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作者:朱小悦爱侃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朱小悦爱侃娱

编辑 | 朱小悦爱侃娱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在中国军史中,军衔不仅象征着无上的荣誉,也是对一个军人最高成就的认可。对于一对低调的父子将军——许光达和许延滨来说,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尽管分别被授予了大将和少将军衔,这对将军父子却很少公开佩戴他们的军衔章。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对军衔的独特态度如何成为了他们家族中传承的一部分?下面就由小朱带大家走进这个故事吧。

许光达从小在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农家长大,经历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尽管家庭条件有限,得到亲友的帮助后,他才有机会完成了基础学业。许光达自幼就展现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得到了深入的培育。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这些经历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还深深植入了坚定的爱国情怀。正是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坚韧不拔和对国家的忠诚,塑造了许光达后来的军事生涯。他在严峻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在思想品德上追求卓越。尽管生活条件十分困难,许光达从未放弃过追求更高理想的步伐,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1921年秋天,许光达进入长沙师范学校,开启了他的学术之路。毛主席在学校中已经享有一定的声望。同时邹希鲁先生家中发生了不幸变故,他的堂弟继承了家族长辈的地位,这位新任族长对家中的事务持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处理家中女孩的问题。他认为家里女孩太多会影响家族财务的管理,因此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 出售一些女孩来减轻家族负担。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邹希鲁感到无法接受,极力反对堂弟的决定。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女儿们免受这种命运。他开始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婚姻为女儿们确保一个更好的未来。在这一过程中,他注意到了许光达这个年仅14岁的年轻人,许光达不仅学业优秀,品行也极为端正,表现出了卓越的潜力和责任感。邹希鲁决定将他9岁的女儿邹靖华许配给了许光达。

在1926年,许光达被选中由中共湖南省委派前往广州报考著名的黄埔军校。抵达广州后,凭借其出色的表现,许光达不仅成功通过了入学考试,还以优异的成绩被正式录取。他被分配至伍生第2团接受基础训练,随后在秋季他转入第5期炮科,开始了更为专业的军事教育。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许光达在黄埔军校的学习生活是充满挑战的。特别是在中山舰事件爆发后,蒋介石开始明显限制共产党的影响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削弱共产党在军校中的活动。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命令所有共产党员填写登记表,并要求他们退出党组织。

面对这样的压力许光达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在登记表上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死不退出共产党”的豪言壮语。他的生活、信念与未来都已与共产党紧密绑定,没有其他选择,他的忠诚自然也就坚定不移。这一行为不仅展示了他对党的绝对忠诚,还标志着他对自身使命和信仰的深刻认知。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许光达在黄埔军校毕业后不久便加入了历史上著名的南昌起义,此战中他英勇战斗,但不幸被炮火击中,造成严重伤害,并暂时与自己的部队失联。直到1929年5月,许光达经过长时间的寻找终于重新与中共组织取得了联系。同年九月,中共中央派他前往洪湖地区,指挥那里的军事行动。

在1932年初,许光达担任红25团团长,带领部队参加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他勇敢地指挥部队冲锋,不幸被敌军从炮楼上的机枪所击中,弹片差点达到他的心脏。因伤势严重,他被迅速送往洪湖苏区的医院急救。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连麻醉药都缺乏。在这种困境下,许光达只能咬住毛巾,紧紧抓住护士的手臂,忍受手术中的剧烈疼痛。医生尽管尝试了多次,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取出子弹。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鉴于许光达的伤情复杂且手术难度较大,党组织决定将他转移到设备更先进的上海医院进行治疗。在上海医院中,就在医生为他准备施行更复杂的手术并进行麻醉之际,一名党的地下联络员突然闯入手术室。联络员迅速拉起许光达,二人急速离开手术室。在他们离开几分钟之后,一队国民党特务突袭了医院。原来是党内的叛徒泄露了他的所在地。

