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作者:InfoQ

作者 | Jaime Arredondo

譯者 | 核子可樂

策劃 | 李冬梅

編者按:

截至 2015 年,晶片行業仍然由英特爾、ARM 和 AMD 三大廠商所控制。但現如今,新的選項正在吸引到使用者們的高度關注與熱情接納。其間究竟起了什麼變化?答案就是 RISC-V 釋出了用于晶片開發的開源指令集架構,最終扭轉了行業态勢。

近日,一位名為 Jaime Arredondo 的部落客撰寫了一篇萬字長文,為我們講述了 RISC-V 如何一路成長、最終在晶片生态系統中崛起為新生力量的精彩故事。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以下為原文翻譯:

開放替代方案的誕生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RISC-V 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2010 年 3 月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Krste Asanovic 最初隻想建立一個“為期三個月的短期項目”,嘗試開發 RISC-V 指令集作為晶片設計的教學工具,以供程式員及其軟體控制計算機硬體。他的初始團隊不大,除了自己就隻有研究所學生 Yunsup Lee 和 Andrew Waterman 兩人。

按之前的慣例來講,學生們在課堂上主要使用專門的 CPU(中央處理單元),但這些 CPU 對于教學場景來說太過複雜、學習起來不夠透明,而且其封閉知識産權設計也導緻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變得極其困難。

另外,他們還發現很多商業産品其實做得也不怎麼樣,他們自己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是以,Asanovic、Lee 和 Waterman 開始将 RISC-V 定位為計算機晶片的全新開放标準。開放 RISC-V 标準意味着你、我、英特爾甚至是任何其他參與者(包括競争對手)都可以根據 RISC-V 指令集設計出符合自身标準的計算機晶片。

RISC-V 是一種提供免費許可的開放晶片架構。客戶可以針對多種應用場景添加更多擴充與定制晶片,包括雲計算、人工智能(AI)、移動、汽車、物聯網乃至各類工業應用。

此前,如果一家企業需要在裝置上部署簡單晶片,唯一的選擇就是購買現成産品——但這些晶片上往往搭載大量非必要功能,是以要麼速度太慢、要麼徒耗能源。

而如果一家公司想要為更複雜的硬體或軟體用例設計晶片,則必須向英特爾、ARM 或者 IBM 支付數百萬美元的許可費,才能通路到其單一設計指令集。

專有許可,意味着隻有财力雄厚的大型企業才有資格做出晶片創新探索。

是以,當他們向公衆釋出指令集時,學術界、各研究機構乃至谷歌、IBM 和英特爾等廠商立刻回以激烈響應,迫使他們在 2015 年成立了 RISC-V 基金會。

該基金會的目标是維護 RISC-V ISA 标準,目前成員已經發展至 60 多家公司,包括高通、三星、阿裡巴巴、Meta、英偉達、微軟、英特爾、西部資料、IBM 以及谷歌等業界巨頭。

于是當初那個計劃開發三個月的教學項目,現在每年向市場傳遞數百萬個核心。

RISC-V 也在逐漸進軍創客領域——最初進展緩慢,但勢頭卻逐年增強。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各類商業産品中找到 RISC-V 的實作成果,包括智能手表、健身手環、存儲産品和顯示卡等。其自由開放的優勢,再加上能大大降低許可費用,明顯沖破了買家們想要繼續選擇專有 IP 廠商的習慣思維。

RISC-V 的開源靈活性也使其成為計算存儲巨頭然後、西部資料以及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裡巴巴等公司熱情歡迎的晶片架構,并得到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計劃局(DARPA)等政府部門的認可。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行業沒有開放标準,那麼建立此類标準即可讓以往無法參與進來的各方成為創新力量。公共資方、學術研究人員和私營企業最有能力分享自己使用或開發的标準和工具。

