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樂至縣人民法院:推行“三全三化”模式 護航桑都産業高品質發展

作者:樂至融媒

富有“中國桑都”美譽的樂至縣,蠶桑曆史悠久,自隋唐起開始有文字記載,距今已1500餘年。樂至現有桑園面積13.6萬畝,桑園面積、蠶繭産量、綜合産值等位居全省前五,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軸線區縣中位列第一。為赓續桑蠶文化根脈、回應産業發展司法需求,樂至縣人民法院以能動司法護航蠶桑産業高品質發展。

全要素保障 推動推動蠶桑産業保護“實體化”

建組織強網絡。在各鄉鎮法庭設立“綠色桑都産業發展糾紛調解室”6個,完善線上人民調解組織7個,規範接待、咨詢、受理、調解各個流程,形成涉蠶桑産業多元解紛一體化網絡。建隊伍強力量。聘請縣蠶桑局、農業局等主管部門從業人員作為特邀調解員,充分利用法院退居二線老幹警解紛力量,遴選14名調解員入駐調解室,組建專業解紛團隊。建制度強合力。建立“一三一”解紛機制,以“審判員+特邀調解員”模式,對桑園土地流轉、蠶桑農産品售賣、桑農提供勞務等過程中産生的糾紛,以“申請+調解+司法确認”的模式就地化解。

樂至縣人民法院:推行“三全三化”模式 護航桑都産業高品質發展

全鍊條落實 推動蠶桑産業保護“實戰化”

事前防範多點多面。深入園區,走訪龍頭企業,以“望、聞、問、切”四步法精準對診蠶桑企業“急、難、愁、盼”,從6個方面36項具體内容進行“法治體檢問診”,從法治保障、企業治理、風險防範等方面提出規避法律風險建議18條,着力從源頭上防範和減少蠶桑産業糾紛。事中化解用心用力。進村入戶與養蠶農戶面對面交流,開展糾紛調解工作。對桑地流轉、桑葉采摘、蠶繭收購、加工等環節的口頭約定、書面合同的涉法風險和安全事故隐患進行講解,就地調解沖突糾紛,幫助150餘戶農戶用法律武器挽回經濟損失60餘萬元。事後服務真督真幫。通過案件回訪,掌握履行到位情況,将4件未及時履行案件引入強制執行程式。組建“樂桑花”宣講團“靶向”普法,針對蠶桑專業合作社人員管理、安全生産、商标保護等開展專題講座10餘場,提供《蠶桑産品購銷合同》《送貨單》等參考範本20餘份。

樂至縣人民法院:推行“三全三化”模式 護航桑都産業高品質發展

全方位創新 推動産業保護“實效化”

“調解室+法庭”增強專業性。依托法庭建調解室,打造咨詢、申請、調解、司法确認閉環服務模式。設定調解室值班崗、暢通法律服務熱線,對争議不大的糾紛能調盡調,調解不成的盡快引入法庭訴訟,發揮巡回審判優勢對典型案例就地審理、就地裁判,以案釋法提升法律素養。“司法+行政”拓寬服務面。與相關行政部門建立常态化聯絡機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産業聯盟代表、蠶桑局等人員到法院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讨和分析蠶桑産業發展中面臨的法律風險,向鄉鎮、村社回報治理風險意見28條。圍繞企業發展難題、司法服務需求等方面征集對法院的意見建議10條,凝聚合力高品質護航桑蠶産業發展。“線上+線下”提高便捷度。充分利用“移動微法院”“線上訴訟平台”等線上辦案平台,指引桑農、桑企網上立案,組織開展線上開庭、調解,高效化解12件蠶桑産品買賣合同糾紛,僅用21天兌現貨款83萬餘元,讓桑農、桑企不跑一趟路,實作“雲端”維權。

樂至縣人民法院:推行“三全三化”模式 護航桑都産業高品質發展
樂至縣人民法院:推行“三全三化”模式 護航桑都産業高品質發展

樂至融媒通訊員 成鳳霞 楊雪

編輯:張隽翊

責任編輯:王娅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