随着抗日战争的激烈进行,许光达中断了他的海外学习并带着丰富的军事与政治知识回到了中国,加入了抗击侵略者的艰苦战斗。他的回国为祖国带来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抗日军政大学,许光达历任训练部部长、教育长和第三分校校长,专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并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军政干部,这些干部成为了国家抗战努力中的新生力量。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在1941年的一月,许光达接受了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部长的职务,同时还被委以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及卫戍司令的重要角色。他负责协调抗日军事行动和增强地方的防御能力。在这一系列职位中,许光达凭借他卓越的组织和指挥能力,为延安以及其周边地区的战略防御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随后的岁月里许光达被委以更重的责任,出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并兼任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在这一岗位上,他积极推动地方武装力量和民众进行广泛的游击战斗,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通过灵活的游击战术和精确的战略部署,许光达不仅增强了当地的防御能力,还成功地削弱了敌军的进攻势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在1955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推行新的军衔制度,许光达因其在中国革命及军队建设中的显著贡献,被中央军委评定为大将。尽管这是对他多年奉献的高度肯定,许光达却表现出了谦逊与自我克制的品质。他在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后,不仅在会见贺龙时提出降为上将的请求,还亲自笔书给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副主席,恳请他们考虑将他的军衔降级。

他认为他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这一称号过于沉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分量,更因为它象征的责任和权威。他曾经表示戴上大将的徽章,他会感觉到一种沉重的负担,担心这样的展示会给人一种炫耀的感觉,而他深知还有许多其他人也同样值得此等荣誉。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尽管许光达的降衔请求被中央婉拒,他被依旧授予了大将的军衔,他选择了一个更为低调的方式来对待这一荣誉。许光达很少公开佩戴自己的大将军衔徽章,真正的荣耀来自于对国家的服务,而非个人的荣耀标志。这种行为不仅显示了他的谦逊,也强化了他在部队和国家中的尊重和爱戴。

1940年许光达将军的儿子许延滨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他的教育生涯始于北京荣臻小学在那里他于1953年完成了小学学业。他进入北京一O一中学深造,并于1959年毕业。许延滨的学术之路并未止步,1964年他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专业是导弹自动化,这一领域在当时属于国防科技的前沿。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许延滨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挑战与成就。1975年至1976年间,他作为装甲兵部队的指挥官,参与了一项重大的核试验。这次核试验是对国家防御能力的一次重大检验,也是对个人勇气与承担的极大考验。许延滨在这次试验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责任感。他冒着高度的核辐射风险,成为第一个驾驶坦克进入核爆炸中心的指挥官。这一行为不仅展示了他对国家使命的忠诚,也体现了他对军人职责的深刻理解。

在核试验场许延滨指挥着坦克安全地穿越被核爆炸影响的区域,以评估爆炸后的环境状况及坦克装备的抗核能力。这一勇敢的行为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数据,还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在核战略防御领域的信心与能力。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在1978至1979年间,许延滨参与了一场关键的边境冲突,期间担任总参装甲兵部队前线指挥组的作战参谋。在这一角色中,他肩负着确保前线最高指挥官与一线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在战斗中当所有通讯线路都遭到破坏,许延滨通过携带的移动电台,成功地向北京的军事总部传达了紧急战况,这一举动对战斗的转折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因此荣获二等功。

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延滨英勇作战,不幸受伤。他的勇敢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国内主要媒体报道,成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典范。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1983年至1989年许延滨被任命为坦克二师师长。他致力于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和技术现代化,加强了部队的战斗训练和战术创新。1989年,他进一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兼博士生导师,其专业领域为信息战技术,成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

1990年6月,许延滨的军事才能和学术贡献得到了认可被军委晋升为少将军衔。他还担任了中国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参与国家级的应急管理工作。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贡献,许延滨不仅继承了其父的革命精神,更在军事和学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共和国的光荣将军。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许延滨继承了父亲许光达的谦逊与内敛,他们都不愿意过度展示自己的军衔和荣誉。这种行为不仅是个人品性的体现,也是许家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的一部分。许延滨很少在公开场合佩戴自己的军衔章。他认为过度展示这些象征性的荣誉可能会掩盖他真正的成就和为国家服务的初心。这种观念与他父亲许光达的态度不谋而合,后者在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想法。

许延滨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谦逊与专注,也延续了许家深厚的家族传统,这种传统强调实际贡献高于表面荣誉,成为他们家族文化中一条重要的红线。

大将的儿子被授少将,父子两将军,却都不愿意佩戴军衔章

(参考书籍:《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