消除市場摩擦,啟動開源産業

在 RISC-V 出現之前,類似的指令集主要集中在學術和研究環境當中。正如 Krste Asanovic 在 2014 年一篇研究論文中所的出,開放指令集的核心優勢就是降低軟體端的成本,同時刺激硬體創新——這是以往任何封閉或許可指令集都無法做到的。

Asanovic 強調稱,“鑒于開放标準與開源軟體(以及 TCP/IP 等網絡及 Linux 等作業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該行業,為什麼最重要的接口之一卻仍然保持專有?雖然指令集架構(ISA)的專有性質有其曆史或商業層面的原因,但至少從技術角度出發,這種自由、開放 ISA 的缺失并沒有必然的理由。”

簡單來講,即使某個行業可能受到知識産權的保護,但如果能将該行業的标準(軟體、設計、協定、方法等)面向所有人開放參與和貢獻,那麼行業内的各參與者本身以及客戶也将獲得更好的服務。

通常來講,專有技術的存在大多出于商業或者曆史原因,而開放标準的缺失往往與技術無關。

封閉式許可證存在嚴重問題,會減緩創新速度并阻礙更多潛在貢獻者的參與:

  • 過度摩擦:封閉許可會阻止其他人在缺少許可證的情況下使用該技術,哪怕是願意支付許可證費用的買家來說,整個談判周期也往往需要 6 到 24 個月,成本很可能在 100 萬美元到 1000 萬美元之間。相當于直接把學術界、初創公司和規模較小的企業粗暴排除在外。
  • 缺少新設計:在獲得許可證之後,使用者無法設計或改編出新版本,隻能單純使用獲得授權的設計方案。
  • 無法面向未來:如果授權公司倒閉,其知識與設計也會随之消失,導緻其技術成果難以長期維護。

哪怕肯定許可證的商業意義,其存在仍會阻止很多人設計和分享新方法,或者交流其探索期間學到的經驗教訓,最終扼殺競争和創新。

從統計數字來看,在為 RISC-V 做出過貢獻的參與者當中,有 70%之前從未從英特爾、ARM 或任何其他晶片廠商處獲得過任何許可。類似的情況在其他行業也同樣存在。

而在使用開源創新方案的群體當中,有 70%表示不會從行業内購買任何東西。表達這種觀點的主要是學術界、中小企業和初創公司,但他們同樣可以在業内成為重要的創造者、研究者和推廣者。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對于那些承擔不起商業許可證費用、或者拿不出 6 到 24 個月進行許可證談判的人們來說,開放标準成功消除了參與創新的最大障礙。

還有一點反直覺的發現,即這種開放創新也同樣符合原有企業的最佳利益。

如果他們想要繼續保持對标準的控制而拒絕主動開放标準,那麼當其他人建立起開放替代方案時,就如同 RISC-V 對英特爾、ARM 乃至 AMD 所做的那樣,買家們就會紛紛投向開放一派的懷抱。

而這種情況在任何行業都盡早會發生。總之,隻要競争對手意識到你掌握有“獨門秘笈”,那他們想盡辦法也會得到。

是以之前無法參與到晶片研究中來的人們面對專有解決方案的重重枷鎖,隻會選擇兩條路:要麼建立自己的開放替代方案,要麼參與改進現有解決方案。

而一旦意識到這一點,那些獲得初步成功的參與者就會把握一切已經公開、不受産權保護的資産,比如建立起能夠建立創新良性循環的社群生态。

是以,正如 Seth Godin 所說,花時間保護金庫中的秘密純屬浪費時間。即使你已經掌握很大的領先優勢,活躍社群間的協作也将快速取代任何專有技術成果。

Jeff Bezos 說得好,“你的利潤,就是我的機遇。”

而 RISC-V 的締造者們把這話稍微修改了一下,“你的知識産權,就是我的機遇。”

