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鋼琴,學還是不學?(4)不學琴學啥?——音樂篇

作者:琅琊書院筆記

鋼琴,學還是不學?(4)不學琴學啥?——音樂篇

原創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2024-04-06 07:55 廣東

兔主席 20240406

按:有的人問,最近國内國外議題很多,你為什麼突然要花很多時間與篇幅寫鋼琴及孩童教育?回答是,我是一個父親,很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也特别考慮能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适應未來時代的教育,不僅關乎我自己,也關乎于這個國家。據說中國有2,000萬學鋼琴的兒童,每幾個國小生中就有一個在學鋼琴,覆寫率之廣,滲透率之高,或為全球之冠。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是:在步入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全社會尋求新質生産力轉型、新生代年輕人面臨未來空前激烈的人才競争的年代,中國家庭的課外教育資源投入還停留在一兩百年前的歐洲中産家庭,到底是否合理?我們的教育是否與時俱進?我們是否在讓自己的孩子做好準備?我們是否會讓孩子被時代淘汰?我們在本篇接着讨論,如果不學鋼琴(或其他學習周期較長的樂器的話),應該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教育?不妨先從音樂本身開始。

1.普通人家庭為什麼要學鋼琴?從18-19世紀的歐洲到當代社會

2.鋼琴教育為什麼如此受到當代中國家庭的歡迎

3.鋼琴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4.哪些家庭和孩子更适合學鋼琴?

(接上篇)鋼琴,學還是不學?(3)哪些人适合學琴

5.不學鋼琴的話,學什麼?

學鋼琴似乎能幫助家長同時“解決”許多的痛點需求問題。根據最新的分析,如果孩子不學鋼琴(以及其他一些時間周期長、投入大的樂器教育)的話,該學什麼呢?以下是一些建議。如果您和家人正在糾結學齡前及國小階段的孩子應該在課外學什麼,可參考本文。

首先,再次明确幾個觀點。

第一,18~19世紀歐洲上層及中産家庭學習鋼琴時的曆史背景及社會價值已經不複存在,在給面向21世紀孩子制定能力培養計劃時,必須考慮未來時代,讓孩子對未來做好準備(參考筆者文章《AI時代的三大能力(暨教育目标)——關于AI與教育的問答》

第二、鋼琴學習并不是适合社會面上所有的兒童的,隻适合特定人群;

第三,客觀來說,鋼琴學習對孩子是有幫助的(恐怕比孩子什麼都不學要強),但對大多數兒童而言,鋼琴學習的投入産出比是很低的,而且因沉澱成本巨大,有很強的路徑依賴風險(硬着頭皮繼續學,繼續考級,直到完成目标為止);

第四,必須考慮學鋼琴的機會成本,即孩子(與家長)在投入這麼多的時間金錢精力學鋼琴時,到底放棄了什麼?孩子能不能學點其他的東西?

第五,孩子通過學鋼琴所獲得的能力與好處,是可以被“分解”的,可以通過其他活動“補足”——而且,不僅僅是“補足”,而是更好——通過參與其他活動,獲得更有效、更高品質、更能面向未來、更适應孩子自身的回報。

以下為具體内容。

1)音樂教育

很多人看重鋼琴的原因是認為:鋼琴教育屬于音樂教育,與藝術、審美、修養沾邊,這是其他教育(例如體育運動)所不具備的。

這裡我表達幾點個人看法。

其一,鋼琴教育不等于音樂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當代鋼琴教育與訓練的本質,是訓練肌肉記憶/身體記憶,完全與樂器融為一體。從這個角度講,鋼琴訓練其實是接近體育運動員的。一個人鋼琴彈得好,隻是他的技能、記憶好,就是進階匠人,但不代表這個人有“文化”,不代表他對藝術、曆史、哲學有學習、有積累、造詣、有觀點、有看法。還有不少複古戀舊的人認為,過去的演奏家都是文化知識分子,都是大“師”,現在的更像匠人。一方面這隻是把過去的演奏家給美化了,他們并沒有那麼高的“文化水準”;另一方面過去的演奏家的教育環境裡可能更重視“文化課”和綜合修養的提升,而現在的教育則更注重身體技能的訓練。誠然,一個人要在鋼琴上超脫“匠人”,真正精進,甚至成為大師,是需要有文化水準的,但這些文化水準可以在後來補足,比如年紀更大的時候——而不是四五歲到十來歲的時候(一般人從學琴,到考過九、十級的年紀)。是以,鋼琴教育不等于音樂和文化修養教育。

其二,并不需要通過鋼琴獲得音樂素質和文化素質。要提升文藝史哲等文化修養教育,直接“上文化課”就可以了,而且不局限于音樂:電影、攝影、文學、詩歌、話劇、雕塑、建築、裝置藝術,藝術史、時尚、烹調、全品類的藝術,遠遠不僅僅是鋼琴。

