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下一句是: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堅持不懈與成功并不是充分且必要條件,因為還有一句話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還有另一句”努力加機遇才會取得成功“。
我懵逼了,通往成功的路是那麼撲朔迷離并且不可複制。既要有天賦,還要努力,除此之外努力的方向還要正确。
可現實的是,誰又知道這條路走下去一定會成功?沒有人知道,因為但凡知道的人,他自己都成功了。是以成就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今天的主人公叫徐榮發,1956年出生于贛州的一個普通家庭,幾十年的時間裡,他把他所有的青春與精力全部貢獻給喜愛的“繪畫”事業。妻子離他而去,他靠着低保過日子,但他依舊沒有停下繪畫的腳步。
“别人笑他太瘋癫,他笑别人看不穿”,或許,天才與瘋子本就是一對兄弟,而徐榮發被看作瘋狂的行為,或許也是他封神之路上的一抹風景而已。作品是藝術與思維的一種展現形式,但凡能夠表達作者思想的作品,都可以稱之為藝術。
為何有的藝術值錢,而有的藝術卻被人認為一文不值,這與時代普遍的認知有關系,也與市場有很大的關系。
藝術本身沒有價值,之是以産生價值,是由别人認可之後,由市場供需所決定的。梵高的畫,堪稱藝術的高峰,但梵高在世的時候,他并不能夠靠畫畫來養活自己。
剛才講到,作品是展現藝術的一種形式,梵高的作品便是展現梵高藝術思維的一種載體。
在19世紀的西方,梵高當時的思維已經遠遠的超過了時代,他超前的畫作思維不被認可,梵高郁郁不得志,他生活貧困潦倒,在37歲那一年,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在梵高死後,他的藝術作品卻慢慢走紅,梵高生前貧困潦倒,死後卻名聲大振。曆史最終證明了梵高,但梵高一直都沒能證明他自己。
徐榮發也是一個将繪畫當作全部的人,1977年,徐榮發通過聯考,成為了全國第一屆大學生,在那個時代,能夠考上大學難度系數不亞于中彩票。讀完大學之後,徐榮發進入了一所職業中學擔任美術老師。
在當時,擁有一個鐵飯碗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但徐榮發選擇這個職業并不是為了這個“鐵飯碗”,而是為了能夠繼續他的繪畫夢。
在任職的16年的時間裡,他不貪圖任何的功名與利祿,更别提為人交友。
徐榮發像當年的梵高一樣,他怪異的脾氣與性格,無法與周邊的人打成一片,或許,隻有這樣孤傲不羁的脾氣才能夠成為一名藝術家。
魯迅不也說過“猛獸總是特立獨行,而羊群總是喜歡成群結隊”。有才華,思維超前之人,或許真的和普通人不一樣。
徐榮發的妻子忍受不了他,選擇了和他離婚,徐榮發因為南下廣東發展“繪畫事業”,也丢掉了工作。
原本他以為,在90年代,廣東的經濟發展迅速,他的作品會得到推廣,但一個苦心鑽研繪畫藝術的人,又怎麼懂得商業的“炒作”。
在那個人們剛剛吃飽肚子的年代,誰又會用手裡的面包去換那朵水仙花呢?
徐榮發則繼續堅持着,他将自己所有的積蓄全部用到了繪畫上,自己連一套完整的衣服都沒有,發展到後期,他隻能靠着領低保過日子了。
好像老天爺感覺對他的考驗還不夠,在2004年,徐榮發因病引起中風,右手右腳全都失去了知覺,徐榮發的繪畫生涯貌似就要戛然而止。
但他并沒有被病魔打倒,而是用左手開始創作,經過大量的練習,水準竟然超過了右手。
由于他沒有足夠的錢來買畫筆與顔料,他便改變思路,選擇用粉筆與木炭作畫筆,在硬紙闆與木闆上繼續創作。
随着網絡的迅速發展,在2008年,徐榮發用左手畫畫的視訊被上傳到網絡,再加上他一身的故事,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和我一樣,許多人稱他為“中國的梵高”,于是徐榮發的畫也開始引發了關注,但讓他心頭一涼的是,專家表示,他繪畫的水準根本不夠加入美協。同時專家還提醒,不要對徐榮發過度炒作,熱起來的徐榮發很快又涼了下去。
但徐榮發并沒有改變,他還是繼續着他的創作。
對于徐榮發,我佩服他對于愛好的執著,或許我也是一個俗人,我認為他應該在估計妻子兒子更多一些。但站在他的角度上,藝術本應該就是狂熱的,這種狂熱才是藝術本身帶給我們的東西。如果藝術家少了這份狂熱,那還是藝術家嗎?
徐榮發應該會堅持到最後,窮盡一生之力做一件事,我想,這也是一件偉大而又幸福的事情。或許,在徐榮發百年之後,他像梵高一樣名聲大振,也不無可能。
“人若沒有夢想,與鹹魚有何差別”,如果庸庸碌碌的過一生,我想,徐榮發的生活或許更有意義,更對得起人生的這幾十載,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