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作者:中國旅遊地圖

#我來唠家常#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老街古巷。攝影/楊鈞

-風物君語-

借問邑人沉水事,已經秦漢幾千年

“行路難!行路難!”

楚漢相争、“三分土地”、天災淹城、北人南遷……很難想象這些标簽居然彙聚在一個皖中的小地方——巢湖。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巢湖紅石嘴公園。攝影/sunsystem

她到底有何特殊之處?個中的輝煌與悲傷都要從幾萬年前開始說起。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西楚霸王最後的悲歌

巢湖,這個名字盡帶傳奇色彩。她記錄了人類的發展進化,見證了城市規劃思想的誕生實施,參與了諸多朝代的滅亡更替,陪伴了曆史英雄的崛起與末路。

最開始的“故事”得益于她的地理環境。這裡位于南北生物區系交接帶,水域遍布,有山但不高,物種資源豐富多樣,是适合人類生存的理想之地。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巢湖散兵清水塘古泉,環境可以說非常好了。攝影/楊鈞

正因如此,許多古人類選擇此處作為活動場所。據考,這裡的和縣猿人距今年數可與生活在幾十萬年前的藍田人一争高下;銀屏人遺迹記錄了人類從“直立人-智人”的發展階段;含山淩家灘古文化讓五千年前中國最早的城市之一“撥雲見日”,遺迹不僅有普通的居住區、庭院區,更是專門設定了墓葬區、聚會祭祀區,具備了初級的城市“規劃”水準,其中出現的玉器制作工藝之精妙為現代專家所贊歎。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不知猿人會不會被這晨曦所美到。攝影/趙忠

國家王朝興起覆滅的故事與事故也被這片土地所熟知。

《正義括地志》記載,“廬州巢縣有巢湖,即《尚書》‘成湯伐桀,放于南巢’者也”,鳴條之戰大敗夏軍,夏桀出逃,并死于南巢,由此夏朝覆滅。

根據晉杜預在《左傳》中所說,“巢,吳、楚間效果,廬江六縣東有居巢城”,曾經的巢湖市位于春秋吳楚交界,扼守東西,為南北通道之咽喉。“郡米數萬石輸揚州,轱辘相繼,出巢湖,入大江”,楚懷王視其為經商線上的重要驿站,巢湖市半湯鎮,在西周就是南方銅料運往北方的中轉地。如此地位,怎能不引舊時諸國相争。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巢湖紅石嘴公園。攝影/季學雲

原本此地還為巢國,吳楚相争之時,先歸服于楚,後吳王發兵,圍巢地,滅巢城,并在此俘獲楚國公子繁。在含山縣的古昭關的刻碑上還記述着楚國名将伍子胥為逃避追殺,“過昭關一夜急白頭”的情形,若是沒有這次出逃,自不會産生與範蠡、勾踐的精彩故事。

“曾出九公十八侯”的巢湖市不是吹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亞夫範增出居巢,輔楚反秦,更戲劇性的是,楚漢相争在曾隸屬巢湖市的和縣烏江邊畫上了句号,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悲歌與如今和縣霸王祠的悠揚鐘聲仿佛時空穿梭般交織共存。

▲ 巢湖南岸黃林頭嘴,這裡的許多故事都與水有關。圖/視覺中國

之後的巢湖也是存在感十足,三國有袁術任周瑜為居巢長,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宋朝的巢湖成為南北争奪要地,曰之“造舟巢湖,以侵略江左”,南宋抗金将領趙善俊更是指出,“合肥恃巢湖之險,以通”。

就連清末李鴻章也感歎道,“全皖之險為湖”,并于巢湖水域中編練出了後續為各大戰役做出卓越貢獻的中國淮軍。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天下大勢,分合而已

2011年,地級巢湖市被“一分為三”,以居巢區為主巢湖市區設為縣級巢湖市,并與廬江縣一同劃歸合肥,這讓合肥将身為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環抱其中,無為縣與和縣的沈巷鎮并入蕪湖,和縣(除沈巷鎮)和含山縣由馬鞍山管轄。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突然變成小老弟?制圖/Paprika

自此,巢湖這個名稱除了湖名以外,指代的便是縣級巢湖市。

此次行政區劃的調整并非縣級巢湖市與合肥市“首次合體”,縱觀曆史,她們的分分合合可謂有趣,從時間流動中,也可窺如今調整原因之一角。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合并之後,兩處的商品确是有了更大的市場。圖/視覺中國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在如今的巢湖市域設有,橐臯縣、居巢縣、襄安縣等五縣,屬九江郡。秦漢時期,居巢縣并非如今縣級巢湖市所在地,并且當時所屬的統縣政區管轄範圍過于廣袤,涉及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地,是以也談不上分合。

