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子孫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殺

作者:小何小何滿目星河

雍正皇帝在臨終之際,鄭重地告誡乾隆皇帝:"朕絕不殺曾,而且朕之子孫将來亦不得以其诋毀朕躬而追求殺戮。"然而,乾隆皇帝剛剛繼位,便不顧父親的遺命,下令處死了此人。這個被雍正皇帝千叮咛萬囑咐不能殺的人究竟是誰?他犯了什麼罪,竟讓乾隆皇帝如此迫不及待地置他于死地?雍正皇帝又為何要在臨終之際為他求情?這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隐情?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子孫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殺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面臨的困境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在位六十多年的康熙皇帝駕崩于暢春園,享年六十九歲。按照康熙皇帝的遺诏,由他的第四子胤禛繼承大統。然而,這一繼位安排卻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軒然大波。

康熙晚年,皇子們為了皇位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奪嫡大戰。作為康熙皇帝欽定的繼承人,雍正皇帝本應順理成章地登上皇位,但他的幾個兄弟卻對此頗有微詞。尤其是八阿哥胤禩,他是雍正皇帝的頭号政敵,早在康熙晚年就一直在謀劃奪嫡。如今康熙駕崩,八阿哥胤禩便聯合其黨羽,到處散布謠言,聲稱康熙皇帝是被雍正皇帝毒殺,而康熙皇帝生前標明的繼承人也并非雍正皇帝。

八阿哥胤禩的造謠活動,使得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人心惶惶。百姓們對這位新登基的皇帝産生了懷疑,雍正皇帝的統治根基受到了嚴重的動搖。而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更是變本加厲地在朝中興風作浪,處處與雍正皇帝作對,甚至公然質疑他繼位的合法性。

雍正皇帝深知自己所處的困境,然而,就在他焦頭爛額之際,他的親生母親和弟弟卻在這個節骨眼上火上澆油。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一向偏愛小兒子胤祥,對雍正皇帝繼位頗有微詞。在康熙駕崩後,德妃本應按照禮制接受太後尊号,但她卻執意不肯,這無疑給朝野提供了口實,使得更多人質疑雍正皇帝的合法性。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子孫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殺

而雍正皇帝的胞弟十四阿哥胤祥,更是明目張膽地對他的皇位虎視眈眈。胤祥仗着母親德妃的寵愛,在朝中嚣張跋扈,公然挑戰雍正皇帝的權威。他甚至放出狠話,揚言要奪回屬于自己的皇位。

内憂外患之下,雍正皇帝如坐針氈。他一方面要想方設法鞏固自己的皇位,一方面還要處理朝政,對付八爺黨的挑釁,這不啻于雙線作戰。康熙晚年,朝政日漸渙散,吏治腐敗,軍備廢弛,留給雍正皇帝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雍正皇帝夙興夜寐,殚精竭慮,處理政務,整頓吏治,就連身邊的太監都說"皇上為國操勞太過了"。

就在雍正皇帝内外交困之時,一樁驚天大案被秘密上奏到了他的案頭。這樁案件的主角,就是被雍正皇帝千叮咛萬囑咐不能殺的曾靜。而揭發此案的,正是西南重鎮川陝總督嶽鐘琪。在密折中,嶽鐘琪聲稱此案事關重大,非同小可,他不敢擅專,隻能懇請皇上聖裁。

川陝總督嶽鐘琪上奏驚天大案

雍正皇帝剛剛平定了八爺黨的叛亂,正準備着手整頓朝政之際,一封來自川陝總督嶽鐘琪的密折,卻讓他大吃一驚。嶽鐘琪在密折中稱,川陝地區近日發生了一樁驚天大案,事關重大,非同小可,他不敢擅專,隻能懇請皇上聖裁。

雍正皇帝對嶽鐘琪的上奏十分重視。嶽鐘琪雖然不是他的心腹,但也是一方重臣,掌管着川陝這個西南重鎮。這樣一位總督,居然上奏稱發生了驚天大案,而且還不敢擅自處置,可見事态的嚴重性。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子孫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殺

原來,就在不久前,雍正皇帝剛剛擊敗了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胤禩被圈禁,他的黨羽也被流放四方。但這幫失敗者并不甘心就此認輸,他們一路逃亡,到處散布謠言,稱雍正皇帝是弑父奪位,如今還要殘害兄弟和生母,簡直是十惡不赦。

而在川陝地區,有一個叫曾靜的書生,聽到了這些流言蜚語後,頓時心花怒放。原來,曾靜雖然出身漢族,但從小就對滿族統治者深惡痛絕。他認為,滿族人奪取了漢族的江山,是對漢族的奴役和壓迫。長大後,曾靜接觸到了反清複明先驅呂留良的思想,更是對滿族統治者恨之入骨。

多年來,曾靜一直在川陝地區從事反清複明活動,但收效甚微。清朝的統治雖然也有動蕩,但總體上還算穩固,曾靜的一些小動作,根本撼動不了大清江山。如今聽說雍正皇帝是這樣一個無道昏君,曾靜頓時覺得,天助我也,清朝氣數已盡,正是反清複明的大好時機!

