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作者:言言雪

「你在职场闯过最大的祸是什么」

这是小红书上一个长期热门的话题,特别适合找乐子。

但如果智己品牌部看到,这边建议前去投稿——

标题我都帮你想好了,就叫

《你永远都想不到,蹭热点能蹭到小米连发三条警告。。。。。。》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事情是这样的:

4 月 8 日晚上 8 点,智己汽车召开了智己 L6 新车发布会。

如果有幸看过发布会直播,你就能亲身体会到,什么叫做全程“剑指小米”:

· 说智能:“什么才是真智能?手电筒?手机支架?”(影射的啥大家都懂)

· 说体感:“真人车合一”“三电真扎实”(强调“真”字火药味来了)

· 说外观:“光靠模仿造不出”(米时捷:谁叫我名?)

等到配置对比一出,咱就说

小米这咖位真的是上去了。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但最尴尬的不是拉踩较劲,而是

对标别人还写错了人家参数。

智己汽车声称小米 SU7 Max采用了前 IGBT 后碳化硅模块的电驱,自己胜在采用了前后双碳化硅电驱。

然而小米汽车产品经理随后澄清,SU7 全系全域碳化硅,不仅是前后电驱,就连车载充电机(OBC)和热管理系统的压缩机都使用碳化硅。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这一核心参数的标错,让小米公司发言人连夜坐起,要求智己“立即公开澄清并向被其误导的公众正式道歉”。

这就是小米第一封警告的由来。

此时,智己汽车联席 CEO 刘涛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了道歉声明,将理由归结为“产品信息的调研结果有误”。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一条道歉声明,其在更正错误时,丝毫不提公开发布会上标错友商核心参数对其造成的影响,反而借势再宣传了一遍自己。

你说这究竟是道歉呢,还是发布会的“安可”(返场)呢?

对此,小米公司发言人回应,“不接受个人轻描淡写的非正式的道歉”,并再次要求智己公司“立即公开澄清,并向被其误导的公众正式道歉!”

这便是小米第二封警告的主要内容。

然而直到 9 日零点,智己官方仍未发布任何声明公告。

睡不着的小米公司发言人,上线发出了第三次警告,并发布了最后通牒:

不再容忍对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抹黑行为;若无道歉,将采取法律手段。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在这第三封警告发出 37 分钟后,智己终于发布了官方致歉函: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不知道大家看完什么感受?

圈佬觉得,如果今年年末我们举办「年度无效公关案例」奖,它将获得我的投票。

浅浅聊下我的观点:

首先,在这一事件中,智己展现出的品牌诚意过低。

对于己方失误行为,尤其涉及到其他品牌利益,一封诚恳的道歉信是必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发现错误后的严肃态度、愿意提供的善后措施等。

真诚的道歉既有助于消费者和公众理解事件真相,也是品牌的责任感的体现,对于重建信任很关键。

反观智己的道歉函,失误溯源仅一句话,整整三段内容,看似在向小米道歉,实则句句都在强调自己与小米“同量级”。

要说诚意,道歉的诚意很是寥寥,借势的“诚意”倒是体现不少。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其次,智己在品牌沟通策略选择上,称得上“不当”。

我们说官方口径往往需要谨慎选择语言与沟通策略。因为言辞得当的函文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帮助平息舆论场上的负面情绪,并保持品牌的尊严和形象。

而一个有效的道歉,不仅需要品牌承认错误,还要展现出品牌愿意改正并从中学习的态度。

如果我是智己方,我会先用官方口径道歉,而不是 CEO 先发言并试图用个人发言代替品牌道歉。

因为这一行为,会弱化事件的严肃性,不利于保持智己作为车企品牌的严谨特性。要知道大众在选购汽车时,安全是第一考虑因素,而做事严谨的品牌形象,往往是产品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再然后,我不会选择站在高位展开沟通,避免展现品牌高姿态,同时杜绝过于强调自我的用词,删除所有无用信息。

因为这都不利于平息事件情绪。

所以在澄清小米技术时只单纯澄清,不加那句“这技术用的和我一样”;

所以我会删除强调“尊敬竞争队友”,因为连“队友”核心数据都标错的行为,明显不能支撑这一表述。强行加上只会显得品牌言行不一。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第三,智己在反应速度上,没有抓好及时性。

道歉函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布,可以显示品牌对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有助于控制负面影响的扩散。

可智己却让出了反应先机,任由事件发酵、任由小米情绪发酵,最终将小米三次炮轰送上热搜,喜提 1.1 亿曝光。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我们不知道是智己反应速度过慢,还是想要借势蹭蹭这“泼天的流量”。

但无论是基于哪一种出发点,失误事件影响力扩大的结果,一方面确实让智己发布会的曝光得到了增加,也让品牌话题度得到了上涨;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曝光没有给品牌带来正面影响,原因是在事件中占据道德高位的不是智己,它不及时的道歉也没有帮品牌挽回声誉。

在当下舆论场上,有人确实因此去关注了发布会,却对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提出质疑;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有人因为小米的第三封警告,对双方“互怼”故事产生兴趣,扒出了更多疑似“小米汽车被骚扰”的证据:

比如疑似“致敬”的预热海报;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比如疑似多次暗指的 CEO 发言;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比如,疑似泄露的智己公关话术;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对于智己来说,虽然小米这波热度是蹭上了,可带来的都不是什么利己的好消息。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昨天下午,智己又发布了第三次道歉: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被小米连发三次警告,这家车企做错了什么?

看完这则名为道歉,实则为自己喊冤的公函,圈佬深深叹了一口气:

如此坚持要把道歉玩成流量的一环。。。。。。

妈妈,我见到古希腊掌管道歉的神了。。。。。。

继续阅读