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城縣“四輪驅動”創新打造“實誠人”沖突糾紛多元化解特色品牌

作者:縣市全域決策

本刊、網 章榮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正确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内部沖突機制”,指出“及時把沖突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态”。近年來,江西贛州市石城縣以“建強平台、健全機制、創新模式”為突破,創新打造社會沖突糾紛多元化解“實誠人”模式,實作了沖突糾紛防于未發、化于苗頭、止于未訴。2023年,全縣排查沖突糾紛3781起,化解3696起,化解率為97.75%。

搭建平台聚合力

一是搭建工作平台。依托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精心打造“實誠人”沖突糾紛(信訪)聯調中心,統一建設标準、統一功能劃分、統一工作流程、統一運作機制,整合綜治、信訪、政法機關、行業部門力量,一體化開展風險隐患排查、沖突糾紛調處、法律法規宣傳等工作,形成沖突糾紛(信訪)“一站式”受理、部門聚合“一體化”調處、縣鄉村即時“一屏通”關聯的工作機制,有效解決沖突糾紛(信訪)在哪裡化解的問題。二是彙聚調解力量。從住建、人社、衛健、交通、金融、退役軍人、婦聯等14個重點行業部門中挑選業務能手、精兵強将組成調解專家庫,從政法各機關、律師隊伍、基層法律工作者中抽調精幹力量組建法律服務“智囊團”,在“實誠人”沖突糾紛(信訪)聯調中心采取常駐+輪駐+随駐的方式,為沖突糾紛(信訪)化解提供強有力智力支撐,有效解決沖突糾紛(信訪)誰來化解的問題。三是實行梯次化解。将聯調中心聯調功能延伸至鄉鎮村(居),形成“中心+村居站點”關聯的方式梯次化解沖突糾紛(信訪),對能在現場解決的在現場調處解決;對現場調解需要縣級調解智力支撐的,通過雲上調解提供連線服務;對疑難複雜的沖突糾紛,由中心召集相關事權機關開展關聯調解,有效解決沖突糾紛(信訪)怎麼來化解的問題。

壓實責任增動力

一是壓實上司責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家的孩子誰抱走”原則,明确屬地的鄉鎮、屬事的行業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沖突糾紛的雙第一責任人。同時,負責沖突糾紛的研判、排程、協調、化解,有效防止屬地鄉鎮和屬事行業部門推诿扯皮。二是建立關聯機制。縣平安辦牽頭沖突糾紛多元化解的組織協調、督導檢查、考核評估等工作,對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涉及人數多、社會影響較大的沖突糾紛,建立部門關聯處理機制,實作中心吹哨、部門報到、一呼百應的良好局面。三是明确部門責任。圍繞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職能,對鄉鎮、村(居)、政法機關、行業部門等主體在沖突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職責進行了明晰,真正形成沖突糾紛多元化解合力。

織密網絡提效力

在全縣廣泛開展“機關聯村、幹部聯戶、法治聯基”“三聯”工作的基礎上,深入實施法官、律師、民警“+學校”“+企業”“+村居”活動,保證每村有法律顧問,每戶有幫扶幹部,每校有法治副校長,每企有援助律師,最大程度減少沖突糾紛的發生。同時,針對可能發生的沖突糾紛:一是優化工作體系。按照“中心派單、部門接單、群衆評單”的工作流程,依托人民來訪接待視窗、110接處警平台、12345服務熱線等,對來訪、來電的群衆分派流轉、處置督辦,對可能引發沖突糾紛的隐患提前介入、集中攻堅、對賬銷号。二是組建網格隊伍。以村組、小區、樓棟為機關,合理劃分508個治理網格,通過社會招聘、組織選派等方式落實了68個專職網格員,成立了由社群居民、物業員工、騎手小哥等組成的平安志願者協會,及時收集居民鄰裡的沖突糾紛,對能解決的就地解決,對解決不了的由網格員上報至村(社群)進行調處。三是整合多方參與。充分調動村幹部、網格員、“兩委員一代表”、“五老”人員、平安志願者等力量的積極性,形成“網格随時排查、村(社群)日排查、鄉鎮周研判、縣級月排程”的工作模式,實作沖突糾紛發現在早、處置在小。

