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後,一村民閑談時指着村外破窯道:窯堆下,我埋了一個鬼子兵

作者:生活的期待與向往

在丹陽市河陽鎮大白洋灣村的一次偶然的曆史搜集中,一個村民的口述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這位村民講述了他年輕時的一段難忘經曆——他親手解決了一個日本侵略軍士兵,并将其埋葬在村外的破舊磚窯之下。這件事雖然發生在數十年前,但仍顯得鮮活而震撼。

解放後,一村民閑談時指着村外破窯道:窯堆下,我埋了一個鬼子兵

1937年12月9日,一個平常的冬日,在抗日戰争酣戰之時,一個日軍小頭目無意中走進了河陽鎮大白洋灣村。他身挎軍刀,态度嚣張,直接闖入了村東的一個貧窮家庭,那是許毛兒的家。這位日軍頭目毫不客氣地要求雞蛋、酒水,并且态度蠻橫,顯然已經習慣了這種掠奪式的行為。

許毛兒,一個品性溫和的普通農民,面對這位武裝到牙齒的日軍,隻能屈服。他出去籌集食物和酒水,希望這名日軍能盡快離開他的家。這名日軍吃飽喝足後,不僅沒有離開的意思,反而提出了更過分的要求——他要求許毛兒找來村裡的女性陪伴他。

解放後,一村民閑談時指着村外破窯道:窯堆下,我埋了一個鬼子兵

這個要求徹底觸動了許毛兒的底線。他看着這位日軍頭目,心中充滿了憤怒和無力感。面對如此嚣張的敵人,許毛兒心知不可能以力對抗,但他也絕不能讓這種侮辱繼續發生。于是,他假裝答應了日軍的要求,出門後繞了一圈悄悄回到家中。

許毛兒回到家後,迅速走到廚房,從櫃子裡拿出一把用來剁豬骨的斬骨刀。這把刀平時隻在過年殺豬時使用,刀鋒銳利,足以切斷堅硬的骨頭。他握緊刀柄,心中升起一股決絕的勇氣。

解放後,一村民閑談時指着村外破窯道:窯堆下,我埋了一個鬼子兵

他悄無聲息地接近了酒醉中的日軍頭目。就在這位日軍依舊在喝酒,等待着所謂的“花姑娘”時,許毛兒猛然間用力,一刀将其斬倒。随後,他拖着日軍的屍體,來到村外那座無人問津的破舊磚窯旁,挖了一個坑,将這個侵略者埋葬于此。

這件事情在村裡沒有引起太大波瀾,因為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許多村民都有自己的苦難和故事。多年後,當地黨史辦的從業人員在收集曆史資料時,偶然從村民口中得知了這段往事。這不僅是對抗日戰争背景下的一個小插曲,更是一段村民心中難以忘懷的英雄故事。

解放後,一村民閑談時指着村外破窯道:窯堆下,我埋了一個鬼子兵

歲月流轉,戰争的烽火早已遠去,和平的日子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回顧和記憶那些戰争年代的往事。在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許毛兒老人的英勇行為被重新提起,不僅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珍貴的一手史料,也讓更多的人得以窺見那個動蕩時代普通人的勇氣與堅韌。

許毛兒老人的事迹雖然隻是千千萬萬抗戰英雄故事中的一例,但它展示了普通人在絕境中的抉擇和犧牲精神。這種精神,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值得我們銘記和傳揚。

解放後,一村民閑談時指着村外破窯道:窯堆下,我埋了一個鬼子兵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個故事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丹陽人。每當談起村裡的曆史,許老漢的故事總能引起聽衆的敬仰和冥思。他的行為不僅是對抗暴力的一個個體的抗争,也是對尊嚴和生命的一種堅定維護。

解放後,一村民閑談時指着村外破窯道:窯堆下,我埋了一個鬼子兵

這件事最終沒有成為任何官方的紀錄,沒有華麗的文辭來修飾,沒有廣泛的傳播去感動更多的人,它隻是被簡單地記錄在村莊的記憶中,偶爾在某個沉靜的夜晚,由村裡的長者娓娓道來。

解放後,一村民閑談時指着村外破窯道:窯堆下,我埋了一個鬼子兵

對于我們今天來說,許老漢的故事不僅是對過去的一種回憶,也是一種靈魂深處的觸動。它提醒我們,在曆史的長河中,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都可能蘊含着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能夠跨越時間的界限,激勵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也能夠拿出同樣的勇氣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