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作者:言言雪

「你在職場闖過最大的禍是什麼」

這是小紅書上一個長期熱門的話題,特别适合找樂子。

但如果智己品牌部看到,這邊建議前去投稿——

标題我都幫你想好了,就叫

《你永遠都想不到,蹭熱點能蹭到小米連發三條警告。。。。。。》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事情是這樣的:

4 月 8 日晚上 8 點,智己汽車召開了智己 L6 新車釋出會。

如果有幸看過釋出會直播,你就能親身體會到,什麼叫做全程“劍指小米”:

· 說智能:“什麼才是真智能?手電筒?手機支架?”(影射的啥大家都懂)

· 說體感:“真人車合一”“三電真紮實”(強調“真”字火藥味來了)

· 說外觀:“光靠模仿造不出”(米時捷:誰叫我名?)

等到配置對比一出,咱就說

小米這咖位真的是上去了。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但最尴尬的不是拉踩較勁,而是

對标别人還寫錯了人家參數。

智己汽車聲稱小米 SU7 Max采用了前 IGBT 後碳化矽子產品的電驅,自己勝在采用了前後雙碳化矽電驅。

然而小米汽車産品經理随後澄清,SU7 全系全域碳化矽,不僅是前後電驅,就連車載充電機(OBC)和熱管理系統的壓縮機都使用碳化矽。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這一核心參數的标錯,讓小米公司發言人連夜坐起,要求智己“立即公開澄清并向被其誤導的公衆正式道歉”。

這就是小米第一封警告的由來。

此時,智己汽車聯席 CEO 劉濤在個人微網誌上發表了道歉聲明,将理由歸結為“産品資訊的調研結果有誤”。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值得玩味的是,作為一條道歉聲明,其在更正錯誤時,絲毫不提公開釋出會上标錯友商核心參數對其造成的影響,反而借勢再宣傳了一遍自己。

你說這究竟是道歉呢,還是釋出會的“安可”(返場)呢?

對此,小米公司發言人回應,“不接受個人輕描淡寫的非正式的道歉”,并再次要求智己公司“立即公開澄清,并向被其誤導的公衆正式道歉!”

這便是小米第二封警告的主要内容。

然而直到 9 日零點,智己官方仍未釋出任何聲明公告。

睡不着的小米公司發言人,上線發出了第三次警告,并釋出了最後通牒:

不再容忍對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抹黑行為;若無道歉,将采取法律手段。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在這第三封警告發出 37 分鐘後,智己終于釋出了官方緻歉函: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不知道大家看完什麼感受?

圈佬覺得,如果今年年末我們舉辦「年度無效公關案例」獎,它将獲得我的投票。

淺淺聊下我的觀點:

首先,在這一事件中,智己展現出的品牌誠意過低。

對于己方失誤行為,尤其涉及到其他品牌利益,一封誠懇的道歉信是必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背景、發現錯誤後的嚴肅态度、願意提供的善後措施等。

真誠的道歉既有助于消費者和公衆了解事件真相,也是品牌的責任感的展現,對于重建信任很關鍵。

反觀智己的道歉函,失誤溯源僅一句話,整整三段内容,看似在向小米道歉,實則句句都在強調自己與小米“同量級”。

要說誠意,道歉的誠意很是寥寥,借勢的“誠意”倒是展現不少。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其次,智己在品牌溝通政策選擇上,稱得上“不當”。

我們說官方口徑往往需要謹慎選擇語言與溝通政策。因為言辭得當的函文才能實作資訊的有效傳遞,幫助平息輿論場上的負面情緒,并保持品牌的尊嚴和形象。

而一個有效的道歉,不僅需要品牌承認錯誤,還要展現出品牌願意改正并從中學習的态度。

如果我是智己方,我會先用官方口徑道歉,而不是 CEO 先發言并試圖用個人發言代替品牌道歉。

因為這一行為,會弱化事件的嚴肅性,不利于保持智己作為車企品牌的嚴謹特性。要知道大衆在選購汽車時,安全是第一考慮因素,而做事嚴謹的品牌形象,往往是産品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再然後,我不會選擇站在高位展開溝通,避免展現品牌高姿态,同時杜絕過于強調自我的用詞,删除所有無用資訊。

因為這都不利于平息事件情緒。

是以在澄清小米技術時隻單純澄清,不加那句“這技術用的和我一樣”;

是以我會删除強調“尊敬競争隊友”,因為連“隊友”核心資料都标錯的行為,明顯不能支撐這一表述。強行加上隻會顯得品牌言行不一。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第三,智己在反應速度上,沒有抓好及時性。

道歉函在事件發生後及時釋出,可以顯示品牌對問題的重視程度,并有助于控制負面影響的擴散。

可智己卻讓出了反應先機,任由事件發酵、任由小米情緒發酵,最終将小米三次炮轟送上熱搜,喜提 1.1 億曝光。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我們不知道是智己反應速度過慢,還是想要借勢蹭蹭這“潑天的流量”。

但無論是基于哪一種出發點,失誤事件影響力擴大的結果,一方面确實讓智己釋出會的曝光得到了增加,也讓品牌話題度得到了上漲;

但另一方面,這樣的曝光沒有給品牌帶來正面影響,原因是在事件中占據道德高位的不是智己,它不及時的道歉也沒有幫品牌挽回聲譽。

在當下輿論場上,有人确實是以去關注了釋出會,卻對其中包含的價值觀提出質疑;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有人因為小米的第三封警告,對雙方“互怼”故事産生興趣,扒出了更多疑似“小米汽車被騷擾”的證據:

比如疑似“緻敬”的預熱海報;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比如疑似多次暗指的 CEO 發言;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比如,疑似洩露的智己公關話術;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對于智己來說,雖然小米這波熱度是蹭上了,可帶來的都不是什麼利己的好消息。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昨天下午,智己又釋出了第三次道歉: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被小米連發三次警告,這家車企做錯了什麼?

看完這則名為道歉,實則為自己喊冤的公函,圈佬深深歎了一口氣:

如此堅持要把道歉玩成流量的一環。。。。。。

媽媽,我見到古希臘掌管道歉的神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