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鋼琴,學還是不學?(3)哪些人适合學琴

作者:琅琊書院筆記

鋼琴,學還是不學?(3)哪些人适合學琴

原創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2024-03-31 20:16 中國香港

兔主席 20240331

按:據說中國有2,000萬學鋼琴的兒童,那麼每幾個國小生中就有一個在學鋼琴,覆寫率之廣,滲透率之高,可能是全球之冠。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是:在步入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全社會尋求新質生産力轉型、新生代年輕人面臨未來空前激烈的人才競争的年代,中國家庭的課外教育資源投入還停留在一兩百年前的歐洲中産家庭,到底是否合理?我們的教育是否與時俱進?我們是否在讓自己的孩子做好準備?我們是否會讓孩子被時代淘汰?我們在本篇接着讨論,哪些家庭和孩子适合可能更适合讓孩子學習鋼琴?如果不學鋼琴的話,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其他那些特長愛好?特别是如果家長和孩子都鐘情音樂的話。

如果您的家庭正在糾結是否讓孩子學琴(包括鋼琴、小提琴等學習周期較長的樂器),歡迎參考本文觀點。

1.普通人家庭為什麼要學鋼琴?從18-19世紀的歐洲到當代社會

2.鋼琴教育為什麼如此受到當代中國家庭的歡迎

3.鋼琴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接上篇) 鋼琴,學還是不學?(2)鋼琴為何在中國這麼火,以及鋼琴教育的問題

4.哪些家庭和孩子更适合學鋼琴?

這裡所說“學鋼琴”,非指基于一時興趣的泛泛的短期學習,而是一個認真、嚴肅、系統化、專業化、拟投入相當時間周期(例如數年以上)的學習。這些對學生及家長的時間精力資源投入有很高的要求,可以看到上課是有機會成本的(即:上了鋼琴課就不能上其他的課)以及沉澱成本及路徑依賴風險(“已經考到六級了,不如咬咬牙堅持下去”)。

1)孩子對鋼琴和音樂有很強的熱愛

孩子對鋼琴有很強的熱愛。例如:

——能夠自主驅動的練琴;

——閑時會自己彈琴,彈琴也是娛樂;

——跟父母說希望播放鋼琴曲子,或觀看鋼琴演奏會;

——平時非常關注與鋼琴有關的事情;

——以彈琴為自信和驕傲;

——表示長大希望以鋼琴為事業;

孩子對音樂有很強的熱愛。例如:

——喜歡聽音樂,享受音樂;

——生活中注意音樂,關心和音樂有關的話題和事情,并願意主動“挖掘”音樂(舉例,發現父母在音樂app上能夠找到各種音樂,孩子會主動過來找音樂)

——孩子會請家人播放音樂,或提出要求參加音樂會;

——對音樂有廣泛的興趣,不僅包括一個樂器,還包括多種樂器;

——發展出自己喜歡的作曲家、音樂人、風格、流派等(這是音樂層面的,要差別于追星)

——表露長大從事與音樂有關工作的想法。

孩子對鋼琴和音樂的熱愛可以轉化為學習自驅力,這樣的孩子,學琴是自然的、快樂的,自發的,效果也是最好的。要注意避免将家長的夢想或願景 轉(qiang2)化(jia1)為孩子的愛好。誠然,引導、開發孩子的興趣是必要的,但也要觀察孩子的真實興趣,到底是不是喜歡。利用簡單物質刺激獲得孩子一時的響應也是不行的,不代表孩子真的喜歡音樂。隻有孩子自己真正喜歡一樣東西,才能真正的長期投入,最終把它屬于自己的東西。

孩子對鋼琴和音樂的喜愛,是要有長期細微觀察的,家長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音樂修養。

2)孩子對鋼琴和音樂表現出天資禀賦

當代的鋼琴訓練,脫離表面,其實很接近練某項專門運動的運動員是一樣的:都要求對一個運動或動作有反複大量的身體訓練與記憶,最終達到完全的熟練與精通。而人與人的身體條件不同,天資禀賦不同。有“天生”的足球運動員,也有“天生”的鋼琴家,一個道理。是以,能夠在長期學好鋼琴,享受鋼琴,也需要孩子對鋼琴及音樂有天資禀賦。