是以如果想要在由少數參與者控制的市場中創造新機會,請首先開發一套能夠用于替代原有封閉知識産權的開源方案,而後與其他合作夥伴慷慨分享。

公共資助的研究實驗室和大學就是孕育這類機遇的絕佳溫床——這一點不僅展現在科技領域,也同樣适用于制藥或其他知識産權密集型行業。

前面的邏輯看似過于樂觀、純屬理論,但對于那些想要激發經濟活力和就業機會的國家來說,釋放這種待開發潛力确實是提升“自由收益”與産能的有效方式。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開放創新還能讓市場産生以往 無法想象的收益。

在知識産權受嚴格保護的行業中率先釋出易于使用且行之有效的開放标準,将為我們自己和他人帶來許多新的機遇。

概括:

  • 将以往封閉的生态轉為開放,能夠為 70%的中小企業創造機會,吸納這些受能力或業務規模所限而無法參與貢獻的力量。
  • 市場規模越大、越分散,開源理念就越能幫助客戶實作自我支援。
  • 如果某項技術或方案對他人來說至關重要,那麼開放替代方案就必然會出現,最終導緻所有專有解決方案變得過時或邊緣化。是以,引領潮流并與行業積極開展合作,才是符合一切從業企業最佳利益的選擇。

開放産業如何起步,錢又從哪來?

這方面探索有兩個關鍵前提:一是錢,二是許可。

新産業的萌芽往往源自基礎研究,但理論研究永遠充滿風險,畢竟學術成果轉化為商業用途的幾率往往相當低。也正因為如此,風險資本家、銀行和其他私人投資者往往都不願參與這一階段,高風險研究通常隻能指望公共部門的慷慨資助。

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從理論研究到大規模部署的各個融資階段。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資料來源:整理自《創業型國家》(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

為了開發 RISC-V 協定,伯克利分校從公共部門(通過 DARPA 和加利福尼亞州)以及私人投資者(通過英特爾、微軟及其他行業贊助者)處獲得了資金,這些投資方在五年之内捐贈了 1000 萬美元,希望這套新架構能夠在并行計算領域取得進展。

RISC-V 并非新鮮技術,其開發原則仍基于至少 40 年前的計算機架構,是以沒有申請任何專利。

但正是憑借着開放這一特殊屬性,RISC-V 開始在全球範圍内迅速普及。

RISC-V 并未取得巨大成功,因為它隻能算是一項出色的晶片技術。當時市面上還有很多更好的選擇。其真正的特别之處,在于它是首個全球開放标準,允許任何人據此自由開發硬體以運作軟體。

這種開放許可模式還允許希望在商業産品中實施或擴充 RISC-V 的組織能夠靈活使用,不必向整個社群披露其更改細節,是以對于嵌入式裝置的商業用例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需要向 ARM 支付許可費用的同類設計方案。

是以,對于群眾及公共機構來說,基礎研究的公共資助與開放許可屬性至關重要。

RISC-V 誕生之後,很快得到一系列項目的應用,包括 DARPA 資助的諸多其他研究項目以及多家企業的相關用例。

RISC-V 的開放許可證成為支援性基礎設施,開始為以往無法使用英特爾、ARM 或 AMD 付費許可證進行測試的各類研究課題提供動力。

盡管 DARPA 在 RISC-V ISA 立項之初并非第一時間參與,但其資助在随後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DARPA 目前仍在資助一系列關于開源硬體技術的項目。

其他高校及公共資助者也由此吸引了教訓,意識到通過支援開放标準的制定,他們的研究和投資将有機會發揮更大作用,并通過創造就業機會、稅收以及提高勞動力技能的方式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開放創新還能帶來網絡效應。使用相關技術成果的人越多,其效果也就越好。而且随着越來越多的人為原創技術做出貢獻和改進,其價值也将随之提升。基于這種開放式創新思維,免許可制造與創新分發的規模愈發可觀,随之産生的收入也開始滋養整個生态體系。