其三,音樂素質在今天已經不再是“文化資本”,更多就是個人愛好。如果在100~200年前,歐洲知識分子聚在一起是要聊音樂文學詩歌藝術的,不懂音樂和文盲無異;如在中國,知識分子則要聊書畫,聊詩歌,聊文化上的追求和愛好,不會舞文弄墨就等同于文盲。在過去的年代,文藝史哲都是上層社會、精英社會掌握的“社會資本”,可以用于差別階級/階層。及至十多二十年前,唯有一項音樂技能還有點社會功用,就是唱歌——與同僚和朋友在卡拉OK高歌一曲。但即便這個活動形式也已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在今天,音樂基本屬于“個人愛好”,談論音樂隻在特定的人群中有效,對音樂的愛好絕不比其他愛好更“進階”,圍繞流行音樂八卦以外的嚴肅音樂話題隻适合被局限在“私域”——例如,不要出來宣稱你喜愛收藏瓦格納,對巴赫鍵盤作品或貝多芬鋼琴作品的演繹版本很有心得,特别喜歡70-80年代的德國試驗搖滾與實驗電子,及本世紀以來的歐洲新民謠——除了小圈子外,其他人不會覺得你素質高,隻是覺得你是書呆子,甚至“不太正常”。簡言之,音樂素質、音樂修養在今天已經沒有了光環,不再是一項享有特殊地位的“社會資本”。今天的精英在一起談論的更多是國際國内時局與政治、科技新知、經濟金融、生活方式(包括旅行、飲食、運動、養生)等。這些知識,才是當代精英階層的“文化資本”。是以,音樂教育已經喪失了過去的社會價值。而我們現在讨論的還不是泛泛的音樂,而是鋼琴;如前所述,鋼琴教育又不等同于音樂教育,更不等同于文化教育,鋼琴距離今天文化精英們的“談資”就更遠了。

綜上,我們應該用“平常心”去對待音樂教育、對待鋼琴教育,确立一個更加現實、平衡的音樂教育目标:

第一,将音樂看作孩子應當發展培養的一種個人修養、個人愛好、個人素質,這裡,“個人”加重點号。音樂就是個人修養,不要賦予音樂過多的“社會價值”;

第二,利用音樂為孩子賦能,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與音樂的長期健康關系。重點重在挖掘孩子對音樂的真實愛好、真實興趣,與音樂建立一個豐富的、立體的、全面的、可持續的關系;提升孩子的審美與感受力;讓孩子能夠從音樂中獲得情緒、情感力量;待孩子長大後,可以畢生沉浸在音樂世界裡,在人類音樂的海洋裡自由的遨遊,終身受益于音樂,并傳至下一代;

第三,處理好音樂與孩子其他的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除非孩子特别适合音樂,要将其發展成為畢生事業,否則要注意避免片面重視音樂,過度的重視音樂,甚至讓音樂與其他愛好及能力培養産生“對立”(往往由于樂器訓練占用的時間過多)。

前一篇文章已經介紹了哪些孩子(及家庭)适合進行高強度的鋼琴訓練(《鋼琴,學還是不學?(3)哪些人适合學琴》那麼,對于其他的孩子,應當進行什麼樣的音樂教育呢?——需要“音樂通識教育”,最終變為音樂素質(music literacy、music-savvy)。

a)靈活、多樣化的樂器學習。學習樂器是讓孩子接觸音樂最直覺的方式,而且學習樂器也有鍛煉智力的其他好處。我的建議是:樂器可以學,但可以學多種與其,不用專注學一門、長期學一門。

——鍵盤樂:鋼琴可以學,但也不一定非學鋼琴不可,學電子琴也可以,核心是了解鍵盤樂。而且電子琴可以模拟不同的樂器,可以自行生成伴奏,形成更有表現力的音樂,實際上更能觸達音樂的核心;

——弦樂、管學、打擊樂都建議嘗試,主要結合孩子自身興趣;

——西洋樂、中國傳統樂、世界國樂、古典、現代、流行都可以嘗試,不設邊界;

——學樂器旨在融會貫通,弄通音樂:了解不同樂器的演奏方式、表現形式、特點,與音樂的關系,以及樂器與樂器之間如何發生作用;

——注重樂器教育的社會性,學習有“團體屬性”、“社會屬性”的樂器:鋼琴的問題是:基本是“單幹戶”,孩子自己練,鍛煉不到社交,甚至“反社交”(即不利于社交)。社交又是未來人類社會的核心技能,是以,應該鼓勵孩子參加樂團,參加團體演出。這時,就應根據社會需要、團體需要去選擇樂器。例如可以學習管樂,因為所需時間周期更短。樂器學習的社會屬性應當被納入學習的目标。(有的樂器,例如如吉他,是流行音樂要素,社會屬性特别強,但這些樂器也可以等孩子更大一點自己去學);