可以觀察孩子對音樂是否有天賦,例如:

——孩子很容易記住旋律,能夠哼唱自己聽過的曲子;

——孩子有很強的音準,唱歌不走音;

——孩子很容易發現别人出現走音的情況;

——當一個曲子按照不同的調性或方式演奏的時候,孩子很快能夠發現;

——孩子能夠識别不同音樂和演繹背後所代表的情緒,并做出響應;

——孩子的身體動作、表情、情緒能夠響應音樂、配合音樂;

——給孩子一個樂器,自己就能根據對旋律的記憶,演奏出簡單的曲子來;

——孩子願意花很多時間自己去擺弄和研究樂器(且可能不僅僅是一門樂器);

——孩子能夠聽到日常人留意不到的音樂細節,例如通過幾個音符就識别一個曲子;能夠辨識複雜音樂中有顆粒度的細節;

——将生活中的聲音與音樂聯系起來;

——能夠響應、了解、記憶并演繹适合成人的音樂(有較複雜的旋律、結構及表現形式);

——孩子能從音樂中找到自信的來源

——就鋼琴而言,除了對音樂的感覺以外,還需要孩子有很好的身體協調能力,能夠将大腦對音樂的認知和反應轉化到手指上。這些在一定程度可以在後天訓練,但也需要天資

如果孩子确實有音樂天賦的,而且表現出了對樂器的天賦,那就應當鼓勵孩子學習音樂。學樂器(包括鋼琴)也就變成了當然之選。

由上可看出,能不能準确辨識孩子的音樂天賦,也需要父母/家庭有一定的音樂修養。如果父母自己不懂音樂,不了解音樂,缺乏基本的教育和素養,那麼有天賦也發現不了,或者容易将一些錯誤的表象誤以為屬于音樂天賦,或者容易受到教育訓練機構誤導。

3)家庭的音樂教育傳統、氛圍及長期支援

孩子要長期學好鋼琴、學好音樂,離不開父母/家庭的長期支援。可參考是否具備以下“條件”:

——父母接受過一定的音樂教育,有一定的音樂修養,首先能夠了解音樂、能夠讨論音樂;

——父母中有人會鋼琴,并不時在家中彈奏鋼琴樂器。對于孩子來說,一開始鋼琴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不會彈鋼琴,但會其他樂器,且能在家中彈奏其他樂器的,對于孩子來說,彈奏樂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不會樂器也沒關系,熱愛唱歌、跳舞也可以,因為唱歌和舞蹈都需要音樂,都可以給孩子以音樂感染與熏陶;

——父母經常播放音樂(且最好是不同門類的音樂);

——父母經常會帶孩子觀看音樂會或有音樂内容的演出,或觀看有關音樂會的電視/視訊;

——父母願意交流、讨論音樂,包括點評電視上的音樂表演;說出對音樂的見解;介紹音樂家和風格;第一時間回答孩子關于音樂的問題;能夠帶着孩子探索音樂世界等;

——父母能夠陪伴孩子學琴、學音樂,一起成長;這種陪伴必須是高品質的精神陪伴,而不是簡單的施壓;

——家中有一定的音樂收藏和擺件(例如唱片、CD、書籍及音樂器具等),孩子能夠視界觀察到音樂在家庭中的存在;

——家庭之内就有音樂活動的場景(例如家人一起歌唱、樂器合奏等);

——父母至少有一方是以音樂為職業或謀生手段的,或者投入相當的業餘時間參加與音樂有關的活動;

——父母處在音樂的“生态體系”内,認識更多以音樂為職業或參與音樂的人,讓孩子獲得更大的影響,以及為孩子在相關音樂領域長期發展提供資源支援。這與父母的職業、工作場所、所屬的社會組織及業餘愛好都有密切關系。

上述,除了“父母”外,還可包括共同居住、關系較為親密的長輩家庭成員,例如爺爺、奶奶、外婆爺、外婆等。

有人問,以上條件是不是孩子學鋼琴、學音樂的“必要條件”呢?難道父母都得有這些積累,孩子才能學琴麼?

