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作者:麥讀法律閱讀

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現在讀書不再被認為是嚴肅的、認真的、必須面對的事情,閱讀不像以前那麼執着和要緊,就有了畢業多少年還讀不讀書的問題。

知識變得唾手可得之後,讀書原有的三個功能——閱讀,求知,修養,都受到了影響。

我們以前讀書,求知和自我的修養是同步的,現在求知這個層面被檢索所取代,隻要知道一個書名和人名,檢索就行了。

而閱讀的功能更強調了娛樂功能。原來苦苦追尋、上下求索的狀态消失之後,知識有了,但修養沒有了。

我們以前推崇蘇東坡的詩“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平常人說的書卷氣就出來了。今天我閱讀和修養兩者不再同步之後,讀書對人格、心靈、氣質、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斷了,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與我年齡相仿的這一代人處在過渡的時代,我們在書籍時代裡成長,另一方面我們趕上了數字化的時代,兩邊都能夠有了解。

下面幾代年輕人可能還來不及對上一個時代有了解就進入了數字時代。我對上下兩代人怎麼讀書都有了解,是以會有感慨。

但對年輕人來說教訓是沒有用的,我便把自己的讀書體會寫下來,或許能有一些書引起他們的興趣,在書裡面能夠影響到多少人算多少人。

在今天資訊鋪天蓋地的時代,要建立自己的閱讀趣味,要讓自己的立場、視野和趣味不受周圍環境的誘惑,是很難的。有了大衆傳媒以後,閱讀的同質化太嚴重了。

其實每個人的閱讀是不一樣的,一個數學家、一個文學教授,他們的趣味不一樣是完全正常的。讀書人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閱讀趣味和基點,有了那個基點之後再來談讀書。

開卷有益這句話經常被提及,影響很深,但我認為,“開卷有益”作為一個口号,是值得推敲的。

為什麼開卷?開什麼卷?如何開卷?以及效果怎麼樣?

現在我們知道讀書多的人會成功,但很多不讀書的人也很成功,有更多的人是讀了一輩子的書都不成功,是以讀書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說“開卷”未必“有益”。

讓所有人都能了解“開卷有益”的口号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年齡、職業、心境、閱讀目标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影響你的讀書。

古今傳誦衆多讀書的名言,其實大部分是針對特定人群的。針對普通讀者、文人、官員、帝王談讀書都是不一樣的。比如王國維借宋詞來談讀書的“三境界”,更适合于學者,而不适合于其他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真正好的狀态是不斷總結自己的道路,然後自己做調整。任何一個讀書人,他的讀書方法基本上隻适合于自己。

在《作為一種社會方式的讀書》這篇文章裡,我推薦了章太炎的思路。章太炎先生再三強調,平生學問,得之于師長的,遠不及得之于社會閱曆以及人生憂患的多。

也就是說,從老師那兒學到的遠遠不及從社會閱曆以及自己的人生規劃裡面獲得的多,是以我總結了他讀書的體會:

  • 第一,學問基本上是以自修為主;
  • 第二,實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請教;
  • 第三,讀書必須将人生規劃和書本知識相勾連,才能有真正深入的體會。

作者=陳平原

來源=微信公衆号 | 學人Scholar

節選自=《陳平原:淺薄的閱讀讓人退化》

-麥讀小書單-

- 麥讀譯叢 -

《司法過程的本質》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司法過程的本質》是關于司法理論的經典之作,也是現實主義法學的代表之作。目前,大陸的司法實踐仍然面臨各種亟需澄清的理論問題,卡多佐法官在該書表達的思想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譯者王紹喜先生在精耕民商法的同時,對法學基礎理論亦傾注熱情,他選擇重譯本書,就是希望借鏡現實主義法學的理論,檢讨和反思大陸的司法實踐,進而為建構大陸自主的司法理論提供養料。

