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年思考:區域國别研究入門書籍比較閱讀心得與了解(陳皖婷)

《區域國别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基于北大的探索》與《區域國别研究:曆史、理論與方法》比較閱讀心得與了解

作者/陳皖婷

第13期大外交青年發展與實踐啟航項目班學員

就讀于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

來源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

編者按:本文系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第13期大外交青年發展與實踐啟航項目班“區域國别研究與國際傳播實踐專題”專題學員階段學習與實踐的思考。

讀完兩本區域國别研究入門資料,我了解到了很多關于開展區域與國别研究的相關知識,認識到區域國别研究與其他學科研究的本質差別,同時也意識到區域與國别研究是需要多個學科合作共建的,目前,體系化的區域與國别研究平台正在搭建過程中,也需要更多“學科交叉類”人才的支援和加入,學科發展過程中的不足也亟待完善。不過,随着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區域與國别研究逐漸成為學科發展的新方向,其研究的實際價值也越發凸現。是以,研究區域與國别不僅有理論意義,更存在現實價值。此篇關于兩本書的閱讀心得與感悟主要從内容概述、比較了解和閱讀感受三部分展開。

一、内容概述

在《區域國别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基于北大的探索》一書中,主要談到關于區域國别研究的學科建構、理論方法和人才培養的問題,以及通過舉“歐洲研究”以及具有日本特色的地區研究的案例,探讨關于建設中國特色區域國别研究的啟示和思考。整本書閱讀下來,這本書強調的是中國正邁步走向世界,是以,區域國别研究這一學科建立尤其特殊性和必要性,且書中更多的是叙述關于中國區域國别研究需要達到的目标,強調人才培養和建設的重要性。

而《區域國别研究:曆史、理論與方法》一書則是從21世紀以來中國國際政治研究領域各個分支的演講展開叙事的。整書是由《國際政治研究》雜志編輯部,通過系列專訪的方式,邀請中青年學者進行對話,收錄了20篇關于國内關于國際關系、國際政治領域學者、專家等的談話記錄,充滿了21世紀以來中國國際政治學界不同領域學者的成就與思考,同時也對目前中國特色區域國别研究的問題與現實困境,還對未來的區域國别研究進行了展望。

與前一本書不同的是,這本書不僅對區域國别研究的定義、背景以及在中國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梳理,更多的是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中國關于各地區(美國、日本、歐洲、中亞、中東歐、拉美、太平洋島國)的研究進行了分析,且都采取了幾乎相似的論述順序:首先,論述在世界各國對于某地區研究的發展總體概況;其次再将範圍縮小到中國,闡述中國對于這些地區研究的狀況;第三部分,即叙述中國關于這些研究的特色和不足;最後,對中國關于這些地區的研究現狀進行了評估,也對其未來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展望。

二、關于兩書的比較了解

(一)相同點

1、都對區域與國别的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方法進行了定義。區域與國别研究是一門跨學科跨專業的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學科。

2、都使用案例對區域國别的研究進行了叙述。第一本書運用了歐洲、日本、東南亞和美國的區域國别研究案例;第二本書運用了中國的美國、日本、歐洲、中亞、中東歐、拉美、太平洋島國研究的案例。雖範圍和研究對象不同,但都運用了舉例子的寫作手法。

3、都對世界的與中國的區域與國别研究現狀都進行了闡釋。

4、都從其他國家的區域國别研究中産生了啟發,并針對自身學科建設進行了反思。從不同國家的區域國别學科建設和研究方式,甚至是中國自身的區域國别研究中得到啟示,進行反思,進一步促進學科的發展和完善。

5、都運用了訪談式的記錄與寫作手法。兩本書都采取了一問一答式的研究方式,通過提問引出學者、專家對于區域與國别研究相關問題的看法。

(二)不同點

1、探讨重點不同

前者強調區域與國别研究的學科建設和人才的培養,而後者着重于叙述中國對于不同地區和國家的研究的差別,強調在比較中學習,互相借鑒。

2、研究方法不同

與前者相比,後者更加注重采取比較研究的方式,通過對中國關于不同地區研究的舉例,不但讓讀者更深一步地了解到了國内關于這些地區研究的進度和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不同地區研究的出發點、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的差異。

3、闡述邏輯不同

前者是從學科建設、理論方法和人才培養的邏輯叙述的,後者是從區域國别研究的曆史、研究理論與不同地區的研究方法這個角度展開論述的。

4、案例對象不同

前者在第四部分具體案例中,所舉的案例是其他國家是如何進行他們國家的區域與國别研究的,探讨的是歐洲、日本和美國的區域國别研究的學科體系和知識建構以及對中國建設自身區域國别研究學科的啟示;而後者所舉的案例是基于中國視角,對其他國家進行的區域國别研究。這在案例讨論的對象上就有很大差別了。

三、閱讀感受

(一)區域國别研究與國際關系研究等其他領域的研究有很大差別,決不能混為一談

區域與國别研究是針對其他國家、域外地區做研究。與國際關系研究不同的是,區域與國别研究的範圍和領域更為廣闊,并不僅僅局限于研究國際政治,它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涵蓋某地區、某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等不同學科或領域的研究。

(二)書中關于區域研究學者身份的界定與我的想法相似

書中說,在區域與國别研究領域的學者,最好能同時具備兩個身份,一個是某區域或國别的專家,另一個是某個學科或某一領域的學者。我也深刻認識到盡管區域與國别研究是一個“交叉學科”的共同研究,但也不能一直是“博學”,而沒有“專精”。之前我一直困擾于學者是應“專精”還是“博學”,因為我認為想要達到“博學”的程度是很難的,從古至今都鮮有人做到這種地步。在後來的學習和閱讀中,我逐漸認識到,或許學者們都是先“專精”,在一個領域做通透,才能舉一反三在其他領域繼續深耕。

