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作者:卓越

實際上楊家将真正有本事的就傳了三代,其他的後人都是名不見經傳,正史中根本都沒有記載,完全符合“富不過三代”這句諺語。

第一代楊家将——楊業

楊家将就是歌頌了北宋初年的名将楊業一家滿門忠烈,保家衛國的事迹。而曆史上楊業是确有其人的。

楊業少年時就武藝高強,喜歡打獵,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打的獵物也比别人多。楊業自幼就追随北漢世祖劉崇,劉崇也很重用他,多次立下戰功,國人給他起個綽号“無敵”,劉崇還賜給楊業劉姓以顯示榮耀。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楊業,并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業幼倜傥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于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将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弱冠事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骁勇聞。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号為"無敵"。《宋史》

公元968年,當時正是宋朝在進行統一戰争,北漢當然是宋朝攻擊的對象。北漢繼位皇帝劉繼元讓楊業(劉繼業)與馮進珂領兵鎮守團栢谷,抵禦宋軍。第二年,宋太祖趙廣胤禦駕親征,楊業因為寡不敵衆,于是逃回太原。劉繼元氣的罷免了楊業的兵權。宋軍包圍太原,楊業等人數次出擊,都沒有打敗宋軍,後來因為遼國出兵幫助,北宋才撤軍。

等到了979年,北宋太宗征讨北漢,大軍壓境,北漢劉繼元投降。但是楊業卻還據城堅守,太宗一直聽說楊業是位名将,就想招到麾下,太宗就讓劉繼元勸降。于是楊業投降,因為楊業熟悉邊關情況,受到了太宗的重用,抵抗遼軍。

太平興國五年,遼景宗發兵十萬攻雁門關,楊業親自率兵繞到遼兵後面,和潘美(也就是小說中的潘仁美)前後夾擊遼軍,大獲全勝。因為這楊業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自從這次戰役後,遼軍很忌憚楊業的威名,為了除掉楊業,還派奸細上書暗中诋毀楊業,但是宋太宗很信任他,一點都不相信這些讒言。

雍熙三年,宋太宗想收複燕雲十六州,于是派兩路大軍出兵收複,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王侁和劉文裕為護軍。各路大軍接連攻下了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但是後來東路軍戰敗,各路大軍不得不撤退。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宋太宗想要把這四個州的百姓撤回來,于是就讓西路軍潘美等人完成。然而此時遼國已經攻克了寰州,楊業提了一個好的建議,就是讓雲州百姓先出來,楊業親自到應州抵抗遼軍。再讓朔州百姓出來入石碣谷,然後在石碣谷布置伏兵,這樣三洲百姓都可以撤回,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務。

王侁這個家夥可能覺得西路軍打的不錯,就覺得不用這麼麻煩,我們有幾萬精兵,還怕遼軍嗎?直接派兵去接百姓就行。也就是說王侁覺得自己很厲害,不怕遼軍,那是因為他沒見過真正的遼國精銳。劉文裕也贊成王侁的觀點,潘美沒有說話,可能也不反對。

王侁還笑話楊業“無敵”的稱号,氣的楊業說我雖然是降将,但是皇帝待我很好,我應該沖最前面。楊業哭着對潘美說,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但是你們都覺得我怕遼軍,是以我當先鋒,并指着陳家谷口說,你們在這裡布陣,接應我。

于是楊業出發,結果就是王侁看楊業老長時間沒回來,就覺得楊業打了勝仗,打跑了遼軍,王侁怕楊業搶了功勞,就直接離開了谷口,潘美想制止,但是沒成功,于是潘美也離開了谷口。後來聽說楊業敗了,就直接跑了。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台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争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裡。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宋史》

而楊業與遼軍大戰完,回到陳家谷口,一看一個人也沒有,就想着完了。最後楊業兒子楊延玉戰死,楊業殺了數百名遼軍,被俘。楊業感念太宗知遇之恩,絕食三日而死。太宗知道了一切,為楊業精忠報國的事迹感動。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像潘美等人都受到了處分。

第二代楊家将——楊延昭

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楊六郎的原型,因為遼國人認為北鬥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又因為楊延昭很厲害,數次打擊遼軍,遼國人把他看成六郎星君下凡,是以叫楊六郎。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楊延昭從小沉默寡言,但是很喜歡行軍打仗的東西,父親楊業說這孩子像我。每次楊業打仗都帶着楊延昭。慢慢的楊延昭成長為真正的戰将。

楊業死後,楊延昭繼承了楊業的事業繼續保衛大宋江山。楊延昭在軍中威望很高,每次獲得了賞賜他都分給士兵,并且也很關心士兵的生活,于是部下都很愛戴他,也肯為他賣命。

公元999年,楊延昭當時在遂城,遼軍攻打過來,包圍數日,因為城小沒有過多的準備。遼國蕭太後親自指揮作戰,楊延昭組織城内的一切力量守城,夜裡潑水到城牆上結冰抵抗遼軍。最後因為結冰城牆太滑,遼軍退兵。宋真宗很高興,楊延昭升任刺史。

有一次,宋真宗在大名,召楊延昭前往皇上的行營處詢問邊境情況,楊延昭都能對答如流。于是宋真宗很高興,對人們說:“楊延昭的父親楊業是前朝的名将,楊延昭統率軍隊保護邊塞,有他父親的遺風,很值得嘉獎。”

楊延昭時期,宋朝正處于防禦遼國時期,很少主動出擊,但是楊延昭守衛邊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宋真宗一直很信任他。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楊業兒子除了延昭和延玉,還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但是剩下的正史中都不出名。

第三代楊家将——楊文廣

楊文廣在演義中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是楊延昭的孫子,而實際上他是楊延昭的兒子。

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楊文廣曾經讨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範仲淹相遇,範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跟着出征。

後來宋英宗以楊文廣是名将之後,于是派去抵抗西夏兵,并且還立了一些戰功,被皇帝任命他為泾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楊文廣七十多的時候,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争執,楊文廣這時候獻上很好的政策,可是沒等到朝廷有信,楊文廣就去世了。

楊文廣的功績和父親、祖父相比差的不少,因為這時候北宋和遼議和,基本上沒有大的戰役,和西夏也都是一些小規模的戰争。是以楊文廣雖然想報效國家,收複燕雲十六州,但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北宋也重文輕武,慢慢的武将退化。以至于後來發生了“靖康之恥”,這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

正史中,以後的楊家基本上再也沒有出現能征善戰的将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