本書詳細介紹 ↓

暢銷百年、原著銷量超過20萬冊,指引無數法律人,追尋司法正義的經典之作

《波斯納》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推薦語:鄭戈教授生動準确的譯筆,在中文世界再現了波斯納,這位美國當代最具創造力、高産且學術和司法引證率均一騎絕塵的法學家和法官!波斯納退休後從事的事業,表面上看與他的法官生涯南轅北轍,甚至是在砸法律人的飯碗,但卻正是為了解決他在法官任上觀察到的超出具體個案的普遍問題。他在大學任教時批判學術同行,當法官時批評法官和法院,作為公共知識分子也不說大衆想聽的話。或許,法官、法學家、公知這些标簽都無法概括波斯納這個人。而這本傳記則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各種标簽背後的複雜而完整的波斯納。本書詳細介紹 ↓

波斯納|誰也别想在我的法庭上蒙混過關

《性與法律》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推薦語: 「性」,當一種自然行為,被賦予了社會意義,作為權力實作意志的工具,我們看待它的方式,往往随着社會力量的博弈而變幻,最終奪得鐵王座的觀念,通過法律得到确認和執行,進而規制每一個人的行為邊界,并進入人們的内心。這本書是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前院長著作,給每一個關注性與性别話題的讀者,願你在3000年的宏大曆史中深思,建構屬于自己的性觀念。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C.博林傑強烈推薦:本書必将帶來深遠影響,它很快就會列入必讀書目,不僅對法律專業的學生和學者如此,還包括想要更好地了解這場宏偉的文化變革的所有人,這場變革将繼續震撼整個社會。本書詳細介紹 ↓

芝大法學院院長:這本書關于性、政治博弈與法律,我寫了10年

《最後一杯:美國禁酒令的立與廢》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禁酒令的立與廢,牽動着盤根錯節的社會關系。本書作者不但帶領讀者暢遊了禁酒令的曆史長河,還記錄了禁酒令時期美國社會各角落的圖景。本書幾乎不曾放過禁酒令時期的任何一個人物與細節。作者通過浩如煙海的資料檔案,抽絲剝繭,為讀者全方位展示了禁酒令設立和廢除的整個過程。作者憑着非凡的社會洞察力,深刻揭示了禁酒令與美國人民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女性政治權利、進步主義運動、種族歧視、聯邦政府财政收入來源變化、聯邦與州政府權力重組、第一次世界大戰反德運動、美國有組織犯罪集團崛起等重要曆史事件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可以說,這“最後一杯”,凝聚了美國近代社會的變遷史,是深入了解美國政治生态、立法與司法、社會與道德,以及如何推動政治議程發展等問題的一個絕佳支點。

本書詳細介紹 ↓

這本書講述的是百年前的罕見曆史,帶你了解的卻是當下的世界|法律新讀物

《再審洞穴奇案》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這本小冊子彙集了富勒于1949年所著的五篇判詞以及1999年《哈佛法律評論》所發表的六篇新判詞以及一篇導言的翻譯,希望能用中文把這一經久不衰的永恒難題再次表達出來,或許能激發法律人進一步思考法律與人性、道德與公平之間的關系,進而推動法律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正如沙皮羅教授所言,“美酒不需要青藤,百合不需要鍍金”,由富勒教授原創的這個故事從來沒有完結,對于孰是孰非的判斷至今依舊極富挑戰,值得法律人用一生去思考。(參考:這個故事從來沒有完結,值得法律人用一生去思考。)

本書詳細介紹 ↓

這本書是法學院的必讀經典,探讨的是每個法律人都會遇到的實際難題

《荊棘叢:我們的法律與法學》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暢銷90年的法律經典床頭讀物,美國一代法學大家卡爾·盧埃林對法律、法學和法學教育的全面思考,本書還收入了美國合同法權威斯圖爾特·麥考利教授所撰寫的導言,以及譯者王紹喜博士的評述文章,以幫助讀者充分了解《荊棘叢》在今天依然值得閱讀的經典價值。本書詳細介紹 ↓

暢銷90年!這本床頭書值得99%的法律人反複閱讀

《公正何以難行:阻礙正義的心理之源》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劉靜坤教授翻譯作品,《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解讀「不公正從何而來」的新知之作,揭示「不公正的結果不是悲慘的例外,而是常态,而人類心理是罪魁禍首」。本書詳細介紹 ↓