而在《區域國别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基于北大的探索》這本書裡,就談到了要想形成區域與國别研究的合理,“一方面需要研究同一對象國或對象地區但分屬不同學科的學者互相協調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具有同一學科背景但研究不同對象國或對象地區的學者的互相協調合作”,這就對研究者的身份情況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培養區域與國别研究領域的人才,要從“橫向”和“縱向”上兩個方向上努力,既培養通才,“博學的雜家”,也要培養專家、“工匠”。

(三)書中所說的人才培養的條件就是我們這些想要進行區域與國别研究的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必須具備有關這個地區或者這個國家的知識。凡是這個地區(或國家)的知識,我們都需要應知盡知,能知皆知。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認為這與後面幾個條件是相輔相成的,總是學會和掌握了語言和知識,才能更好的在這個地區生活,才能更好的了解有關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其次,必須精通專業知識,至少精通一個專業領域,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在書中還提到“專業知識不僅指國際政治、國際關系領域,對于區域國别研究而言,它還包括各領域”,這句話沒錯,這的确是區域國别研究者最終希望達成的水準。但是,我仍認為區域國别研究者還是應該先達到專精,在與各個領域學者交流與學習中才可能共同成就,并不會在未進行交流和學習之前達到,如果真可以,那真是太厲害了。我在這裡強調的是人才的培養需要層層遞進,而不是“一下吃成個胖子”。

再次,需要具備使用當地語言流利地與當地群衆溝通的能力。也就是說,研究某個地區,至少要掌握一門當地的語言。而在語言的選擇這個話題上,我們從前是以學習英語作為對外交往的第一門語言,但随着中國正在一步步邁步走向世界,那麼僅學習和掌握英語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能僅靠美國人或者英國人提供的第二手資料來研究其他地區。而是要真正地掌握一國或多國語言,切身實地地走入該地區(或該國)人民的生活中去,去真正地體驗和感受當地的社會和風土人情,這樣才能接觸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真實的面貌。

最後,需要有當地生活或學習的經曆。與對象國或地區語言同等重要的是在對象國或地區生活或學習,應該有較長時間的生活和學習經曆。這跟前面所說的掌握一國語言的目的是一樣的,是為了獲得研究該地區的第一手資料。在看到這裡時,我聯系到,那麼該國外來做生意的商人、留學生或其他從業者等,具有這些身份的人實際上,可能都是作為區域與國别研究者的較好人選,因為,他們語言方面肯定沒問題,生活和學習經曆也夠長,對這個國家的了解程度也較深,唯一不太行得通的可能是這些人的學術能力以及他們的參與意願。

總之,我認為,在區域與國别研究建設初期,當國内人才培養時間周期較長時,可以先發展這些對象,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越發的認為在未來,“交叉學科”“跨學科能力”等融合發展的方向将成為人才培養的趨勢

随着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正與世界進行各方面的融合,而這時,首先需要革新的就是“外語”的學習。都說,“外語+任何一個學科”都是“王炸”。不僅對于學習外語的學生是如此,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更是這樣。在書中,作者以北京大學為例,為我們介紹了關于區域與國别研究人才培養的情況,其中,大學生采取跨專業融合培養模式,探索“多語種+區域研究”“外語+外史”的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說,北大總走在學術及學科創新的前沿,在普通學校目前還未搭建其跨專業人才培養的平台,是以,大學生或研究所學生隻能通過自身的學習和探索去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這種平台的缺失可能會導緻自身培養的程度沒那麼完備以及培養周期可能更長。是以,希望在全國範圍内能建立其區域與國别研究培養的範本和平台,更好的促進人才的培養,進一步推動中國走向世界。

(五)更進一步了解了國内對于各地區的區域國别研究的進度與不足

在第二本書中在讨論中國對美國的研究時,僅針對其特色做了一番評論。中國的美國研究特色在于布局全面、社會影響力突出,且在美國研究領域,中美兩國學者還形成了對話交流的成功模式,也是以産生了高水準的合作研究成果。我認為,美國研究能有此特色的原因也在于美國是自冷戰結束以後影響國際政治的大國,研究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價值極高,是以,不僅國家重視這部分研究,學者在抉擇研究對象時也會更多的考慮美國。

而國内的太平洋研究“重應用輕基礎,重區域輕國别”,關于這地區的紮實性基礎研究不足,研究規模小,重視程度不足;學術研究缺乏高度、深度與廣度。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結合還不夠充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目前學科建設的不足:處于多種原因,導緻大、小國研究人員的配置的不平衡。研究國際關系中掌握主動權大國的學者過于飽和,遠多于一些小國。

不過,換個角度想,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就算是蕞爾小國,也在國際經濟、政治與文化交流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是以,從“反區域國别研究的内卷”角度出發,擁有小語種的蕞爾小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總而言之,就像前文化部副部長劉德提醒中國的日本研究學者時所說的話一樣,不論是哪個國家開展的區域與國别研究,都不能是脫離于本國的學術沃土,都應該基于本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下,産生自己獨特而科學的思考,而不應該是對象國本土相關學科研究的簡單模仿和拷貝、人雲亦雲、重複和照搬。同時,研究其他國家各方面、各領域的知識應堅持以外國曆史經驗教訓為他山之石,為我所用,有所區分、有所選擇、有所梳理、有所發掘、而非囫囵吞棗,自我矮化或者不分青紅皂白地頂禮膜拜。

免責聲明

文章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