——“形而上”的樂器學習法。對于培養音樂性、音樂能力而言,了解的樂器越多,越有益于加深對音樂的了解。但這不意味要花大量時間去精通不同的樂器,而是相對熟悉一兩種或兩三種,在此基礎上,可以再接觸更多的幾種樂器,但隻需要形成一定的認知,不需去精通。學習的目的,是了解不同樂器的屬性、特點、互相關系、共通性、音樂性,這樣,了解的樂器種類越多,類型越豐富,對了解越有幫助。這和學語言的道理類似,在現代社會,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則并不需要精通那麼多的語言。在母語之外,應該先熟悉掌握一門(例如英語),其他語言一般性的學學即可(有強烈的興趣愛好除外)。在有了一定的跨語言基礎後。學習語言學(linguistics)其實比專攻一門語言更好,更能掌握語言的精髓。

對于音樂通識教育來說,“學樂器”不在于精通哪一門,不在于考出多少“級”來:學樂器,歸根結底是為了打開通往音樂世界的大門,是為了掌握一個自我調節情緒、娛樂、豐富心靈與情感的工具,同時也是為了多交朋友。

b) 聲樂(唱歌)。

開啟通往音樂世界的大門,會一點樂器肯定是有幫助的,但不一定非要通過樂器,因為人聲本身就是樂器,人聲本來就可以表達音樂,而且可能是表達音樂最好的方式。在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大多數學校音樂課的内容主要就是唱歌。除此之外,孩子還可以進一步學習練習歌唱,包括上專業一些的聲樂課,參加校内校外的合唱團組織,以及自己業餘閑時練習。如果父母家長喜歡唱歌的,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唱。

下面進一步說說唱歌的好處。

第一,從學習的便利性角度講,聲樂/唱歌有很多好處:

——不需要依賴樂器,随時都能唱;

——不需要依賴特定場景,洗澡時也可以引吭高歌;

——學習周期短,對很多音樂性很強的人來說,如果隻是通俗唱法,為了音樂表達、娛樂、社交、并不需要很專業的學習,無師自通,多注意練練就能唱得不錯;

——有很強的社會性,因其很容易與合唱等團體活動結合;

——與現實生活有強相關性:例如與娛樂活動(聽流行音樂、唱流行歌等)是高度結合的。

第二,聲樂/唱歌就是直接的音樂教育:

聲樂不需依賴樂器這個“體外之物”,而是用人的聲音,以人身為載體,直接的表達音樂、演繹音樂、創作音樂,是人與音樂最直接的結合。是以讓孩子學習和練習聲樂就是最直接的音樂教育,幫助孩子建立并提升音樂的欣賞能力、感受能力、表達能力。

第三,聲樂/唱歌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語言及認知能力:

孩子唱歌時,是用自己的聲帶發出聲音,表達音樂。練唱歌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掌握節奏、韻律,聲線表達、聲調選擇及整個聲音的運用,對培養言說能力、講演能力及綜合語言能力都有幫助。此外,唱歌一般需要歌詞,通過唱歌,孩子可以吸收掌握歌詞中的資訊(包括詞彙、句式、内容、内涵等),這是練習樂器所沒有的。

第四,聲樂/唱歌可以幫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社會技能。在《AI時代的三大能力(暨教育目标)——關于AI與教育的問答》裡,我們看到,社交技能、社會心理技能等軟技能是未來時代人才所需具備的核心技能。聲樂是最有利于培養社交能力的,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歌唱是需要團隊配合協作的:孩子大多數情況參加的是合唱,即便有獨唱的部分,往往也需與其他演唱者及樂器進行配合。是以,經常參與合唱的孩子更能習慣團隊合作,更能看到并感激其他團隊成員的貢獻,以及更加懂得如何與隊友們一起為共同的目标努力。相比之下,鋼琴這類樂器往往是“單幹”,不僅不能提升社交能力,反而可能抑制發展社交能力。

另外,在當代社會,在音樂領域,最後一項具有社交屬性的能力其實就是唱歌,場景就是與朋友和同僚一起卡拉OK,或參加年會、拓展、才藝表演等。歌唱得好,能夠直接幫助社交。

第五,聲樂/唱歌可以幫助孩子提升情感技能。

情感技能包括:對内,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撫慰自己的情緒,對外,體察他人的情緒、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能夠撫慰他人的情緒。當孩子們歌唱的時候,需要用自己的聲音、身體表達自己;在合唱的時候,則是與團隊一起進行這樣的表達。這種觸達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作與再創作音樂的活動,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了解情感,更好的控制情感,更好的表達情感。