重磅書評 | 冤假錯案何以發生?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 12 個新發現

《他們為什麼殺人:人們何以變得暴力,我們對此能做什麼》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美國普利策獎、國家圖書獎獲獎者理查德·羅茲潛心力作,全書展示了「犯罪學領域的達爾文」——朗尼·阿森斯教授的犯罪學研究成果,通過對數百名暴力罪犯的深度訪談,得出了四階段「暴力化人格塑造」的發現,揭示出一名危險的暴力罪犯是如何誕生的。本書詳細介紹 ↓

殺醫生殺律師:如果人心隐藏着整個世界的敗壞,我們如何在叢林中自保?

《黑金世界:揭秘販毒集團的營運術》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根本停不下來,這本書實在太有趣了!」,亞馬遜年度好書 ,美版豆瓣Goodreads 7000+好評,《經濟學人》記者在南美卧底三年,揭秘年利潤3000億美金的黑金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一本可以讓你一口氣讀完并帶來新知愉悅的好書!

《大審判:為公衆展示的法律》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美國殿堂級法學大家勞倫斯·弗裡德曼撰寫的法律公共讀物,從社會發展的曆程,對熱點案件和頭條審判這一社會現象的系統觀察與研究之作,探索大審判的本質、演變和社會意義。本書詳細介紹 ↓

激情盛行,人人為之發瘋,恰恰是法律人觀察的最佳視窗

《碰撞:法律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以精準的語言和坦誠的幽默,本書對法律如何影響行為的浩瀚文獻有着大師級的把握。我不知道有誰會比勞倫斯·弗裡德曼更從容且藝術地處理這個課題。《碰撞》的中文版将對數代中國學者産生深遠的影響。本書詳細介紹 ↓

了解“人”才能做對事:法律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酷刑簡史》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人類史有多長,酷刑史就有多久。從古代至現代,從西方到東方,作者用冷靜客觀的曆史語言,講述幾千年來的受刑人所受之苦,呈現了一部完整的3000年酷刑簡史。當人類把我們的想象力與創造性,用在了對同類施展暴力上,每一種行刑工具,每一種懲罰方式,都在一遍一遍提醒我們:暴虐殘忍一直寄生在人性深處。文明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捍衛。本書詳細介紹 ↓

因為人類的良知,才是我們對抗世界荒誕的終極力量。

《#标簽:社交媒體時代的衆聲喧嘩》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從“資訊繭房‘’、“回音室”的憂慮,到“标簽共和國”的描述,桑斯坦關切西方民主制度在社交媒體時代的危機,即被标簽的世界作為算法的基礎建構,帶來的将是民主的分裂。也正是以,這是一本充滿悖論和不确定希望的書,一本擔任過白宮資訊與監管事務辦公室主任的美國哈佛法學院教授的憂思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讀者可以得到的正是一個比較視野中對民主制度的重新思考。本書詳細介紹 ↓

當我們在刷手機的時候,我們在刷什麼?

《彈劾:如何罷免一位總統》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一個卑劣的總統,能否被罷免?一個失去理智的總統,能否被彈劾?「彈劾總統」是美國政治制度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哈佛法學院著名教授凱斯·桑斯坦撰寫的這本小冊子,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向公衆講述了「彈劾」制度的曆史與現實,是了解美國政治的一個有趣切入點。本書詳細介紹 ↓

“現在的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冷靜的頭腦。”

《權貴:他們何以逍遙法外》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一句話推薦:轟動英國的現象級暢銷書,英國亞馬遜近 5 星評分,并有 1200 多位讀者留言熱評,内容實在太勁爆了,詳細揭秘了英國權貴們如何通過利益的鍊條互相捆綁,形成「權」「利」同盟,操縱國家機器,攫取巨額财富。本書詳細介紹 ↓

權貴:他們何以逍遙法外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和立場

掃碼添加夏淺淺個人微信

每天分享法律人專屬日簽

也非常歡迎投稿!

- 彩蛋 -

點選↓進入麥讀書店回複 書單擷取麥讀小書單合集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
北大教授: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