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作者:漫聊知識

古今中外,優秀管理者層出不窮,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貞觀之治”不僅确立了唐太宗的曆史地位,而且彰顯了李世民管理國家的能力和藝術,尤其是其用人藝術。

那麼,李世民是如何用人的?又是如何管理國家的呢?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嚴格自我管理,以身垂範上司團隊

李世民的自我管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有清晰的個人目标:做堯舜那樣的明君。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禮,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

可見,李世民一直以周孔之禮限制自己,以堯舜之道鼓勵自己,如履薄冰,兢兢業業,誓做堯舜一樣的明君。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次,用确立的目标限制自己的欲望。

魏征提醒李世民:“嗜欲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緻失所。”

李世民也做《賦〈尚書〉》自勵:“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并切實做到了節欲慎行:

(1)節情欲:貞觀初年,王珪谏将已收入皇宮的廬江王李瑗的愛姬送還給其家人;貞觀二年,魏征谏阻納隋通事舍人鄭仁基的女兒為妃,唐太宗均接受了谏言。

(2)戒奢侈:貞觀四年,太宗下诏征發士卒修建洛陽乾元殿做行宮,張玄素谏阻,太宗立即下诏停修,并賞張玄素絹帛五百匹。

(3)戒玩物:貞觀二年,太宗把一隻品相非常好的鹞鷹放在臂膀上玩耍,卻看見魏征遠遠走來,隻得趕忙藏到懷裡。魏征進谏了很久,以至于這隻鹞鷹被悶死了。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自古及今,懂事理、有追求的管理者甚多,但能夠言行一緻、目标堅定、嚴以律己者實在太少。任何管理者都有常人的欲望。

唐太宗能夠按照目标要求管理自己的欲望,不僅給團隊成員樹立了榜樣,而且展現了其作為明君的最優秀的品質。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坦誠溝通,消疑增信,強化團隊凝聚力

首先,唐太宗非常注意與大臣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他多次向侍臣提到晉武帝時何曾不谏之過,要求君臣真誠相待。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人雲:‘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君臣之義,得不盡忠匡救乎?……公等為朕思隋氏滅亡之事,朕為公等思龍逄、晁錯之誅,君臣保全,豈不美哉!”

貞觀七年,太宗與秘書監魏征從容論自古理政得失……顧謂征曰:“玉雖有美質,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無别。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為公所切磋,勞公約朕以仁義,弘朕以道德,使朕功業至此,公亦足為良工爾。”

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多麼生動!多麼坦誠!多麼和諧!上下級之間的理想、了解、信任、規矩、方向等,就在這種你問我答、互相表白中明了了、加強了、堅定了,誤解冰融,互信如鐵,團隊哪能不團結?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通過坦誠的溝通,唐太宗從别人處擷取了資訊,也對别人發出了資訊,進而在團隊成員之間增加了了解,增強了互信,加強了團隊的團結。

這也足見李世民不僅智商超人,情商更是卓絕,能在輕松交流中潤物無聲,于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開放用人,遍取良才壯大團隊

人才短缺似乎是古今中外管理者普遍面臨的難題,員工的忠誠度更是難以量度、難以把握。

是以,大多數管理者一方面高呼缺少人才,另一方面又關起門來尋找人才。李世民則既知“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又能開放取才、開放用人。

首先,李世民用人隻問才、德,不問出處。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如:鮮卑族人尉遲敬德、南蠻酋長馮智戴、東突厥的李思摩、西突厥的阿史那社爾、鐵勒部落的契苾阿力等都投奔到李世民麾下,後兩人于唐太宗死後甚至想以身殉葬。

在唐昭陵周圍有功臣大将陪葬墓67座,其中少數民族将領即有15人。這種做法頗值得當今管理者學習,再不能錯誤地認為“隻有自己培養起來的人才是可信的”。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次,李世民愛才視才,取才當下。

貞觀二年,針對封德彜“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的說辭,太宗當即批駁道:“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當時,不借才于異代。……何代無賢,但患遺而不知耳!”

是以,從太原起兵前的劉文靜到起兵後的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張玄素,再到玄武門之變後的魏征、王珪,以及前朝大臣蕭瑀、封德彜和起于布衣的岑文本、馬周等,無不被李世民“盡入彀中”。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再次,李世民知人之長,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善用人。

李世民說:“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使“賢不肖各得其所”。

是以,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與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等商量計策;開始行動時,讓出身瓦崗寨、具有反叛精神的尉遲敬德打頭陣,并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迫使李淵把兵權授予秦王李世民。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順乎人性,尊重個性,看主流用人,順喜好獎賞

大陸管理者用人,向來講求“德才兼備”、“志同道合”,而“德”的表現就是君子賢人的完人形象。事實上,不論賢愚,均有人性和個性,都有自己的訴求和需要。

作為管理者,能否把滿足個人訴求跟實作團隊目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恰是評價其是否優秀的名額之一。李世民在這方面做的頗好,值得學習。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李世民尊重、了解人性,用人不計嫌隙。