在三國兩晉時期,由于當時頻繁複雜的區劃調整,其關系也時常發生變化。南北朝時期,巢湖市曆史上第一次隸屬于合肥,當時她們的名字還分别為蕲(巢湖市)和合州(合肥市)。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渡河的人們也許并不在意分分合合。攝影/楊鈞

隋唐時期她們倆多數時間也是“糾纏”在一起。隋朝,改合州為廬州,襄安(今巢湖市)改屬廬江郡。唐朝,巢州、巢縣這倆名字第一次出現,雖然在武德、貞觀等年間,巢湖市經曆了合并兩縣、更改縣名等一系列調整,但其大體還是歸于合肥之下。兩宋期間,巢縣不再隸屬于廬州,而是變為與廬州平級的無為軍麾下,後期更是升格為鎮巢軍。

元明清三代,縣級巢湖市與合肥市的隸屬關系幾乎沒變。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之後,巢縣再次隸屬于合肥縣。明代,廬州作為統縣政區,其治所一直在合肥縣,巢縣則隸屬于其治下的無為州。清代,巢縣雖調整至與無為州平級,但依舊隸屬于廬州府。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巢湖高林河,仍時代變遷,兀自流淌。攝影/楊鈞

可見,縣級巢湖市與合肥“纏綿”的時期多是古代局勢穩定、經濟繁榮之時,雖已無法得知各個王朝對此規劃的詳細原因,但也可揣測,巢湖市這個地方對于合肥的社會經濟發展大概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龍王發怒”,将這裡沉了

除了“打打殺殺”、“分分合合”,巢湖湖底的一座水中都城引發了人們對于“陷巢州、長廬州”的無限遐想,為巢湖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這得從巢湖本湖說起,“漅湖”初見于《後漢書》,大概是為區分地名“巢”和邑名“鄛”,而專用于湖名,後簡化為“巢湖”。它西靠大别山餘脈,北倚江淮分水嶺,南順裕溪河彙入長江。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巢湖周邊還有不計其數的小河流。制圖/Paprika

2001年,文物愛好者發現,巢湖沿湖濱大道唐家嘴處的湖灘地上有大量陶片堆積。經詢問村民後發現,他們也經常在此處尋得陶器、玉器、銀器等物。從征集的錢币來看,有商周時代(或新時期時代晚期)的玉斧、石锛,戰國時楚國的蟻鼻錢,還有秦半兩、漢五铢,最晚的是西漢時期的大布黃千。

文物分布範圍可向湖中延伸至4公裡遠,并發現大量磚瓦。編修《巢湖志》的陸龍騰也曾寫道,“康熙七年冬,湖涸。有蘆溪嘴運糧軍人于其東南十餘裡見大磚砌湖中土内,掘之得古城磚數萬,鬻郡中,其地與高林相對”。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巢湖博物館展出的玉器以及距今2000多年的玉印“呂柯之印”,現在可别想着去湖邊撿寶貝了。圖/視覺中國

在秦漢時期,磚瓦是地位尊貴之處的特權,有“秦磚漢瓦”一說。在水底巢城還發現了“郭”的存在,按“築城以衛君,建郭以保民”來說,這裡若非有着重要的政治功能,那就是防禦性極強的軍事堡壘。據分析,這個上檔次的居住遺址的規模大概是處于伯、侯之間。

唐代詩人羅隐經過巢湖,留下了“借問邑人沉水事,已經秦漢幾千年”的詩句。如此城郭,為何陷入湖底?民間傳說中,是因為人們觸怒龍王,巢州城便被陷入水中。巢湖又稱焦湖也是因在巢州陷落時,名為焦姥的村民舍己救人,故而将湖命名為“焦”,湖中山命名為姥山。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左右滑動,檢視姥山島全景,遠處的那兩個小島形似鞋,因而被稱為鞋山。攝影/石耀臣

究其真正原因,大體離不開自然和人為的一系列“意外”。

巢湖曆史上有着“幹濕不均”的地理記憶,《巢縣志》中描述明代人尹士達的所見所聞就有,“父老謂湖幹則巢州現,豈今歲亢旱之報,抑蜃氣噓為樓台者雲?……姥山西舊稱巢湖,姥山東則故巢州”。這種幹濕季交替,湖水漲落,湖面擴縮,在豐水季節極易造成洪災。