開放标準對納稅人來說也非常有利,因為它讓任何人都能參與創新并打造出品質更高、價格更實惠的産品,再不必擔心被卷入聞之令人膽寒的專有标準訴訟。

在專有知識産權驅動的行業中,制定開放标準還能推動新晉參與者在現有行業中蓬勃發展,由此打破傳統壟斷或寡頭體制。相較于讓少數獨角獸公司掌握巨大的全球影響力,開放标準培養出由成百上千家小公司組成的開放生态系統,通過自由競争杜絕了“太大而不能倒”的組織,創造出更具彈性的健康市場。

以上可以概括為兩點:

  • 開放标準最有可能從高風險研究、高校以及通過公共撥款及信貸支援的公共資金中産生,也隻有這類項目才能承受理論研究對應的高風險。以開源方式分享研究成果非常符合國家服務公共利益及發展健康市場、經濟活動及就業空間的使命。
  • 寬松的開放許可證不強迫各參與方披露其商業産品變更,這是增強商業公司采用技術成果并吸引他們在開放标準的開發和維護層面做出貢獻的好辦法。

開放的行業需要怎樣的底層社群?

為了讓 RISC-V 标準得到開源社群的認可,項目創始人們認為它必須通過商業營運這道考驗。

為了展示其能力,創始人們在技術報告《保持自由指令集的意義:以 RISC-V 為例(Instruction Sets should be Free: The case for RISC-V)》中,解釋了計算行業如何從可行的自由開放标準晶片協定中受益,其原理與從自由開源軟體中受益一樣。

例如,這将建立起真正自由且開放的處理器設計市場,而許可标準這副鐐铐則會阻止市場的健康發展與自我完善。

他們認為開放标準将帶來:

  • 在更多設計者的參與之下,通過自由市場競争擴大創新規模,包括各類開放與專有實作方案。
  • 共享開放核心設計意味着上市速度更快、重用成本更低、錯誤更少(因為參與者的關注度更高)以及透明度更強,可保證政府機構難以在其中加入秘密後門。
  • 對大多數裝置來說,處理器價格将越來越便宜,而裝置成本被廣泛控制在 1 美元左右将有助于推動物聯網的實際落地。

是以,本文将向大家解釋開放标準為何意義重大,有望建立起讓每位參與者都能受益的獨角獸生态系統。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那些獨角獸初創公司,這個概念是指估值達到 10 億美元及以上的私營初創企業。

但我所定義的獨角獸生态系統,是指由獨角獸初創企業參與的開放式轉變。獨角獸生态系統代表能夠創造 10 億美元或更高收入市場的解決方案。但這些技術方案由開源項目及社群所驅動,并非由單一初創公司所實作,是以期間将有衆多參與者、而非單一參與者随之快速成長。

下面來看一些真實案例,這些組織通過允許其他人基于自己的方案進行建構,最終創造出了單靠自身商業化所無法企及的總體價值回報:

  • Linux 支援 99%的網際網路伺服器,業務總體量超過 500 億美元。
  • WordPress 得到 43%的網際網路網站使用(截至 2023 年 1 月),其公司價值 70 億美元,但每年由其使用者創造的收入約達 1400 億美元。
  • RepRap 為 3D 列印企業們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收入,并催生出總值數百億美元的 3D 列印市場。
  • RISC-V 是一種開放晶片架構生态系統,其業務規模每年翻一番,預計将從 2018 年的 5200 萬美元增長至 2025 年的 11 億美元。

獨角獸初創企業最受私人投資者的歡迎,因為他們可以把成果打包出售給那幫行業巨頭。但出售獨角獸生态則既不輕松、也不太劃算,畢竟它們是由衆多開源解決方案所共同構成。

但另一方面,獨角獸生态系統對公共資助者來說則非常合适,因為由此衍生出的研究成果随後可以轉化為市場,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新的技能、新的稅收、更高的産品品質,也能比封閉知識産權或獨角獸初創公司更快降低技術普及成本。