李淵起兵時,李靖準備到長安告發,卻被李淵、李世民抓住。但是,他們不僅沒有殺李靖,反而赦免了他,讓他一起打天下。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分别向時任靈州大都督李靖和行軍總管李勣問計,均遭拒絕。李世民不僅沒有是以怨恨他們,反而更加器重二人。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唐太宗時期,李世民重用二人戍邊,封李靖為衛國公,任李勣為太子詹事并加封特進、仍兼知政事。

其次,李世民尊重個性,關心人到細微處。

魏征抗直,追求名節,李世民就任用他做谏議大夫,不僅容其不諱直言,而且每每引為“良工”。

對其他人的獎賞多是金銀絹帛和升遷官職,但對魏征則多以尊重、褒獎、請教為主,物質獎賞不過是諸如賜予布被、用太宗本來建造小宮殿的錢為其蓋正堂等帶有精神鼓勵的手段。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對待侯君集等将帥之臣,則深知“廉慎者寡,貪求者衆”,是以寬容其貪求,多賞賜以錢财。“房謀杜斷”更是其用人的精彩案例。

盡管唐太宗強調用人“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但是他更明白“用非其才,必難緻治。”

是以,實際用人時他是堅持才幹第一,品行兼顧的。當代管理者以德才取人、用人時,該首先尊重人性,其次尊重人才的個性,然後才能結合個人特點群組織需要科學地使用。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尊重個人意見,徹底授權于賢明,用信任鼓勵團隊

管理者對人才最根本的尊重,一是尊重其志向和品性,二是尊重其合理意見和誠意,三是尊重其人格。李世民堪為這方面的楷模。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李世民把立即行動作為虛心納谏的延伸。

王珪谏議公主向公婆施禮,唐太宗立即下诏稱許。正是因為他能對魏征的谏言聽而行之,才激勵得魏征一生進谏二百多次。

唐太宗還對長孫無忌說:“天下大甯,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他甚至把治國的功勞也歸到了魏征頭上。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次,唐太宗屢屢進行徹底授權,把信任毫無保留地給與賢臣。

唐太宗征伐高麗時,有人追到洛陽告發留守長安治理國事的房玄齡。太宗不行審問就殺了告狀者,并告訴房玄齡:這些事情你就可以處理了,為什麼推到我這裡呢?難道擔心我不信任你嗎?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再次,杜絕讒邪,取信臣工,不錄大臣小過,不授小臣大權。

魏征擔任秘書監時,有人控告他謀反。太宗說:魏征雖然過去是我的仇人,但他忠于職守,我就選拔任用他。怎麼能胡亂誣陷他呢?竟然不責魏征,立即殺掉了誣告的人。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人才在管理過程中的價值就是其智慧和能力。優秀管理者用人當像李世民,不能把物質刺激當做首要手段,更不能勾心鬥角、亦用亦疑,。

也不能做和事佬、搞平衡,而應該真誠相待,尊重其意見、人格、需要和作風,充分授權,充分信任,保護其不受幹擾,專心工作。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賞罰分明,重賞慎罰,取信于團隊

賞罰分明是激勵的基本原則。事實上,大多數管理者重罰輕賞,或者創業時重賞,功成時重罰。是以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說法。

然而,李世民卻真正做到了賞罰分明,重賞慎罰,善待功臣。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李世民堅持有功必賞。

讀《貞觀政要》,處處會看到賞賜,很少看到處罰。不管是谏言有理,還是做事有功,哪怕是給他以啟發,唐太宗都會賞财賞物賜名節。

有道是“才散盡,人心聚”。唐太宗是愛才輕物的。是以,從李世民起兵到唐太宗治國,他的身邊始終人才濟濟,緊密團結,盡心竭力。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次,李世民做到了罰不生怨,錯不掩功。大封功臣的時候,其叔父李叔通和愛将尉遲敬德對封賞不服,口出狂言。

唐太宗就指出李叔通的種種過錯,以曆代功臣因為不知收斂而最後遭誅的事實告誡尉遲恭。然而,照樣把他們列入淩煙閣24功臣,畫像表彰。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再次,唐太宗愛才、念才、惜才,不誅功臣。

大陸曆史上,不誅殺功臣的皇帝不過唐太宗和宋太祖,但後者卻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剝奪了開國功臣的兵權。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重用、善待所有功臣,而且還将為大唐建立和政權鞏固立下汗馬功勞的24功臣一一畫像,挂到淩煙閣予以褒獎。

千古一帝李世民,用人之道至今無人超越,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中除了侯君集和張亮因謀反被誅外,其他功臣皆得恰當安置,自然終老。

李世民這種賞罰分明、重賞慎罰、善待功臣的做法,實在該作為激勵的原則。當代管理者亦可據此反思諸如“末位淘汰”、“人才更新”等做法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