答案是否定的!即便父母家庭沒有這些條件,孩子也是可以學鋼琴、學音樂的,因為孩子本身已經有了足夠音樂的天賦與強烈的愛好與自驅力。

但也要看到家庭環境的重要性,即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一個孩子如果來自“音樂世家”的,除了受到先天和早教的熏陶影響,更有可能在幼年即在音樂方面表現出天賦、興趣和能力之外,論及長期的堅持與發展,也更有可能得到父母家庭的更多引導及支援。

顯然,并非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父母都具備這些條件,實際情況可能相反,大部分琴童的父母并不具備這些條件。其結果是,真正能夠在音樂這個行當裡走出來的,還是“世家”:即父母/上一代就從事相關音樂領域工作或有相當積累的人群。職業從事音樂的人,更多的是特定人口群體的“内循環”。實際上,大多數與藝術相關的行業和工種都存在這個趨勢。來自社會面的父母人群往往會忽略或低估家庭因素,背後往往還是由于對音樂及音樂生态體系不夠了解。

上面這一條可以歸結為:最适合學琴的人,其實還是“音樂世家”——音樂世界之外的社會面人群也是可以“入坑”的,但一定要在充分考量之後,謹慎“入坑”,且能進能出。

4)父母家庭對子女的鋼琴教育是否能夠合理規劃,“能進能出”,理性看待

父母往往是孩子最初學琴的推動力及決策者(下決心讓孩子上課);是孩子學琴時的陪伴者和敦促者;當孩子學琴後遇到瓶頸,在考慮是否堅持時,家長也是重要力量。

在決定是否讓孩子學琴時,家長首先需要考慮本篇前述提到的問題:

——孩子是否喜歡鋼琴、喜歡音樂?

——孩子有沒有天資禀賦?

——父母能不能給孩子的學琴事業給予長期的高品質陪伴?

——學好鋼琴,到底需要具備哪些資源條件?

——讓孩子學鋼琴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父母自己是否具備充分的音樂教育及音樂修養,避免在做上述判斷時出現盲點和誤判?

——僅評價學琴的“好”與“壞”是不夠的,還要從幼教、發展孩子的綜合素質、技能、提升長期競争力等更加宏觀和遠期的角度考慮是否讓孩子投入學琴;

——這時要看到,除了鋼琴/音樂之外,孩子還有什麼愛好?還需要掌握什麼技能?學琴是否是孩子的唯一選擇、最好選擇?

——如果确定學琴,該如何平衡學琴與發展其他專業、愛好、特長及技能的關系?

——如果考慮未來時代的人才競争,那麼學琴能不能為孩子提供未來競争所需的關鍵技能?

——如果孩子的學琴之路并不順利,在有一定的沉澱成本及先期成就之後,在兩三年、三四年、四五年後遇到瓶頸,父母能否理性看待,避免家長主義、和孩子一起商量一條最好的道路(堅持 vs 退出),而不陷入沉澱成本的路徑依賴。

提出了這些問題,思考了這些問題,回答了這些問題,就能夠為孩子學琴提供比較合理、理性目标,規劃合理的投入及時間計劃,同時,很重要的,父母在一開始就要看到失敗的可能、合理規劃“退出”計劃——當然這個計劃是不需要從一開始就跟孩子說的,這樣孩子容易洩氣,難以堅持,但父母從一開始就需要有這根“筋”,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學習。

如果父母已經掌握了足夠的資訊(well-informed),能夠非常理性的看待所有問題,合理規劃孩子的鋼琴教育,那學琴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今天的父母都越來越成熟了,都夠合理地規劃孩子的鋼琴教育,是以對很多人來說,并不存在“入了坑”而“堅持不退坑”的問題。更加現實的問題是,假設鋼琴教育有這樣、那樣的好處,尤其是音樂教育本身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孩子能夠終身受益。如果不學鋼琴,那麼孩子應該去學什麼呢?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看法,對不同孩子也需“因材施教”。下篇我們将探讨一下,為了适應新的時代,孩子們應該注重發展哪些能力。

如果孩子非常适合學鋼琴,并且父母能夠對孩子的學琴做合理規劃,那麼學琴可以納入到綜合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并不真的适合學琴,并且父母沒有對孩子的學琴做合理規劃,那麼學琴也可能與綜合素質教育及能力培養對立起來。

(未完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