也就是說,加入這樣的生态系統,能夠讓新的開放參與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原本隻供獨角獸們享用的技術投資。RISC-V 正在取代英特爾和高通,而投資像 SiFive 這樣的 RISC-V 初創企業也同樣能夠帶來不錯的價值回報。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也就是說,如果大家想圍繞開放标準建立起産業生态系統,就必須展示其實踐可行性。而這種可行性的根源,就是通過向新參與者開放市場來增加創新、減少對個别壟斷者的依賴、擴大定制範圍、降低技術實作成本、加快上市速度或降低價格價格,最終讓成果能夠為更多人所輕松接受。

此外,通過建立産業生态系統,公共投資者可以創造出以往不可能存在的新市場和新的競争關系,同時提高品質并降低價格。同時,由此建立的新市場将帶來更公開的競争與更平等的參與機會,打破少數私營企業壟斷産業的可能性。

如果沒有知識産權保障,生态系統成員如何謀求生存、穩定發展?

但對于開放産業,人們普遍抱有這樣的疑問:在缺少專有知識産權保護的情況下,參與者憑什麼獲得資金和發展空間?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 SiFive 的 RISC-V 創業之路。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SiFIve 是 Krste Asanovic 創立的公司。在研究 RISC-V 架構的同時,他們也做出了很多實作,并讓多位學生參與到項目中來。正是這種方式,保證外部人員也能輕松上手并利用 RISC-V 完成實際晶片開發。

他們意識到半導體行業正身處一場完美風暴當中——摩爾定律即将結束,新技術的開發變得越來越昂貴,能夠實作新設計并從中盈利的公司也将越來越少。

是以,Asanovic 其他幾位聯合創始人開始圍繞 RISC-V 提供咨詢服務,這也幫助他們感受到了為物聯網開發定制晶片這一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所有這些裝置都需要搭載處理器,而各類解決方案又不可能全部采用相同的處理器,是以他們決定把咨詢業務做成一家企業。

在這部分市場中,他們牢牢把握住了核心原則:晶片産品的需求總量确實在增長,但這種增長會展現在衆多彼此分散的市場當中。

傳統半導體商業模式(根據一種設計方案制造并銷售數百萬塊處理器)隻适用于計算機和移動手機市場,未來的市場形态将轉化為成百上千種需求量相對較小的設計方案。

在 SiFive 公司,他們開始研究其技術原理。晶片的傳統使用者正在轉型為新的制造商。谷歌、微軟、亞馬遜等衆多巨頭都在設計和制造自己的晶片——不是為了出售給他人,而是要在自己的産品中使用。也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實作标準商用晶片所不具備的功能。

是以,SiFive 的機會就是找出如何幫助小型企業和初創公司進行定制化晶片設計,進而發明出具有新功能的新型處理器。

Asanovic 表示,“我們堅信那是一片擁有廣闊開發空間的新大陸。但問題在于開發定制化晶片設計的門檻太高,很多偉大的想法根本不可能轉化為産品。而 SiFive 的目标,就是解決好這個問題。”

于是 SiFive 的商業模式就成了:快速開發新型晶片組,并幫助客戶以極低的成本将其投入生産。

這無疑為創客、初創公司和中型企業開辟了新的視角。晶片的所有設計檔案都公開在 GitHub 之上,這種開放性在半導體行業可謂是前所未見。

不需要保密協定或者律師,SiFive 的商業模式天然成本低廉,自然意味着為客戶提供更多實惠。

這大大降低了原型設計的前期投入,使得初創公司、制造商甚至是技術愛好者也能負擔得起自己的第一塊晶片,在其中試驗自己的技術靈感。

其中大多數嘗試當然會失敗,但這沒關系。

隻要嘗試的人足夠多,新想法的數量和品質就會提高,進而增加案例取得成功的幾率。對于那些已經成功的公司,SiFive 會與他們一同擴充并幫助向客戶每年傳遞數百萬塊晶片。

這就是他們賺錢的方式。他們把賭注押在客戶提出的成千上萬好點子上,而非依靠自己能夠想到的少數設計路線。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引導客戶為公司的發展付費。可有時候,這等體量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援一家正在快速增長的公司,特别是 SiFive 這種立足老牌燒錢産業半導體行業的公司。

歸根結底,投資者為什麼要支援缺乏知識産權保護的項目?