此外,孫吳為抵禦曹軍,建起東興堤,淹沒上遊地區,築合肥新城,為“陷巢州”埋下了隐患。從位于巢湖東北部的柘臯鎮(古為“橐臯”)的名稱也可知曉一二,“橐”乃象聲詞,“臯”為水邊高地的意思。如今正是在湖東北部修築的大堤(即濱湖大道),攔住了巢湖湖水繼續向東、東北的延伸。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左右滑動,3個角度看巢湖中廟。攝影/石耀臣

緊接着便是巢州周邊地區的記載,“赤烏二年(239年)正月一日及二十七日,地皆震動”,“赤烏二年,一夕風雨驟作,如萬騎雜馳,曉視之,廟東向矣”。這幅場景大概是,漫天驟雨,濡須河水遭東興堤阻滞形成的突發性洪災,地震加持,巢州地裂沉陷,永眠于水中。

這一些系列的“因緣巧合”,最終《巢湖志》雲,“湖陷于吳赤烏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戌時”。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巢湖紅石嘴公園,其也是巢湖地水利工程之一。攝影/季學雲

至于為何“長廬州”,是因發源于大别山的豐樂河、杭埠河,挾帶大量泥沙, 不斷堆積于巢湖西南部, 擴大了廬州(今合肥)的陸地面積,故得名。

一陷,一長,巢湖将二事串聯。久之“陷巢州、長廬州”就成了一同出現的“共生體”。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波瀾之後,山、湖、美食伴其左右

巢湖的文化南北相容,承東啟西。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引起的北民南遷,将北方文化傳播至此,一口洪巢片江淮官話正是最好的證明。如今一切趨于平靜,随之發展衍生出的大山文化、大湖文化、美食文化鑄就了一個鮮活的巢湖。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南龜山靜靜地洞察着一切。攝影/楊鈞

巢湖市四周青山羅列,其貌如伏龜、卧牛,便以“五牛三龜”概之。“一塔撐天系卧牛,晚萃亭内話許由。十景以外又三山,鼓打旗搖鳳點頭”,這句巢湖歌謠中便包含了多處景緻,其中僅五十餘米高的卧牛山,乃巢父、許由隐居之地,闡述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文化魅力,鼓山、旗山遙相呼應,有着“旗鼓相當”之韻味。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舒城s351立交,如今的巢湖也很現代。攝影/季學雲

這片物阜民富的土地,自然少不了巢湖本湖的貢獻,人們更是從依水、治水、用水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水為魂的大湖文化。其中最出名的巢湖饋贈便是“巢湖三白”——白米蝦、白絲魚、銀魚。白米蝦體透明,呈棕色斑點,但死後通體變白,顯得玲珑秀麗,其甲殼甚薄,稍作咀嚼便可直接吞下,其鮮之滋味,為它者不可及;白絲魚魚身細長,細鱗泛銀白,為食魚之鮮美原味,清蒸為最佳烹饪之法;銀魚更是小巧可愛,因冰晶透明被另稱“冰魚”、“玻璃魚”,是上乘之輔料。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這麼多魚根本吃不完啊!隻能曬幹了。攝影/趙忠

許多人都認為早茶是兩廣人民的“專屬”,隐藏在巢湖的柘臯古鎮對早茶也是有一番研究。涼拌幹絲、雞蛋鍋貼、三鮮鍋巴、炒面皮,就是柘臯人必備的早茶四大件。這裡的早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并沒有那麼清淡,例如,辣椒是幹絲、面皮的絕配,鮮紅的色澤撒于“純潔”的豆制品上,竟能奏出重口味與小清新的絕美交響樂。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

▲ 古鎮早茶——依次為雞蛋鍋貼、炒面皮、涼拌豆幹絲。攝影/楊鈞

三鮮鍋巴更是集視覺、聽覺、味覺、嗅覺于一體的奇妙美食。堅持古法的店都會使用剛炸好的小米鍋巴,将其放入三鮮湯中,發出的滋滋聲響讓人從聽覺就能感受到那份美味,待鍋巴吸滿湯汁,一口吞入,米香湯鮮在口腔肆意蔓延,又脆又軟的神奇口感讓人獲得極大的滿足。

這座城市迎來過輝煌歲月,也遭受了驟風急浪。若你能細細品味,也許就會發現這片土地所承載的精彩紛呈的曆史留下的絲絲痕迹。

這座皖中小城,用萬年講述着她的故事與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