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作者:記者熱議

你能想象,取款機裡坐着銀行從業人員,洗衣機裡有勤勞的洗衣工,自助咖啡機裡永遠有一位幫你磨咖啡豆的咖啡師?

某音上這種視訊很多,比如自動打飯機後面有個人,自動盛湯視窗後面站着幾個廚子。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這原本是個搞笑視訊,但誰能想到亞馬遜正在一本正經地做類似的事情——

他們搞的Amazon Go無人超市,後面“藏着”1000個印度人專門盯着顧客有沒有結賬付款。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亞馬遜于2016年開展了一個Amazon Go項目,簡單來說就是一家“無人超市”,消費者可以體驗到即拿即走的購物流程。

其背後的核心技術被稱作“Just Walk Out”,能夠自動檢測商品何時從貨架上取下或被重新放回,并在虛拟購物車中跟蹤貨物。

這個過程沒有掃描條碼、掏出信用卡付款碼或者現金付款的環節,拿了直接走就行,過一段時間超市就會自動從客戶的亞馬遜賬戶中扣費。

按照亞馬遜提供的官方介紹,Just Walk Out結合了計算機視覺、目辨別别、進階傳感器、深度學習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科技感便利度拉滿。

形象點說,亞馬遜的無人超市有一大堆攝像頭、傳感器,自動識别消費者拿了什麼商品,價值多少。

顧客走進亞馬遜的AI無人商店,将卡或手掌放在進門的裝置上後,拿上想要的商品,可以直接走出去,無需排隊結賬。Just Walk Out可以識别哪位顧客拿了鮪魚三明治,誰又拿走了雞肉沙拉。

這種看起來很未來的購物方式,據亞馬遜内部人員所說做一家可能要投入上千萬美元。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是不是有點熟悉?當年包括盒馬、京東、淘寶在内的巨頭,都在這個方向上做過嘗試,馬雲在杭州開了中國第一家所謂的無人超市,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很多人都是慕名前來體驗。

一位大媽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對該商業模式産生了質疑,吐槽到:“超市都沒人啦,那還不關門幹嘛”。

雖然大媽的本意可能不是這樣,但國内無人超市的确沒持續多久,基本上都關門大吉了。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這時候,有些人看到大洋彼岸的亞馬遜無人超市開得好好的,就開始各種“反思”,有的說是中國人愛占便宜,導緻無人超市失敗的,也有的說國内公司隻模仿了形式,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現在去網上找還能看到類似的言論。

然而,近期亞馬遜也打算把Amazon Go業務給停了,其“核心技術”也被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爆料出來。

據The Information消息,截至2022年中期,Just Walk Out依靠在印度的1000多名員工手動審查交易和标記圖像,以確定結賬準确無誤。

這也就能解釋,顧客在走出亞馬遜AI無人商店後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才能收到收據。因為每一筆訂單背後可能都有一位勤勤懇懇的印度人在螢幕前盯着你到底買了什麼,接着計算,然後給你打出賬單。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所謂的核心技術,就是使用大量成本低廉的印度人力。

這也不是亞馬遜第一次幹這種事了,它可是外包大師。

比如亞馬遜的電商客服常年外包給印度等地。而像倉庫管理者等崗位,亞馬遜也經常被外包員工吐槽太髒太累。

根據business-humanrights報道,2021年亞馬遜在墨西哥被指控違反勞動法,指控其工作條件惡劣、過度強迫加班和違法解雇外包員工。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針對Amazon Go背後的1000名印度員工,有網友評論,“AI=Anonymous Indians”,人工智能就是匿名印度人的縮寫。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截至2022年中期,Just Walk Out的每1000筆銷售就有700筆需要人工團隊稽核,遠遠超過亞馬遜的目标數字20-50筆。

話說人工智能,人工的部分是不是多得超标了?

亞馬遜也給出了反駁,聲稱The Information的報道對人工稽核員角色和數量的描述并不準确。

印度員工所在的崗位被稱為機器學習資料助理,除了驗證購買情況之外,主要職責是對視訊圖像進行注釋,以不斷改進底層機器學習模型。

但亞馬遜發言人也承認,當人工智能無法确認購買情況時,這些印度員工會驗證“一小部分”的購物行為。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目前來看,亞馬遜自己對Just Walk Out也沒了信心。

亞馬遜負責雜貨店業務的進階副總裁Tony Hoggett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下一代亞馬遜生鮮商店裡将不會使用Just Walk Out,轉而采用帶有螢幕和掃描器的Dash Carts智能購物車,因為這種方式更加可靠。

雖然亞馬遜方面嘴硬,但現在看下來,亞馬遜的Just Walk Out不就是明擺着是個僞人工智能嗎?和一般情況下的資料标注能一樣嗎?

比如李飛飛教授的ImageNet項目,為了給每個單詞提供盡可能多的視覺案例,動員了Mechanical Turk衆包平台上的近5萬名勞工,曆時兩年半,為320萬張圖檔中的各種物品進行标注工作。

雖然這個項目有5萬個人工參與,但項目運作的時候可沒人工。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其實亞馬遜無人超市并不是個例,在Just Walk Out前,還有不少打着人工智能幌子,卻隐瞞背後人工操縱事實的例子:

  • Facebook在2018年關閉了其文本型虛拟助理M,該項目運作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公司使用人工來訓練和操作其背後的人工智能系統。
  • 一家名為x.ai的初創公司,曾推廣其“AI個人助手”來安排會議,但實際上是由人類完成這項工作,并在2021年因為難以實作算法獨立運作而關閉。
  • 一家名為Builder.ai的英國初創公司出售的AI軟體能夠建構應用程式,但它部分依賴于在印度和其他地方的軟體開發人員。

早在2017年,Gartner釋出的新興技術炒作周期報告中就指出,很多AI技術,包括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處在炒作的高峰期,當時對AI的追捧促使越來越多的軟體供應商将AI技術引入到其産品戰略。

但大多數軟體公司隻是誇大AI在其産品中的作用範圍和能力,Gartner把這種現象稱為AI“洗白”。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2019年,盡調公司West Monroe Partners檢查了當年待售的40家美國公司提供給潛在投資者的營銷材料。他們發現這些公司關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營銷聲明在平均水準上誇大了超30%。

同年,一家位于倫敦的風險投資公司MMC發現,在被歸類為AI公司的2830家歐洲初創企業中,僅有1580家真正符合這一描述。

亞馬遜的AI超市,背後是1000個印度人

好消息是,監管雖遲但到。

今年2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Gary Gensler發表視訊警告稱,投資顧問有時可能會誇大其通過AI模型為客戶創造更佳收益的能力,公司也可能通過誇大其AI技術的實際效能來提升其股票的市場表現。

這種AI“洗白”行為,無論是由公司還是金融中介機構進行的,都可能違反證券法規。

在1個月後,就有兩家投資顧問公司因誇大AI的使用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40萬美元的和解協定。

這操作确實給了技術領先的美國群眾一點小小的震驚,不過對咱們來說可就習以為常了——

咱們A股的董秘每天不都在解釋自家業務和AI的關系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