總結來說,就是隻要投資者能證明對開源技術的需求仍在不斷增長且公司的市場定位足夠強大,他們就有信心掏出真金白銀支援開源技術。

從 2019 年到 2022 年,SiFive 的業務規模增長了 1477%,也借此從投資者手中順利接過 3.655 億美元。

還有更多以 RISC-V 為基礎的初創公司拿到了私人融資,包括 Hex Five、Codasip 和 Dover Microsystems。此外 Ant Micro 和 Andes Technology 則在不借助外來融資的情況下,茁壯成長為初創企業。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來自 RISC-V 生态系統中另一家快速增長的企業——Codasip 公司的晶片。

怎樣驅動生态系統進行自我維護?

在啟動開源項目之前,很多上司者往往心存疑慮:雖然已經了解開源項目的價值,但他們不希望項目乃至整個生态系統的管理和維護任務把自己硬生生拖垮。

而讓社群為此主動貢獻其實非常困難,畢竟這是一項要求貢獻者付出大量資源和時間的工作,根本不可能随時随地找到适合的人選。

RISC-V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如何驅動社群參與,以及為何需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

讓我們首先看看 RISC-V 技術社群是如何形成的,之後再了解他們在邀請和激勵成員參與方面采取的具體步驟。

RISC-V 基金會成立于 2016 年,旨在建立一個基于 RISC-V 标準的開放、協作軟硬創新者社群。

該基金會是一家由其成員控制的非營利公司,發展方向在于推動 RISC-V 的初步市場采用。

2018 年 11 月,RISC-V 基金會宣布與 Linux 基金會合作。

作為此次合作的一部分,Linux 基金會為 RISC-V International 提供營運、技術與戰略支援,具體涵蓋成員管理、會計、教育訓練計劃、基礎設施工具、社群外展、營銷、法律及其他開放标準服務與專業知識。

而且考慮到标準的開放性,以基金會的形式建立社群也可以保護各成員的投入免受地緣政治的幹擾。

2018 年至 2019 年,RISC-V 成員曾因出口黑名單而受到中美緊張關系的打擊。這種不确定性在全球各地紛紛引發擔憂,參與者希望對 RISC-V 的投資能夠保證知識産權通路的連續性,否則很難有信心為其長期規劃戰略投資。

2020 年,RISC-V 基金會決定遷入瑞士,并轉向更具包容性的會員結構,借此平息人們關于開放合作模式可能受到政治幹擾的擔憂。

RISC-V 組織目前約有三分之一成員來自北美,三分之一來自歐洲,37%來自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的成員也代表着 RISC-V 增長最快的應用場景——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已經采用 RISC-V 作為本國晶片開發的指定指令集架構。

2019 年,RISC-V 标準的創始作者及所有者放棄所有權,并将權利轉讓給 RISC-V 基金會。曾擔任 IBM 副總裁上司開放基礎設施項目的 Calista Redmond 被任命為基金會 CEO。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2022 年,RISC-V 基金會已經成為一個擁有 1400 多名成員的強大社群,由各國晶片制造商、設計商及學術機構組成,緻力于通過開放标準協作為未來 50 年的計算機創新與設計制定聯合路線圖。

這種合作是如何實際運作的?誰可以參與基金會并投票表态?

