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澳洲漢學家馬克林:向西方國家客觀公正地介紹中國

作者:學習時報

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通路澳洲時在澳洲聯邦議會的演講中,特别提到澳洲漢學家馬克林(Colin Mackerras)。馬克林,澳洲格裡菲斯大學榮譽教授,澳洲聯邦人文科學院院士,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傳統戲劇、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以及中澳關系,代表作有《我看中國: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的形象》《西方的中國形象》《中國現代戲劇:從1840年到今天》等。多年來,馬克林緻力于傳播中國文化、推動中澳友誼,并積極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國家客觀公正地介紹中國,于2014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母親鼓勵他打開研究中國的大門

1939年,馬克林出生于悉尼,他的父母對子女教育極為重視。母親喜歡曆史、文學、音樂,讓他從小受到這些方面的熏陶,并成為他終身的研究興趣。他的音樂素養很高,尤其酷愛歐洲古典音樂。

馬克林讀大學時,時任澳洲總理羅伯特·孟席斯通路日本後,于1958年設立亞洲研究政府獎學金。母親鼓勵他去申請,認為中國對澳洲的未來非常重要。馬克林聽從母親的建議,并如願獲得獎學金,前往墨爾本大學堪培拉分校(澳洲國立大學前身)學習中文。1961年,馬克林赴劍橋大學攻讀文學碩士,研究中國唐朝的“安史之亂”。正是這段研究經曆,引發了他一生對中國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族及藏族的研究興趣。

碩士畢業後,馬克林與妻子艾麗斯到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英語,他們被稱為“外國專家”。這份工作真正打開了他近距離觀察、認識、研究中國的大門,開啟了他與這個東方古國半個多世紀的深厚情緣。

在北京的兩年時間,馬克林愛上了中國,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迹。他的兒子斯蒂芬在北京出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出生的第一個澳洲公民。馬克林鐘情于北京悠久的曆史文化,喜歡騎自行車走街串巷。從小喜歡西方歌劇的馬克林,還開始欣賞中國戲曲這一不同的戲劇形式。他常到王府井買經典的戲曲唱片,包括梅蘭芳和譚鑫培的唱片,還到人民劇場看過梅蘭芳的徒弟杜近芳現場的《白蛇傳》。通過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戲曲,他後來創作了《中國戲劇簡史》《中國現代戲劇:從1840年到今天》等。

向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和巨大發展成就

1966年9月,馬克林被澳洲國立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課題聚焦于1760至1860年中國地方戲與平劇的發展,是以再一次延續與中國的情緣。馬克林研究的重點是平劇曆史的社會性而非純粹的曆史性研究,讓他有機會去了解、研究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的許多領域,進一步增強了他對中國曆史與文化的認知與熱愛。博士畢業後,馬克林留校工作,從事中國曆史、文化和戲劇等漢學研究工作。此後,馬克林逐漸成長為啟發澳洲學界轉向亞洲研究的先驅學人,培養了許多當今澳洲中國學研究的學者。

從1964年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馬克林在過去的60年裡總共訪華60多次。除了在北京的一些大學任教,他的足迹還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包括港澳台地區特别是雲南、貴州、四川、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省區,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與發展,看到了和西方媒體描繪的完全不同的真實景象,也寫了許多關于中國少數民族的書籍,包括《中國少數民族與全球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自1912年以來的身份和整體》。作為一名有西方視角的學者,馬克林認為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十分具有借鑒意義。他說,一個民族團結的國家一定有明确的關于少數民族的方針和政策。研究漢學、了解中國,不僅要研究古代中國,也要研究現代中國。

