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殿英當年盜取慈禧墓,在舉國聲讨中最後如何化險為夷?

作者:遊戲精彩

所謂的舉國聲讨,當然有些言過其實,鬧得最兇的,無非是滿清遺老而已。

事實上,當時搶先爆料的路透社報道中,也沒有提孫殿英的名字,國内各大報社雖然紛紛跟進,道理跟現在也差不多,都在搶新聞嘛。報道中的措辭,涉及嫌疑人,則大多是語焉不詳,有說“直奉聯軍某部”的,有說“逆軍殘部”的,也有說是“某方殘軍”的,雖然知情人士心知肚明,但群眾大多數還是蒙在鼓裡的。在這種情況下,你讓大家怎麼舉國聲讨?即便是清朝皇室宗親為代表的滿人群情振奮,那也是針對這次大膽妄為、規模空前的盜墓行為,闆子并沒有落到孫殿英軍長身上。

孫殿英當年盜取慈禧墓,在舉國聲讨中最後如何化險為夷?

孫殿英為什麼盜墓?一般來說,原因有這麼幾個:

一、血海深仇。孫殿英小時候,他父親就是死在了與旗人的紛争中,殺父之仇的種子,早早就埋在了幼小的心中。

二、籌措軍饷。孫殿英出身草莽,無論在直奉軍閥還是在國民革命軍中,都沒有過硬根基,孫殿英隻好通過投靠、鑽營及時變換陣營,以圖自保。事發時,剛剛改換門庭不久,糧饷不繼,隻好铤而走險。

孫殿英當年盜取慈禧墓,在舉國聲讨中最後如何化險為夷?

三、事出有因。沒有證據說明孫殿英是蓄謀已久,反倒有迹象顯示,他是受到啟發,臨時起意。受到了誰的啟發?恰是孫殿英奉命追擊的奉系兵匪馬福田部,他得到了馬部正在密謀盜掘清東陵的确切消息。

話說“節操”這東西,對當時的孫殿英來說,是不曾擁有,也不值得擁有的,正是有了馬部的靈感,報仇和謀财這兩件大事才順理成章的轉化為盜墓的動機,并很快組織了實施。

孫殿英當年盜取慈禧墓,在舉國聲讨中最後如何化險為夷?

溥儀一聽乾隆、慈禧都被刨出來感受新時代的氣息了,組織一班宗親到處鳴冤告狀,要求政府徹查兇嫌,開始時據說政府也是非常重視,表達了維護民族團結、堅決揪出這個壞分子的決心。後來一是孫殿英舍得打秋風,上層得到不少好處,二是老孫這個家夥實在命好,眼看保不住他時,蔣馮閻中原大戰烽煙再起,這個家夥馬上成了雙方拉攏的對象,化險為夷。

孫殿英當年盜取慈禧墓,在舉國聲讨中最後如何化險為夷?

可能是覺得在全國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受損,痛定思痛的孫殿英開始用實際行動修補,九一八事變一年半後的1933年2月,第四十一軍軍長孫殿英奉命在赤峰阻擊進犯日軍,與優勢火力的大部日軍相持七晝夜,而後繼續耐心組織長期作戰。

這一扛就扛了整十年,1943年4月,日軍在豫北地區将孫部包圍,即将覆滅之際,孫殿英又恢複了舊日本性,投降了日軍,至此,形象修補努力正式結束。

孫殿英當年盜取慈禧墓,在舉國聲讨中最後如何化險為夷?

在掏出正義的釘子把孫殿英釘死在“曆史的恥辱柱上”之前,不妨略作思考,十年,這段時間不長,可也真的不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