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建構起各方賴以完成工作的必要技術方案。RISC-V 是這樣走的,許多其他開源項目(包括 Linux、WordPress、Wikimedia 以及衆多開放程式設計語言)也是這樣走的。

第二步是了解各參與方共同關注的問題和願景。

RISC-V 基金會在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其“成為會員”頁面上解釋了加入基金會的好處: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對 RISC-V 的成員們來說,聚集在基金會或者聯盟周圍,有助于各成員緊密圍繞開放标準共同努力、投入資源以加速整個行業的發展。

當然,根據會員角色建立的不同會員級别及相關資質也非常重要。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RISC-V 主要面向企業、學術界、非營利組織或個人,根據員工數量及法人實體類型,各個組織均有不同的福利與會費額度。

具體會員資質将随着社群成熟度以及所涉及的商業利益而動态變化。

2016 年,RISC-V 會員可免費申請,等待審查後即可通過。2018 年,他們開始将會費調整為個人免費、商業公司 2.5 萬美元。2020 年,他們将大企業的會員費增加至 25 萬美元,并保留個人及學術界成員的免費資格。這筆費用保證基金會能夠向 RISC-V 的 15 名員工(截至 2023 年)支付工資,并用于促進、維護和連接配接圍繞該标準的生态系統、文檔與技術的持續發展。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各成員随後可以定期參加技術與社群會議、加入或送出項目貢獻,也可通路合作夥伴及其他精選來源的學習資料。

萬字長文講述 RISC-V 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

基金會之下還有多個不同工作小組負責技術任務、營銷、程式設計研讨會或其他特别興趣小組,具體涵蓋汽車、學術界、Android 或圖形等領域。

RISC-V 基金會成員生産的産品歸誰所有?誰又可以使用?

RISC-V 的知識産權由各成員共同開發并貢獻。一旦知識産權在全球範圍内以開源方式被用于軟體及硬體設計,内容就會被永久開放并供所有人随時查閱。

然而,隻有 RISC-V International 的成員才能投資準許變更,且隻有會員組織才能使用注冊商标及徽記。

總結

RISC-V 成功與最具行業影響力的參與者們合作,将開放标準轉化成了蓬勃發展的生态系統。

他們服務于快速增長的晶片處理器市場,并為整個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RISC-V 已經成為行業中的重要聯盟,證明無需封閉知識産權也能發展出欣欣向榮的産業與充滿活力的初創公司。但前提是,必須設定明智且目标明确的發展計劃。

結合 RISC-V 的現實政策,我們也許可以把握以下幾個要點以供所在組織借用、修改和調整:

要點一:如果所處行業依賴于封閉協定及工具,請投資建立開放協定及工具。此舉有望向以往無法參與的潛在貢獻者敞開大門,擴大合作範圍以推動創新與市場發展。

要點二:向那些仍依賴于封閉協定或工具,以及希望使用但卻無法承擔成本的各方分享新的開放協定或工具。如此一來,就能引導各方在開放項目的改進與擴充方面進行協作、互相扶持。

要點三:提供開放許可證,允許他人出售開放項目的衍生品,且不強迫他們披露變更細節。這增加了開放協定被商業公司采用的機會,有助于鼓勵他們開發并維護開放标準。

要點四:建立産業生态系統的前提,在于明确解釋開放協定或工具的可行性。開放标準有何作用?向新晉參與者開放市場是否有助于擴大創新規模?是否有助于減少對少數巨頭的依賴?是否有助于擴大可定制空間?是否有助于降低成本或者加快上市速度?或者能以更低的價格向更多人提供産品?這種種助益相結合将形成不可阻擋的普及之力。

要點五:為了讓生态系統參與到開放項目的維護和資助中來,請邀請那些依賴開放項目并願意做出開發貢獻的個人/實體。根據相應的商業利益、能力和動機,具體設計适合各參與方的會員級别、角色和會費。

原文連結:創始團隊僅3人、估值最高25億美元,萬字長文講述RISC-V商業帝國崛起背後的故事_晶片_InfoQ精選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