創新模式激活力

充分運用溝通(和解)、調解、行政裁決、行政複議、仲裁、訴訟、救助等途徑化解沖突糾紛,并依托我縣資源,創新沖突糾紛多元化解模式。一是打造“實誠鄉賢”解紛模式。結合鄉賢有見識、有話語權、有影響力,熱心公益事業、樂于排憂解難、樂于助人為樂等特點,積極發動鄉賢參與基層沖突糾紛化解工作,探索出“實誠鄉賢”解紛模式。如橫江鎮動員鄉賢參與基層沖突糾紛化解工作,将鄉賢納入鎮、村“實誠人”調解室的調解員,建立“鄉賢”+“實誠人”聯調模式,與鎮村“實誠人”調解委員會融為一體、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沖突糾紛的化解。僅2023年,該鎮鄉賢參與調處沖突糾紛303件,成功率99.67.4%,全鎮信訪總量同比下降46.4%,公衆安全感指數達99.64%。二是打造“積分善治”解紛模式。為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在縣、鄉、村網格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出以村小組為機關的微網格,充分調動微網格群衆參與沖突糾紛化解。如豐山鄉創新“網格+積分”機制,助推微網格村民參與基層治理、沖突糾紛化解獲得積分,建立“善治超市”供村民用積分兌換生活物資,不斷正向激勵網格村民弘揚正能量,實作把沖突糾紛預防在早、化解在小。截止目前,該鄉各村(居)參與積分制人數達3200餘戶,兌換15萬餘積分,兌換物品1.8萬餘件次,全鄉沖突糾紛總量明顯下降、化解率大幅提升。三是打造“祠堂說事”解紛模式。傳統祠堂文化凝聚了一個宗族、姓氏的傳承與信仰。我縣大力推進建立祠堂說事評理機制,倡導“有事到祠堂說,有理到祠堂講,有沖突到祠堂調”、“甯進祠堂不上公堂”理念,将祠堂打造成鄉村沖突化解的第一戰場。如小松鎮多次組織召開“祠堂說理評判會”,召集沖突糾紛雙方當事人、宗族代表、村民代表等參與說事評理,會上,雙方當事人就各自主張事項進行舉證和質證,經評判合議形成結論,就此化解了多件曆時較長、争議較多的信通路題。四是打造“禮理共治”解紛模式。我縣基于淳樸的民風基礎,連續多年出台引導鄉風文明的規範性檔案、倡議書,通過黨員幹部帶頭、黨委政府力推、延伸拓展改革,将“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理念在全縣全面鋪開,使得人情往來返璞歸真,不因陳規陋習引起誤會和隔閡,社會鄰裡關系更加和諧。如屏山鎮充分發揮“請客不收禮”起源地優勢,持續擦亮“屏山免禮”“屏評有理”“網格治理”三張名片,創新“禮理共治”模式,從源頭上化解沖突糾紛。2023年,該鎮化解各類沖突糾紛240件,精準解決服務群衆訴求520餘件。五是打造“米茶議事”解紛模式。“米茶”是我縣傳統美食,深受群衆喜愛,有較好的群衆基礎,每逢節日、喜事,村民都有煮米茶請親戚鄰裡共享的習俗。我縣積極挖掘米茶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基層治理,推動沖突糾紛多元化解。如珠坑鄉組織婦女小組長、祠委會代表、熱心公益人員組建“米茶”志願服務隊,結合摸排到的鄰裡糾紛,主動對接,上門“煮米茶”,促使沖突當事人在品食“米茶”中将沖突說開、将心結打開、将問題解開。

責任編輯:蘆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