然而,曾靜雖然胸懷大志,但他隻是一介書生,既無錢财,也無兵馬。真要掀起反清複明的大旗,單憑他一人之力,是絕對不行的。于是,曾靜把主意打到了川陝總督嶽鐘琪的身上。

嶽鐘琪雖然是一方總督,但他并非雍正的心腹。雍正皇帝有自己的親信愛将,譬如年羹堯等人。一旦嶽鐘琪和這些人的利益發生沖突,雍正皇帝必然不會站在他這一邊。曾靜覺得,嶽鐘琪對雍正皇帝應該也沒什麼好感,說不定可以拉攏他一起反清複明。

于是,曾靜給嶽鐘琪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對他大加煽動,稱他是嶽飛的後代,嶽飛當年就是抗擊金人的民族英雄,如今"中原陸沉,夷狄乘虛,竊據神器,乾坤翻覆",正是嶽鐘琪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希望他能繼承先祖的遺志,驅除鞑虜,恢複中華。

嶽鐘琪收到信後,大為震驚。他雖然對雍正皇帝沒什麼好感,但他作為一名總督,最清楚不過,大清的根基并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算雍正皇帝再昏庸,他也斷然不敢造次。更何況,他雖然姓嶽,未必真是嶽飛後代,就算真是,那也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哪有什麼繼承先祖遺志的道理?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子孫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殺

嶽鐘琪當即下令,将曾靜抓了起來,并将此事上奏雍正皇帝,請皇上定奪。他生怕被人抓住把柄,連累自己的前程和性命。

雍正皇帝對曾靜案的處理

曾靜被押解到京師後,雍正皇帝命人對他嚴加審訊。在一番拷問之下,曾靜終于招供了自己的罪行。他承認自己确實寫信煽動嶽鐘琪反清複明,但他辯稱,自己隻是一時糊塗,并無真正謀反之心。

雍正皇帝聽了曾靜的供詞,冷笑一聲。在他看來,曾靜不過是一個"迂妄之輩",根本不足為慮。真正令他憂心的,是曾靜背後的反清勢力。

原來,曾靜雖然隻是一介書生,但他的反清複明思想,卻是受到了呂留良等人的影響。呂留良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志士,他曾聯絡農民起義軍,誓要驅除鞑虜,恢複明朝。呂留良雖然已經身死多年,但他的思想卻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反清複明的精神旗幟。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子孫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殺

雍正皇帝深知呂留良思想的危害性。在他看來,呂留良等人雖然已經作古,但他們的思想卻是反清複明的根源所在。如果任由這些思想蔓延,清朝的統治必然會受到動搖。

于是,雍正皇帝下令大開文字獄,徹查所有與呂留良有關的人等。凡是傳播呂留良思想的,一律抓捕歸案,嚴懲不貸。一時間,大批文人學士被抓,或下獄,或發配充軍,甚至被斬首示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誰也不敢再提呂留良的名字。

與此同時,雍正皇帝對曾靜本人,卻采取了網開一面的政策。他沒有将曾靜治罪,而是命他四處巡遊,當衆認罪,以示皇恩浩蕩。

這一決定,令滿朝文武大為不解。在他們看來,曾靜犯下了謀反大罪,理應處以極刑,雍正皇帝為何要如此寬宏大量?

但雍正皇帝自有打算。他之是以放過曾靜,并非因為仁慈,而是因為曾靜根本無足輕重。在雍正皇帝看來,曾靜不過是一個迂腐書生,根本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真正的威脅,是呂留良等人的思想。隻要鏟除了這些思想,曾靜之流,就如同群龍無首,不足為懼。

不過,雍正皇帝雖然放過了曾靜,卻并沒有完全放松警惕。他暗中派人監視曾靜的一舉一動,随時掌握他的動向。同時,他還命人徹查曾靜的背景,看他是否還有其他同黨。

令雍正皇帝沒有想到的是,曾靜雖然隻是一介書生,但他在民間卻有不少支援者。這些人大多是不滿滿族統治的漢人,他們對曾靜的遭遇深表同情,認為他是一個為民請命的義士。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子孫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殺