有人說:鋼琴也可以做到呀。答複是:等你能夠通過鋼琴自由表達、自由诠釋,甚至開始一定的創作或再創作時,需要較高的鋼琴技能。而唱歌更容易做到這些:不需要特别的訓練,即能随時随地,以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做到——不僅能夠表達自己,還能感染他人,與他人直接互動,形成情感上的共鳴與關聯

第六,聲樂/唱歌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信。以上種種,都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升自信。

但也要指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唱歌,因為音樂是講天生的,有的孩子天生的音樂禀賦(即“音樂性”)可能就差一些,總是唱不好歌,并且會因為歌唱得不好而感到自卑。如果聲樂都不好,那孩子其實應當“避免”音樂,樂器可能就不要學了,還是要有一些基本的音樂通識教育,但不要再将注意力放在音樂上,不要試圖通過後天努力,“補短闆”,尋求把自己的自信重建立立在音樂上,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沒有必要。“天生我材必有用”——把時間投入到孩子擅長的領域去。

c)音樂欣賞(聽音樂),不設邊界

音樂欣賞其實就是聽音樂。這個在課外就可以進行。我的個人建議:

第一,要保證廣度,不設邊界,讓孩子廣泛接觸不同門類的音樂,從古典/傳統到近現當代,從中國到西方到全球,從高雅到通俗,不同風格全部都要嘗試,讓孩子感受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音樂表達,有了廣泛的積累,孩子才能對音樂形成認識。

第二,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但也不用刻闆執行。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是一樣的:初級階段的欣賞者隻能了解具象和簡單的東西,到了高階,就喜歡更加抽象晦澀的東西,并開始追求結構的複雜性、張力、沖突、突破正常、不确定性。這就是審美的複雜化。所謂循序漸進,即在孩子較小的時候,可以多讓孩子聽旋律和結構比較“簡單”的音樂——我們看那些适合“胎教”或“幼教”的西洋古典音樂就基本屬于此類。這些音樂大多是西洋音樂裡的宮廷派/古典主義派(标杆為莫紮特),同時也會包括一切其他時期及流派的音樂,特點就是旋律鮮明、結構相對簡單,易入耳也能傳唱。從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及建立了解的角度出發,一開始宜選用簡單的音樂,但也不用拘泥于此,偶爾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些複雜的、适合成年或資深欣賞者的音樂,讓孩子看到人類音樂世界的複雜性。也許孩子會響應複雜的音樂,發生音樂認知的躍進。

第三,要保證頻度。盡可能讓孩子被音樂的環境所包圍。音樂可以隻作為背景,而非主角(即要求大家停下來認真收聽音樂),在家中要經常播放音樂;在出行時(例如在車上)要多點傳播放音樂,将音樂變成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讓音樂成為孩子的童年記憶,讓孩子在成年後也再無法擺脫幼年即形成的對音樂的習慣與依賴;

第四,“形而上”的學習。提供音樂氛圍很重要,但光聽還不夠,要和孩子一起讨論音樂,聽了音樂後問孩子:這段音樂的特點是什麼?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是什麼?孩子能不能了解這種情緒?孩子有什麼問題?等等。并可問一些形而上的問題:人類為什麼需要音樂?我們是否人人都需要音樂?音樂與人的生活狀态有什麼關系?與文學、詩歌、講演等相比,音樂在形式和表達上有什麼獨特之處?在自然界中能不能找到音樂?……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發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純粹隻是引發思考。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自己也缺乏音樂修養,還希望補補課,恐怕一時半會很難給孩子提供這些音樂熏陶”——這個情況可能是适用于大多普通家庭。而在上篇《鋼琴,學還是不學?(3)哪些人适合學琴》裡,我們也已提到了這個問題:如果一個父母/家庭和音樂沒有特别強的聯系,家長自身不能給孩子提供系統性的音樂輔導及資源支援的,那除非孩子有天才級别的天資,否則可能不适合花太多時間學鋼琴。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隻需要力所能及的為孩子提供普通的音樂教育就可以了,不需将音樂作為孩子的重點賽道。

下一篇,我們講探讨:除了音樂教育之外,家長還可以幫助孩子選擇哪些課外學習——這些學習應當:1)同樣也能提供學琴帶來的好處;2)投入産出比更高、更經濟;3)讓孩子更能适應未來時代。

(未完待續)

鋼琴,學還是不學?(1)從19世紀的歐洲家庭到今日社會

鋼琴,學還是不學?(2)鋼琴為何在中國這麼火,以及鋼琴教育的問題

鋼琴,學還是不學?(3)哪些人适合學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