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州明清兩代城垣

華州明清兩代城垣

作者:張 明

據《華縣志》說,華州曾編撰過10部志書,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是明隆慶6年(1572年)張光孝所撰的《華州志》,此前的志書均已佚失。《華州志•圖考》開篇即言“夫圖以列形,書以列義,古今所不易也”,其中收錄了兩幅華州城垣圖。其中一幅北垣為折線、一幅北垣為直線。遺憾的是,該志書未說明北垣為直線、城垣為"口"字形的城垣圖出于何志,是何年代的城垣圖。如果結合清光緒年間所修《三續華州志》中的城垣圖可确定,明隆慶年間的華州城垣之北垣為折線,鳥瞰城垣為"凹”字形。

華州明清兩代城垣

《華州志•建置》中記載了華州當時的治所(公署):華州治所在南門内,洪武二年知州胡公惟俊建,東西300步(480m)、南北400步(640m)。遺憾的是,《華州志》中隻介紹了明代大地震後重建城垣的一些過程,未涉及城垣的大小和尺寸。其後的《續華州志》、《再續華州志》也未涉及華州城垣的圖樣、大小和尺寸。

清光緒8年(1882年)劉域所撰《三續華州志》中附有明清城垣圖,在"城垣"一節中,記載了清代城垣:同治七年七月,知州王贊襄于舊城東南隅高阜築小城,創西垣、北垣389丈(1244.8m),其東、南則仍舊垣補葺缺陷,周圍4裡1分長、738丈(2361.6m)。高2丈至4丈不等,下寬2丈5尺,頂寬1丈5尺。

華州明清兩代城垣

民國期間顧熠山先生所撰《重修華縣縣志稿》中,收錄有民國華縣政府建設科測繪的“華縣城關圖”中,有華州明清城垣圖。該圖是用現代測繪技術繪制的,附有比例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是研究明清華州城垣最有價值的資料。附圖3與附圖2相比,華州明代城垣的北垣形狀有了明顯改變,說明華州明城垣在此期間經曆過較大的修葺。

華州明清兩代城垣

《重修華縣縣志稿》記載,民國曾準确測量過華州清代城垣的周長,為2394.55米。民國時的實測值為何比《三續華州志》中的記載大32.95m呢?

《三續華州志》中有城垣"下寬2丈5尺"的記載,2丈5尺即8m。實測值與記載兩者之間差不多差了四倍的城垣下底寬。顯然,《三續華州志》中記載的周長為城垣中心線長,《重修華縣縣志稿》中記載的是城垣的外周長,差别緣于兩者選取的測量基準不同。按今華州區年長者的記憶,直至文化大革命前,華州城垣的南門、東門還有城門樓。在城垣頹損,頂部高低不平、存在構築物的情況下,去測量城垣的中心線長,很難得到準确測量值。民國時以外圍為基準測量城垣周長,具有測量友善、取值精确的優點。

雖然清代城垣今已蕩然無存,但今華州城區60歲以上老人,多親眼見過清代城垣的大部或殘迹,可明确訓示清代城垣在今何處。闫廣勤先生在《華州城的變遷》一文中,已就清城垣在今何處作了非常清楚的記載。

華州明清兩代城垣

但是,華州明代城垣在今何址,已成為需要研究的問題。筆者以為,以《重修華縣縣志稿》中所載的"華縣城關圖"為根據,利用電子地圖(例如百度地圖)和電腦技術,可以基本還原華州明代城垣的今址。

文中所涉及的《重修華縣縣志稿》中的圖樣和章節,為華州區史志辦闫廣勤先生提供,深表謝忱!

張明2016年10月13日于威海

圖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張 明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