消息傳到雍正皇帝耳中,他頓時大為惱火。他意識到,曾靜雖然隻是一個小人物,但背後卻可能有更大的勢力在支援他。如果不及時鏟除這些勢力,日後必然會釀成大禍。

于是,雍正皇帝加大了對曾靜的監視力度,同時也加緊了對他背後勢力的調查。他要一舉鏟除所有反清複明的勢力,以絕後患。

就這樣,雍正皇帝一方面大開文字獄,鏟除呂留良等人的思想影響;一方面加強對曾靜的監視和控制,防止他再生事端。同時,他還暗中調查曾靜背後的勢力,随時準備給予打擊。

在雍正皇帝的鐵腕政策下,反清複明的勢力漸漸銷聲匿迹。曾靜雖然得以保全性命,但也失去了自由,成為了雍正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而那些支援曾靜的勢力,也在雍正皇帝的打擊下,漸漸煙消雲散。

乾隆皇帝繼位後的決斷

雍正十三年八月初八,雍正皇帝駕崩,享年五十八歲。按照雍正皇帝的遺诏,由他的第四子弘曆繼承大統,是為乾隆皇帝。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子孫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殺

在彌留之際,雍正皇帝特意囑托乾隆皇帝,不要殺曾靜。他說:"朕絕不殺曾,而且朕之子孫将來亦不得以其诋毀朕躬而追求殺戮。"

雍正皇帝之是以會有這樣的囑托,是因為他深知曾靜雖然有反清複明之心,但終究隻是一介書生,并無真才實學。就算放他一條生路,他也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更何況,曾靜已經當衆認罪,皇恩浩蕩,若是再将他殺掉,反而會讓天下人寒心,影響皇威。

然而,乾隆皇帝繼位後,卻并沒有完全遵從父親的遺命。他一方面下令将曾靜押解到京師,重新審理此案;一方面又在全國範圍内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字獄,對所有與曾靜有牽連的人都進行了嚴厲的懲處。

這一決定,令滿朝文武大為震驚。他們不明白,雍正皇帝臨終前才千叮咛萬囑咐不要殺曾靜,乾隆皇帝為何要如此急不可耐地将他置于死地?

實際上,乾隆皇帝這樣做,是有他自己的考量。首先,雖然雍正皇帝曾經饒過曾靜一命,但曾靜畢竟犯下了謀反大罪,這個罪名是無法洗脫的。就算雍正皇帝當時網開一面,那也是皇恩浩蕩,并不代表曾靜就此無罪。

其次,乾隆皇帝深知,反清複明的勢力雖然在雍正皇帝的打擊下有所收斂,但并沒有完全消失。曾靜雖然隻是一介書生,但他背後卻有不少支援者。這些人都是不滿滿族統治的漢人,他們對曾靜的遭遇深表同情,甚至将他視為抗清英雄。如果放任曾靜不管,無異于給了這些人一個精神領袖,日後必然會為禍無窮。

再者,乾隆皇帝也需要借此機會,樹立自己的威信。他剛剛繼位,正是需要一個立威的機會。如果對曾靜這樣的反賊都心慈手軟,那麼天下人必然會認為他是個軟弱無能的昏君,進而動搖他的統治根基。

雍正臨終時告誡乾隆:子孫絕不能殺此人!乾隆剛繼位便下令:殺

最後,乾隆皇帝也想借此機會,徹底鏟除反清複明的思想根源。他深知,呂留良等人的思想雖然在雍正時期受到打擊,但并沒有完全消失。如果不趁早鏟除,日後必然會卷土重來,成為清朝的心腹大患。

于是,乾隆皇帝下定決心,要在繼位之初就給反清複明勢力一個沉重的打擊。他下令将曾靜押解到京師,重新審理此案。與此同時,他還在全國範圍内興起文字獄,對所有與曾靜有牽連的人都進行了嚴厲的懲處。

一時間,大批文人學士被抓,或下獄,或發配充軍,甚至被斬首示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誰也不敢再提反清複明的事情。

曾靜雖然得到了雍正皇帝的寬恕,但在乾隆皇帝看來,這并不能抵消他的罪行。經過一番審理,曾靜最終還是被處以了極刑。

乾隆皇帝鏟除曾靜,并非因為曾靜诋毀雍正皇帝,而是因為曾靜的罪名本就成立。他雖然得到雍正皇帝的寬恕,但這并不代表他就此無罪。乾隆皇帝之是以要殺曾靜,是為了給反清複明勢力一個警示,同時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在乾隆皇帝的鐵腕政策下,反清複明的勢力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擊。那些支援曾靜的人,要麼被殺,要麼被流放,從此銷聲匿迹。呂留良等人的思想,也在文字獄中被徹底鏟除。

結尾

乾隆皇帝的做法,雖然有悖于雍正皇帝的遺命,但卻鞏固了清朝的統治。在他的治理下,清朝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