的光榮将軍。
許延濱繼承了父親許光達的謙遜與内斂,他們都不願意過度展示自己的軍銜和榮譽。這種行為不僅是個人品性的展現,也是許家代代相傳的家族文化的一部分。許延濱很少在公開場合佩戴自己的軍銜章。他認為過度展示這些象征性的榮譽可能會掩蓋他真正的成就和為國家服務的初心。這種觀念與他父親許光達的态度不謀而合,後者在被授予大将軍銜時也曾表達過類似的想法。
許延濱的行為不僅展現了個人的謙遜與專注,也延續了許家深厚的家族傳統,這種傳統強調實際貢獻高于表面榮譽,成為他們家族文化中一條重要的紅線。
(參考書籍:《往事親曆——開國将帥的親情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