多年來,馬克林深入中國認真觀察、潛心研究,發表了100多篇有關中國的論文,出版了10餘本相關專著。他的代表作《我看中國:1949年以來中國在西方的形象》以英文出版後,為讀者提供了新的視角看待真實的中國,了解西方世界1949年以來不同時期的中國形象及其成因。該書較為全面地展示了1949年至2012年中國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的形象,并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多年親曆中國的經驗,對這些形象進行修正、補充,甚至是駁斥。一些美國人對1949年至1972年期間的中國和中國人,進行“污名化”,緻使當時的中國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存在許多負面形象。而馬克林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西方,當時的中國人“聰慧、忠誠、勤奮,是一群與你我無異的常人”,“因為中國的利益背離了西方的利益”,西方國家才盡力“妖魔化”中國。馬克林認為,從尼克松訪華至2000年近30年的時間裡,生氣蓬勃、自由、時尚、開放是客觀真實的中國形象。他同時談道,盡管中國還有着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中國人民在努力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西方的很多“中國形象在我看來依然是有失公允、吹毛求疵的,它們反複強調中國的薄弱之處甚至是無中生有”。他認為,西方國家傾向于誇大中國的不足而忽略中國的成就。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最早來華的西方學者之一,馬克林見證了現代中國發展中的變化和成就,特别是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當代中國,那無疑是‘發展’。第一次來中國時,我做夢也不會想到,中國會發展到今天的模樣。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飛速發展。”他說。

馬克林曾目睹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國經濟落後、文化貧乏:不需要離開北京太遠,就可以看到嚴重的貧困現象。即使在北京,街上的汽車也非常少。“現在,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高鐵的速度更是不可思議。現在的中國,基礎設施大為改善,群眾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社會不斷進步開放。”馬克林深切感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也在進步,改革開放對中國和中國人民具有深遠裨益。他說:“當我第一次來北京時,很少有人會說英語,外國人也很少。現在,計程車司機也可以用一些簡單的英語句子與外國人交流。”馬克林還發現,人們的觀念也與時俱進,例如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據他回憶,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他所教的班級裡女生人數基本不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一。如今,這種現象已大為改觀。再比如,以前很少有中國人到外國留學,現在很多中國學生到澳洲求學。他由衷地佩服中國人民多年來克服衆多困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馬克林看來,越來越開放的胸襟、越來越完善的制度,正是中國自信心增強的最好展現。改革開放讓中國與世界之間有越來越多的聯系和共同利益。他說,“新中國在過去70年的現代化程序中,保留了自己的本質,尊重自己的文化,我對中國的未來非常樂觀。”

為促進中澳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

多年來,馬克林以漢學研究為依托,不僅向澳洲和世界其他國家客觀地介紹中國,而且積極推動澳洲的漢語教學,促進中澳兩國文化交流和互相了解。

1985—1988年,馬克林主持了由澳洲廣播公司和格裡菲斯大學聯合錄制的20集“龍的語言”系列漢語教學節目。該系列漢語教學片在澳洲廣播公司播出數次,對澳洲中國小的漢語教學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也激發了澳洲群眾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的興趣。2011年,馬克林成為全球第一家旅遊孔子學院——澳洲格裡菲斯大學旅遊孔子學院的外方院長,為旅遊孔子學院的成立和穩步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年過八旬的馬克林,目前仍然活躍在中澳相關的學術研究領域,在中國講授有關澳洲的知識,在澳洲傳播中國文化。他說,這是一種享受。馬克林一生專注中國研究,提倡和推動在澳洲開展中國文化和語言教育工作,為促進中澳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得到兩國政府的認可及兩國學術界的尊敬。在澳洲政府方面,1999年,澳洲澳中理事會授予他傑出成就獎;2007年,澳洲總督授予其澳洲勳章。在中國政府方面,1964年,馬克林應邀出席中國國慶招待會,并有幸見到毛澤東和周恩來;2014年9月,馬克林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

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澳洲聯邦議會的演講中,曾經這樣評價馬克林為促進中澳友誼和文化交流所作的貢獻:“半個世紀來,馬克林教授60多次訪華,在親曆中國發展進步的同時,孜孜不倦向澳洲和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摯熱情,為兩國人民相知相親搭建起一座橋梁。”

馬克林說:“當初決定來中國是受母親影響,此後的生活,中國也像母親一樣影響了我”。這句話不但概括了他的人生道路,也道出了他對母親、對中國的真情實感。在他心目中,他早已把中國當作他的第二個故鄉。他說,“我是中國的崇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